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桂平坐拥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之上,并且还是中心位置。更是凭借三江汇流,使得这里的水运发达,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以农为本,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繁庶之地。直到新时代到来的前几十年,桂平都是广西的经济强县(县级市)十强的扛把子。可以说,农业是桂平立足的根本。
可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桂平的“农业强市”光环渐渐退却,渐渐被其它以工业兴县(市)的城市给超越。桂平也在企图转型,于是可以看到,桂平也提出了“旅游强市”,“工业兴市”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年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两个方向在走。
可是在发展中却发现,桂平在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本”和“根”,给人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从这几天威记落乡路途上看到干旱的田地,缺水的农田等景象可以看到,桂平的农业地位有些堪忧。
最为明显的情况就是,作为灌溉水利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渠,退化明显!比如杂草丛生,淤泥堵塞,甚至直接被填平,根本看不出来是水渠,还有作为灌溉水利的一些水塘,水库等,不是缺乏管理就是也被填平,哪里还有上个世纪那种沟渠纵横,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于此同时,桂平的工业发展却有些陷入“无序”的境地,几大工业区有的发展起来了,有的给人感觉虽然红火,可是显得有些乱,缺乏规划的感觉。
这也让威记在想,作为广西的“粮仓”,没有了农业,未来会怎样?
桂平急于转型,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在时代潮流之下,工业在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可以起到明显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追逐资本,追逐美好生活的心愿乃人之常情。可是,转型之路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
桂平在追逐工业与旅游的浪潮时,似乎忽略了农业与新兴产业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关系。
在威记经过的村镇中,看着气氛有些萧条,主要是年轻人要么进厂拧螺丝,要么进城去打工,谁还愿意守着这几亩薄田?
但矛盾的是,当外地游客涌入桂平,品尝到的“浔江鱼”、“大湾香米”、“社坡腐竹”等桂平特产,恰恰源自这片被忽视的土地。农业的凋敝,正在无形中削弱旅游业的底色——没有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没有地道的乡土风味,桂平的“文旅牌”又能打多久?
事实上,国内外早有“农业+”的成功先例。比如荷兰的鲜花产业与高科技结合,日本的稻田艺术带动乡村旅游,都证明传统农业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生。
桂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若能以生态农业为基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耕体验游,甚至借助电商将“浔郁平原”的品牌推向全国,或许比盲目跟风工业更可持续。
在村里遇到一位老人,他说的话让威记记忆深刻,他说,总是在说转型,可连灌溉水渠都年久失修,这叫哪门子转型?
或许,桂平需要的不是抛弃“农本”,而是重新定义农业——让它成为绿色经济的引擎,而非历史的包袱。毕竟,当三江之水再次润泽这片沃土时,桂平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根与魂。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农产品品牌没有也没得到有效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