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发现肾衰后,一透析就很快去世?医生终于不再隐瞒

南春想 2025-03-31 21:34:46

参考文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nitiating Dialysis Early or Lat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翻译:慢性肾病中早期或晚期启动透析的随机对照试验)

国家卫健委《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在医院的走廊里,最容易让人心头一紧的,不是急诊的担架车,也不是手术室外等待的家属,而是那一排排血液透析椅上静静躺着的病人。

他们脸色苍白,手臂上插着粗粗的血管通路管,身边机器发出规律的“滴滴”声。

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第一次透析没几天就突然离世了。不是因为透析失败,而是“透得太晚了”。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在医生和病人之间,是个不愿明说的痛点。

人们常常以为透析是万能的“救命稻草”,肾衰了,插上机器就能续命。

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的水肿、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才被送进医院,医生一查,肾已经衰竭到几乎没有功能,只能马上透析。

可就是这“马上”,却成了生命的终点。

透析不是魔法,更不是复活术。

它只是模拟肾脏的一部分功能,把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清除出去。可一旦肾功能下降到只有百分之十以下,机体已经积攒了太多的毒素、电解质紊乱也到了临界点,心脏、脑部、免疫系统早就被“折磨”得不堪重负。

突然透析,就像把一个高温高压的锅炉突然放气,反而容易造成多脏器功能崩溃。

曾经有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平常身体硬朗,偶尔觉得脚肿、尿少,也没太放在心上。直到某天凌晨突然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到急诊,检查后发现血肌酐飙到了1800μmol/L,钾也高到6.8mmol/L,心电图已经出现严重异常。

医生决定立即透析,第一场透下来,他心脏骤停,没抢救过来。家属无法理解:不是说透析能救命吗?怎么第一场就没了?

问题出在“时间窗口”。慢性肾病发展成终末期肾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

很多人没有定期体检,不知道自己肾功能已经逐渐衰退。等到症状明显,比如恶心呕吐、浮肿、乏力,往往已经是肾功能接近崩溃的阶段。

此时再匆忙透析,身体根本吃不消。

很多研究都指出,“透析起始时机”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发表了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起始透析时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10ml/min的患者,并不比晚些开始的患者死亡率低,反而某些高危人群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这说明,透析不能太早,也绝不能太晚。

关键在于“准备”。

准备,意味着要提前建立血管通路。

静脉导管虽然方便,但感染率高、血流量不稳定。而动静脉内瘘则需要提前2-3个月手术建立,等成熟后再使用,效果更好、寿命更长。

可惜很多患者都是“临时抱佛脚”,肾衰才知道要做内瘘,根本来不及。

准备,还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

很多患者一听说要透析,就极度抗拒,觉得自己“废了”,心情低落,甚至拒绝治疗。医生苦口婆心解释无效,等到症状严重,不得不透析时,身体早已崩溃。

心理和身体双重打击,结果可想而知。

在日本、德国等国家,慢性肾病的管理体系非常完善,早在肾功能下降到50%左右,患者就被纳入随访系统,饮食、药物、生活方式都受到严格指导。

等到GFR下降到15以下,内瘘早已建立,心理也已准备充分,透析变成一种“平稳过渡”,而不是“临终抢救”。

反观国内,不少患者发现肾功能异常后,医生告知“注意饮食、定期复查”,患者却当耳边风。

等再来复查,已经进了透析室。临床医生常说:“肾衰不是死于肾,而是死于延误。

”尤其是很多老年患者,本身就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一旦肾功能崩溃,整个身体系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透析也难挽狂澜。

有些患者家属会怀疑:是不是透析机器有问题,或者透析液不干净?这种情况极少。

现代透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设备和耗材都严格消毒,问题不在“怎么透”,而在“什么时候透”。

还有人误以为,透析就等于“等死”。

其实不是。很多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能正常工作、旅游、社交,甚至有人透析十几年依然精神矍铄。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准备,早干预。

这里值得提一下“隐匿性肾病”的概念。很多慢性肾病早期没有症状,甚至尿常规都正常,但肌酐、尿素氮已经悄悄升高。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痛风、高脂血症患者,是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别等到症状出来才后悔。

国际肾脏病组织曾提出“肾脏病的5个阶段”,其中第3阶段(GFR 30-59)就已经属于中度肾功能不全,应该纳入管理。而国内很多人到了第4阶段(GFR 15-29)还浑然不觉,甚至误以为“尿少是肾保养得好”。

这其实是个可怕的误区。

透析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规划之上。

医生不是神仙,不能让一个已经衰竭的身体起死回生,但可以帮助你提前准备,让你稳稳走过这道坎。

普通人应该怎么做?第一,体检时一定要加查“肌酐”和“尿常规”。别小看这两项,能帮你发现早期肾损害。

第二,如果你有家族肾病史、糖尿病或高血压,请务必每半年查一次肾功能。第三,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蛋白,尤其是加工食品和高嘌呤食品,少吃火锅、腊肠、海鲜。

第四,避免乱服药,特别是止痛药、保健品、中草药,这些都是肾的“隐形杀手”。

生活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饮水。太多人怕上厕所,不敢喝水,结果尿少、毒素排不出去,加重肾负担。

成年人每天至少1500ml清水摄入,别靠奶茶、咖啡、饮料代替。

还有运动。

不是说肾不好就不能动了。适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可以改善血压和血糖,延缓肾功能恶化。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训练,以免肌酐升高。

最后的建议,是“面对现实”。

如果医生告诉你肾功能已经进入终末期,请不要逃避。你可以选择透析,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都需要充分的准备和心理建设。

最怕的是“假装没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慌张。

透析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神兵利器。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在合适时间使用才有意义的工具。

而决定这个时间的,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14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