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穷孩子的13年逆袭

阿七聊历史 2025-05-01 09:10:47

这是一篇引起热议的网文,我今天才看到,立马有一种想说点什么的冲动:

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贫富差距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是结构性鸿沟吗?如你所见,同学因父辈积累的财富与人脉,能轻松享受专车接送、品牌消费,而作者需用奖学金维持学业。这种差距本质是阶层的固化。

是机会不平等吗?当别人用MP3学英语、参加付费培训时,作者只能靠机房电脑和打工攒钱。物质匮乏直接限制了认知边界和试错空间,正如作者所说:"贫穷限制了她的思维和胆量。"

是信息时代的放大效应吗?互联网将富豪生活赤裸裸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加剧了相对剥夺感。拆迁暴富、网红逆袭等案例,让"一夜跨越阶层"的幻象冲击着年轻人的金钱观。

也许,是三者的叠加让如今的贫富差距越加突出了。

其次,我想到了个人奋斗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努力虽不能消除阶层鸿沟,却能实现自我超越。从"狗尾巴草"到拥有书房的白领,从换算稻谷价格到从容购买电子产品,这种"优于过去的自己"的进步,正是奋斗的价值。正如作者总结的:"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能决定下一代的起点。"

作者给我突出印象的还有她应对贫困的智慧,总结下来三点吧:

1、保守≠懦弱:作者拒绝炒股、彩票等投机行为,表面看是保守,实则是穷人对风险的清醒认知——"输不起"的背后,是对家庭责任的坚守。

2. 教育是破局之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用奖学金偿还贷款,这种"知识突围"虽艰辛,却是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3. 重构金钱观:在裸贷、炒币悲剧频发的今天,作者的故事警示:真正的富裕不在于攀比物质,而在于建立与自身条件匹配的、可持续的生活体系。

作者的故事很励志,她承认差距的存在,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前行。她用13年走出了一条"从KFC旁观者到消费者"的路,这本身就是对"为什么辛苦却穷"的最好回答——穷不是原罪,放弃成长才是。每个在泥泞中仍仰望星空的人,都在为"罗马"铺就一块新的砖石

但是,我想作者的故事也叩问着更深层的问题:当农村学生仍需用"8000元奖学金=八九千斤稻谷"的视角看待世界时,说明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仍需完善。而"盆栽玫瑰"与"狗尾巴草"的隐喻,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让每株野草也有向着阳光生长的可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