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境内变化莫测的喀斯特地貌,和清澈见底的漓江,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天下奇观,引得古今中外无数的旅人,慕名前来。
桂林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此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之名由此而来。公元634年,李靖在独秀峰以南建城,拉开了桂林建城的序幕。
看过了今天的桂林山水,那么,古代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的呢?为此,我精心挑选了几十张拍摄于1930年代的桂林老照片,并修复上色,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下。
△1930年代的桂林古城全景,鳞次栉比的房屋,一直连绵到天际处的群山,真是人在景中住,如在画中游。
△1930年代的桂林古城墙,看起来相当宽阔,城墙外面是美丽的桂林山水。
△1930年代,桂林古城的一条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1930年代的桂林街角,两个小伙子正在打水,井口打在街道上,方便了桂林的市民。
△1930年代的桂林泗水乡,青年男女正聚在一起,庆祝民俗活动,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打扮十分华丽。
△1930年代,一艘小船停靠在漓江边,树和船倒映在漓江水中,和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
△1930年代,桂林全州的几个孩子,正担着自家中的米,来到城里售卖。
△1930年代的象鼻山长满绿树,看上去就像一头绿色的大象,行走在漓江的山水之中,象鼻山上那座小塔,叫做普贤塔。
△1930年代,在漓江的码头边远眺桂林山水,远处的象鼻山和山上的普贤塔,依稀可见。
△1930年代,桂林城内的一处蔬菜摊前,一位男子赤着脚,手里提着一个篮子,正在买菜。而对面的女摊主,正用秤杆给他称菜,菜的种类看上去还挺丰富,苦瓜、南瓜、玉米、辣椒一应俱全。
△漓江上的几位船工,正围在一起吃饭,三菜一汤加米饭,看上去还不错。
△1930年代,坐落在桂林山水之间的一座村镇,镇子看起来规模不小,村庄两侧是一块块的田地,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耕种在这漓江山水之中,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样,看起来就让人羡慕。
△桂林乡下,三个小孩子正在推磨,他们笑的那么的灿烂。
△1930年代的桂林兴安古镇。小桥流水的青石板街,和粉墙黛瓦的马头墙,美得让人沉醉。兴安县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秦始皇帝开通的灵渠,在这里沟通了珠江和长江。1934年,红军从兴安城北46里处,突破了湘江防线。
△1930年代,被山水围绕着的桂林古城,桂林城中的百姓,每天抬眼望到这形态各异的山峦,心情是多么舒畅。
△1930年代,漓江边的一座小村庄,村庄里的房子和树木,倒映在前面的漓江之中,江边停泊着一艘艘小船,看上去美轮美奂。
△1930年代,从风亭拍摄的桂林山水,远处的漓江清澈如鉴,江边的几座山峰,远远望去,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旁边山顶的亭子,和风亭遥遥相对,是赏景的绝佳之处。
△桂林城郊,一座石拱桥横跨在河面上,虹桥的桥洞和倒影,像是一面明镜。
△桂林城里的一位挑夫,扁担一头挑着货物,一头挑着自己的小婴儿,笑的十分灿烂。
△这是桂林山间的一条小路,路下面的山坡上,开垦出了美丽的梯田。
△1930年代的桂林老人山,虽然海拔只有291米,但是山的形态,像极了一位老人,山下就是桂湖,至今来到桂林城西北,还能够看到。
△桂林乡下,几位妇人正在用舂碓,把粮食砸成粉,碓是以前乡下比较常见的加工工具,由碓坊、碓马和碓臼三部分构成,不仅可以加工粮食,还可以做糍粑、砸辣椒、芝麻等等,省力又好用。
△1930年代,桂林古镇的一条青石板街,从街上抬头就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的青山,街边牌坊上的文字,还清晰可认。
以上就是上世纪30年代的桂林老照片,桂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穿越时光,又来到了我们眼前。
今天的桂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