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眼
“力争1万亿元!”这几个字,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这份文件的内容,简单明了,却也深藏着浓厚的战略气息,标志着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作战号角”。它不仅透露了深圳在未来几年内的产业发展方向,也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趋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这份《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圳将在未来两年内力争让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目标锁定到2026年。这一雄心壮志的计划背后,隐藏着深圳对于人工智能产业未来格局的深刻洞察。那么,为什么深圳会选择在这一时刻发力人工智能终端?为什么是“1万亿元”?而这一战略又将如何影响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浪潮早已席卷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如火如荼,谁能把握住下一个风口,谁就能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全球技术的竞争中,单纯的技术壁垒,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算力和算法的开源化,技术上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应用才是未来真正的决胜点。
对于深圳来说,选择人工智能终端作为切入点,并非一时的灵光一现,而是基于其自身产业优势和全球技术趋势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策。人工智能终端,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直接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载体。它不仅是用户与人工智能互动的第一入口,也是数据采集、场景拓展和用户触达的关键节点。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了无数商业模式的基石,人工智能时代,谁能定义并主导人工智能终端,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业巨头。

深圳的选择还可以追溯到其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深厚根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深圳无疑是全球硬件制造的重镇。智能手机、PC、平板等产品的背后,都是深圳强大的硬件供应链和制造能力。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与软件的融合变得愈加重要。人工智能终端,恰好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硬件的强大可以为软件、算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软件和算法的创新,又能使硬件产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一点上,深圳的产业基础显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芯片制造、系统开发,还是终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深圳的产业链都能提供完备的支持。而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到硬件中,深圳无疑可以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深圳提出“力争1万亿元”这一宏伟目标,其背后有着强烈的战略意图。这个目标,既是对产业未来潜力的预期,也是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对深圳影响力的宣示。然而,尽管目标远大,深圳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
首先是技术的瓶颈。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真正实现智能终端的普及,仍然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例如,如何使端侧的大模型更加轻量化、低功耗、高效能,如何实现多模态的融合、人机交互等技术的突破,都是必须攻克的难关。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终端产品的结合,也要求终端厂商在产品体验和技术创新上不断推陈出新。

其次是产业生态的建设。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并非简单的硬件生产,它涉及到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模型、软件应用、内容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深圳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的密切协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生态的完善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
深圳在《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八大重点品类”和“九大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其战略布局。八大品类涵盖了人工智能手机、智能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影像设备等,这些品类不仅代表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向,更是深圳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关键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将人工智能手机视为重点品类之一,明确提出要在保持手机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推动智能手机从“智能工具”向“智能助理”升级。这一战略意图,不仅突出了智能手机在人工智能终端中的核心地位,还预示着未来人工智能手机将承担更多智能化、个性化的功能。
与此同时,深圳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领域。通过推动这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深圳期望能够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落地,释放更大的市场潜力。
在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显得尤为重要。深圳的《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要在芯片、操作系统和算法等核心技术领域培育本土力量,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打造具有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不仅能够保障产业安全,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竞争优势。

深圳正在用行动证明:它不仅仅是“制造之城”,更有可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创新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