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更是德育浸润的关键阵地。如何让每周一节的班会真正成为学生品格的锻造场,实现“浸润式育人”?2025年4月17日,北京市密云区果园小学特邀北京市黄城根小学正高级教师王永红,以“小学班会设计与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为主题,为全体班主任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专题培训。学校副书记刘云飞同志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德育负责人刘欢主持。
专家介绍
王永红,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四届“百名英才”,主持并参与多项市区级研究课题,研究用整体教育的思想教语文,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及案例,著有《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0条锦囊》、《有一种文化叫节气》、《单元整体建构 让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等书。
从“期待”到“改变”的思维激荡
讲座伊始,王老师以问题拉开序幕:“如果班会课成为学生每周最期待的时光,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这一问,叩击着传统班会的痛点,也点燃了现场教师的思维火花。
青年班主任倪婉婷老师认为教师既要敏锐捕捉微观问题,又要前瞻设计成长路径。王秋媛老师认为要聚焦学生的真实问题,打破传统“秧田式”座位,以研讨式的氛围让学生的参与感自然升温。王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的观点,并引导大家重塑班会价值坐标,即班会教育的核心价值正是在于它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最终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从“设计”到“行动”的班会课升级
王老师提出,一堂优秀的班会课应紧扣三大核心要素,即“目标定位、形式进化、内容创新”,并分享了多个鲜活案例。例如:王老师以“课间改造计划”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实现班会育人价值。
此外,王老师还着重强调“体验-反思-行动”的闭环理念,鼓励班主任打破德育边界,通过情景剧、辩论赛、跨学科学习等多元形式,让班会课“有趣、有益、有实效”。例如:科技月融合科学与德育,在开展班级特色项目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聆听王老师的分享,教师们深刻体会到增设“学生自主环节”、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对“如何让班会系列活动成主线”有了深入的思考。
互动交流 共探育人新路径
青年班主任罗格老师围绕“如何平衡班会趣味性与教育性”积极提问,王老师提出“从学生视角挖掘生成性议题”的实操建议,为教师们指明了方向。
让班会课滋养生命成长
德育负责人表示:“王老师的讲座为学校班会课改革注入了新思路,我们将以‘滋养生命’为最高目标,系统设计、精心组织,让每一节班会课都能触发学生思考,唤醒成长力量。”
班会课是德育的沃土,是师生共赴成长的旅程。此次培训不仅为班主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更点燃了创新教育的热情。密云区果园小学将持续推进班会改革新举措,助力每一位学生在班会课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