1926年,苏振华14岁,共产党领导的平江运动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蓬勃发展开来。
从这时候开始,苏振华好像变了一个人。说起他以前,因为和母亲相依为命,苏振华很孤独很沉闷,一天到晚只会低着头做工,难得说几句话,还结结巴巴的,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七结子”。
可自打共产党来了,苏振华话也多了,也不结巴了,性格也开朗了,他甚至还加入了少先队,当上了队长。
后来,平江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苏振华马不停蹄找到彭德怀,要求加入红军。彭德怀摸摸他的头:“小鬼,你个子还没枪杆高呢,等长大以后再来吧。”
苏振华没当上红军,失落地回了家。不过,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发芽。
1929年,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秘密游击队,半年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一次,他跟村里的三十多名青少年一起报名参加红军,终于得到批准。
回家后,苏振华开心地将喜讯告知母亲,可母亲心情复杂。她既高兴儿子当上红军,走上正道,也担忧儿子一走便生死未卜。
思来想去,母亲决定给儿子说门亲事,至少留下个子嗣。很快,在亲戚朋友的帮忙下,母亲看上了一个叫余姣凤的女孩。
这女孩家里很穷,从小到大都没过过什么好日子。见到苏振华后,觉得男孩一身正气,是个值得嫁的男人,也就点头答应了。
而苏振华这边,他从小就孝顺懂事,知道心疼母亲,尽管他不想结婚,但为了不让母亲伤心,苏振华还是同意了。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拜了个天地就算结了婚。第二天,苏振华就要去红军队伍报到了,余姣凤哭得眼睛肿成两颗大核桃,送了一程又一程。
到了队伍后,苏振华又碰上了彭德怀,彭德怀已经不记得他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苏七生(苏振华原名),两年前,我来报名红军,你说我太小了,现在我已经长成汉子了!”
彭德怀满意地点点头:“你已经是红军了,要不要改个威风点的名字?这个名字不好。”
说着,彭德怀想了一下:“叫苏振华如何?”
苏振华连连点头:“好!”
从这一天开始,苏振华用自己的新名字,开始了他的戎马征途。
苏振华走后,余姣凤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她到处打听苏振华的消息,可没有准信,有说他转移到贵州的,也有说他死在瑞金的。
后来,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余姣凤只能带着婆婆、孩子东躲西藏。提心吊胆之下,她开始产生幻觉,整日精神恍惚,没过多久,就因为忧虑成疾去世了。
过了很久,这个噩耗才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苏振华耳朵里。虽然两人没有相处多久,可他依旧觉得愧对了这个本分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