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的时候),到了这一年的六月,地点是在邺城的旧宫之中。
文昭甄皇后,也就是甄氏,一直在苦苦等待着。终于,丈夫曹丕从洛阳派来的使者到了。这本该是让甄氏有所期盼的时刻,可谁能想到呢,结果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甄氏怎么也想不到,丈夫派人送来的竟然不是别的,而是一道要她性命的催命诏书啊!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甄氏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她的命运就此被这道无情的诏书彻底改变了。
甄氏作为一代佳人,最终却落得个稀里糊涂冤死的结局,着实令人惋惜。她离世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十八岁,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了那场冤屈之中。
令人十分费解的是,据史书所记载,她是由于“内心失意,并且口出怨言”,结果触怒了魏文帝曹丕,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至于甄氏具体都说过些什么话,很可惜,史官在记载的时候并没有对此作出交代呢。
更加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便是卞太后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了。
话说儿子都已经坐上皇位长达半年时间了,可却一直拖着,迟迟都不肯把独自居住在邺城的甄氏接到洛阳来,让一家人团聚。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母亲的卞太后呢,对于儿子的这种做法,居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就这么任由事情这样发展着。
在那个时候啊,曹丕居然就凭借着一纸诏书,轻易地要了甄氏的性命呢。而卞老太太呢,在自己儿媳面临如此生死攸关的重大时刻,却并没有出面去搭救她。就好像啊,老太太完全把甄氏曾经在她跟前忙前忙后、悉心照料的那些岁月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实在是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呐。
要知道,她好歹也是曹叡和东乡公主的生母。按常理来说呢,就算她甄氏心里有一些怨言,正常情况下最多也就是被废黜,然后幽居在冷宫里罢了。怎么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个被赐死的凄惨下场,这其中的缘由还真是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呢。
后世一直在猜测她被曹丕赐死的原因,甚至还由此演绎出了“一女嫁三曹”的故事。
晚清有位学者叫卢弼,他在《三国志集解》里针对相关事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提到,大家对甄后在未出嫁时的孝友之举有着诸多盛赞,而且裴松之注释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也都详细阐述了甄后为人贤明且不妒忌的品性。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最后竟然因为几句怨言就被赐死了,这前后的情况对比起来,实在是显得有些不相符。总的来说呢,甄后嫁给皇帝这件事,原本就不是那么名正言顺的。所以她最终没能有个好的结局,从某种程度来讲,似乎也不是特别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呢,皇宫里的那些事情向来都是极为隐秘的,其中的奥秘实在是很难让人窥探清楚。在一个王朝开国之初,居然都容纳不下一个妇人,这事儿着实有些离奇古怪。所以但凡读这段历史的人,都免不了要去仔细琢磨、探究一番其中的缘由啊。
卢弼有着这样的看法,他觉得呢,好多书里面都明确记载着甄氏是那种既贤明又不嫉妒的人。可是呢,奇怪的是,最后却因为失宠了还发出了“怨言”,就这么被赐死了。这情况乍一看就很让人疑惑,既然都说她贤明不妒,那怎么会因为失宠有怨言就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呢?很明显嘛,这两种说法放在一块儿,那就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呢,这里面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还真得好好去推究探寻一番才行呢。
那么,大家可能会好奇,甄氏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能让她的丈夫曹丕狠下心来动了杀她的念头呢?而且,就连曹母卞太后在这件事上也表现得如此冷漠,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让人疑惑不已。
中山美女,甄氏
甄氏呢,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媳,也就是袁熙的妻子哦。在史书上面,并没有记载她具体叫什么名字呢。不过呢,到了后世,人们常常称她为“甄宓”或者“甄洛”啦,而且,她还一直有着“三国第一美女”这样的称呼呢。
甄氏乃是出生于中山国无极的甄氏家族之中。在那个特定的地域,甄氏家族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甄氏便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呱呱坠地,开启了她与这个家族紧密相连的人生历程。
话说在西汉末年的时候,有个甄家呢,曾经可是风光无限呐。为啥这么说呢?那是因为甄家出了个叫甄邯的人,他担任的可是太保这个官职呢,要知道太保可是三公之一,地位相当高呢。就因为甄邯这层关系,甄家在当时可以说是达到了鼎盛的状态哦。不过呢,日子一长,到了王莽那个时代,情况就慢慢发生变化啦,甄家渐渐就衰落了下来咯。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甄氏家族的状况或许并非处于特别显贵的阶段。不过呢,后来等到甄氏的父亲甄逸成功担任了“上蔡令”这一官职之后,甄家便又一次迎来了显贵的时期。
甄逸一共有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在这些子女当中呢,甄氏是排行最靠后的那一个哦。而且,在甄氏仅仅三岁的时候,她的父亲甄逸就离世了呢。
要知道,甄家的家底那可是相当厚实的。虽说甄逸已经去世了,但他家之前因为世袭那种能享有二千石俸禄的官职,所以在多年间积攒下了颇为可观的财富呢。就靠着这些财富,甄家一家老小平日里的生活,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呢,在那个战乱不断发生,而且灾荒也是一年接着一年的时代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没办法在自己原本的家园安稳生活了,只能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并且,连基本的穿衣吃饭问题都难以维持下去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上的衣物也是破破烂烂,难以蔽体呢。
你瞧,这甄家,在那样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遭受流离失所、忍饥挨饿受冻的苦处呢。非但如此,人家家里还存有大量的粮食。从这情况就能看出来,这甄家在当地那可算得上是极为富裕的人家啦,是妥妥的巨富。
这确实怪不得出生在豪门世家的袁绍啊。要知道,袁绍他家世显赫,门第高贵,在那样的家族背景之下,他为自己的次子袁熙去求娶甄家的女儿,似乎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袁绍所处的地位以及他家族的影响力等因素,都使得他在为子女的婚姻谋划上会有诸多考量,而甄家想必也有着让袁绍看重的地方,所以他才会做出为袁熙求娶甄家女儿这样的举动呢。
当然了,甄氏打小就特别有名气,在外面那是广为人知。
在那乱世之中啊,甄家瞅准了时机,干起了高价贩卖家中所囤积粮食的事儿,而且还趁机收购了许多金银珠玉呢。当时的甄氏啊,也就才十几岁的年纪,还是个半大孩子。可当她看到家里这般情形后,心里就特别地担忧起来啦。
她心里琢磨着,要是这么做,那可就是应了“匹夫无罪,怀璧为罪”这句话喽。啥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本来没什么罪过,可要是身上带着珍贵的东西,就容易招来灾祸,这么一来,很可能就会给整个家族都带来危险呢。再看看眼下这情况,好多老百姓都在挨饿受困。思来想去,她觉得倒不如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去救济那些亲戚邻居们。家里人听她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可不是嘛,确实是这么个理儿。随后呢,一家人就把家中所存的粮食,全都毫无保留地、无偿地分发给了邻里乡亲们,也好让大家能在这艰难的时候有口吃的,不至于饿肚子。
甄氏是一位心怀大义之人,她的事迹和为人那可真是相当出众呢,所以名声很快就传播开来啦。这传播的速度还挺快,没过多久呢,就传到了袁绍的耳朵里。
在那个时候,袁家做出了一个举动,就是为家中的次子袁熙向甄家去提了亲。经过这么一番流程之后呢,甄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袁绍的儿媳啦。
对于甄氏的这段婚姻究竟幸不幸福的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我们是没办法知晓答案的。
我们来看袁家父子这边的情况,袁家的小夫妻俩呢,原本新婚燕尔,正是该好好享受甜蜜新婚时光的时候,可没成想,没多久丈夫袁熙就接到了父亲的安排,被派到幽州去担任幽州刺史一职啦。而妻子甄氏呢,就只能留在袁家的大本营邺城,在那儿侍奉婆婆,小两口就这样被迫分开,新婚的甜蜜时光也没能过上多久。
邺城被攻破,曹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据相关记载,在《魏书》里提到,甄氏还处于年幼之时,曾经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相士,名叫刘良,他见到了甄氏的面相。在看过之后,刘良的反应颇为震惊,并且做出了这样的预言:“这个女子在日后将会尊贵到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程度。”
原本呢,甄家人对于相士所说的那些话,心里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的。相士讲的那些内容,甄家人既没有完全相信,可也没有全然否定,就是处在这么一种将信将疑的状况当中。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袁绍可是有着“号令群雄”的那种气势呢。而甄氏嫁给了袁熙之后,单从当时的这种情形来看呢,这门亲事被定下,就好像是正在一步步地把甄氏引领着,朝着那预言里所说的“贵不可言”的那种未来去发展哦。
谁能料想得到呢?那袁家可是树大根深呐,坐拥着四州之地,势力颇为庞大。然而世事难料,有朝一日,袁家竟然会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就拿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来说吧,连袁家的大本营邺城都被曹操父子给攻占了。
在那个时候,邺城的袁家情况是这样的。袁家的那些主要男丁,像袁谭、袁尚、袁熙,他们统统都不在邺城呢。留在邺城的就只有女眷们了,这里面还包括袁家的儿媳甄氏。你想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眷们接下来的命运会怎样,那可都是个未知数,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贵不可言”这种情况啦。
城被攻破的那一天,曹操的次子曹丕动作十分迅速,比他的父亲曹操还要快一步,径直闯进了袁绍的府邸之中。
他偶然间见到了甄氏,就在目光触及到她的那一刻,整个人瞬间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只见甄氏的容貌堪称绝伦,那精致的五官、姣好的面容,每一处都仿佛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看一眼便再也移不开视线。他一下子就被甄氏这般出众的姿貌给彻底折服了,内心满是惊叹与倾慕之情。
后来呢,这件事儿被老父亲曹操给知道了。知道之后呢,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把甄宓许配给了曹丕呢。
很多人存在一种看法,觉得曹丕是娶了甄氏作为妻子的。但实际上呢,在那个时候曹丕早就已经有了家室哦。他的原配妻子乃是任氏,而甄宓在当时的身份仅仅只是妾室呢。
在这一年的时候,曹丕按虚岁来算才仅仅17岁呢,然而甄氏的年龄已经达到了22岁啦。这么看来,他们俩之间的这种情况,那可真的称得上是完完全全、实实在在的“姐弟恋”。
话说曹丕收纳了甄氏之后,在一段时间里那可真是对她极为宠爱呢。这二人成婚之后呢,势头很猛哦,接连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这儿子,便是日后的魏明帝曹叡,那女儿则是东乡公主啦。
至于甄氏,她经历了一段颇为乌龙的婚姻历程,从原本是袁熙的妻子,后来却变成了曹家的媳妇。对于她在这一身份转变过程当中有着怎样的想法,我们实在是没办法去进行猜测。
据《魏书》所记载的情况而言,在曹丕要把发妻任氏打发回娘家这件事发生之前,甄氏可是满含着眼泪,声泪俱下地为任氏向曹丕求情呢。她极力地劝说曹丕,希望他不要把任氏给废掉,因为她心里清楚,如果曹丕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外界的人肯定会纷纷传言,说是她甄氏在中间搞了什么陷害、挑拨之类的小动作,才导致任氏落得如此下场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甄氏嫁给曹丕之后,她和曹丕的正室任氏之间呢,
有时候会出现争宠这样的情况,而任氏就因为这样的举动,在曹丕看来,变成了一个“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的女子。也就是说,曹丕觉得她性情任性急躁,做事不够温婉柔顺,而且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表现出忿恨不满的情绪。在这样的厌恶之感驱使下,曹丕便把任氏赶出了家门。
那么可以看出,甄氏对于她和曹丕之间的这段婚姻,态度其实是颇为积极的。从诸多方面都能有所体现,比如在他们婚姻存续期间,甄氏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都展现出她对这段婚姻关系的用心经营以及积极投入,似乎她对与曹丕携手共度的这段婚姻生活,内心是抱有不少期待并且付诸了诸多行动的,由此可见,甄氏显然是较为看重并积极对待她与曹丕的这段婚姻的。
另外,在对待婆母卞夫人这件事情上,她也是下了不少功夫,耗费了诸多心思的。她深知婆母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格外用心地去对待卞夫人,努力做到周全细致,在这上面着实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呢。
甄氏是性情温顺,还是工于心计?
建安十六年的时候,曹操带领着卞夫人一同出征。可谁也没想到啊,在出征的路途之中,卞夫人突然染上了疾病,没办法,只能留在孟津这个地方进行治疗了。
话说甄氏得知了那个消息之后,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她日夜不停地啼哭着,心心念念要前往孟津去照料自己的婆母呢。在她看来,婆母的状况让她十分担忧,一刻也放不下心。就这样一直到从孟津那边传来了卞夫人的消息,说自己已经恢复了健康,这时候,甄氏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才总算落了地,终于放下心来啦。
然而,曹丕又怎么会应允她去冒险踏上行程呢?要知道,曹丕出于种种考虑,必然是不会同意她去冒这样的风险踏上旅途的,毕竟上路途中可能会遭遇诸多未知的危险与变数,所以,曹丕是绝不可能同意让她去犯险前行的。
甄氏的这一举动,似乎存在着夸张的嫌疑呢。
建安十七年,也就是第二年的时候,卞夫人跟着曹操所率领的大军一同回到了邺城。当甄氏远远瞧见卞夫人所乘坐的轿子出现的那一刻,她内心的喜悦之情简直难以抑制,激动得热泪盈眶,泪水止不住地从脸颊滑落下来。
这一举动看上去着实有些夸张了。就算婆媳俩平日里相处得挺和睦的,而且卞夫人也并非经历了那种在鬼门关走一遭似的惊险状况,那甄氏难道就至于对婆母这般担忧、这般想念吗?
倘若她存有想要讨好婆母以此来作为依靠的心思,那其实也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建安二十一年的时候,曹操又一次开启了东征之旅哦。这一回呢,卞夫人、曹丕,还有甄洛的一双儿女,都随着曹操一同踏上了行程啦。可唯独甄氏呢,因为身体患病的缘故,就只能留在邺城啦,没办法跟着一起出行呢。
建安二十二年九月的时候,大军终于返回了。这时候,卞夫人留意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她的儿媳甄氏,面色看上去比以前可是丰盈了许多。这可让卞夫人觉得挺惊讶的,心里就琢磨开了:儿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按常理来说,儿媳应该是满心牵挂、愁容满面才对,怎么现在反倒容光焕发的呢?这实在是有些让人想不明白。
甄氏面带笑容地向众人解释起来,她说道,儿女们都一直跟在祖母的身边,有祖母悉心照料着,她心里实在没什么可担忧的事儿啦。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番话语,可把卞夫人给哄得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就如同花儿绽放一般心花怒放的,还一个劲儿地夸赞甄氏,直说她,那可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孝妇”呢。
说来挺奇怪的,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有一件大事发生了,那就是“是岁大疫”,也就是这一年出现了大规模的疫病流行情况呢。
曹植在其所著的《说疫气》里,对当时那种凄惨的状况进行了描绘。那时候啊,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承受着亲人离世如同僵尸般僵卧的悲痛,每一间屋子都回荡着亲人逝去而发出的哀伤号泣声。有的是全家老小都染病而死,门户就此紧闭无人;有的更是整个家族都遭遇疫病侵袭,最终落得个全族覆灭的悲惨下场……
这场疫病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真的是大到让人瞠目结舌啊。要知道,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那可是当时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呢。然而,其中的徐干、陈琳、应瑒、刘桢、王粲这几位,竟然都没能逃过这场疫病的侵袭,全部被这场可怕的瘟疫无情地夺走了性命。
据《魏志·司马朗传》所记载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司马朗跟夏侯惇、臧霸等人一同去征伐吴国。当他们抵达居巢这个地方时,军队里爆发了大规模的疫病。面对这样的状况,司马朗亲自到各处去巡视士兵们的情况,并且还为患病的士兵送去医药进行救治。可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朗自己也染上了疫病,最终在牢狱中去世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在他临终之时,留下了遗嘱,希望自己去世后能用平民百姓所穿的布衣、戴的幅巾来入殓,并且穿着平常所穿的衣服下葬。
建安二十二年春天的时候,一场可怕的瘟疫在军中爆发开来啦。这瘟疫来势汹汹,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好多人都受到了它的侵害呢。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不幸在这场肆虐的瘟疫当中丢掉了性命。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啦,在瘟疫到处肆虐这样严峻的情形之下,甄氏作为人母,正常来说应该为自己的子女们忧心忡忡才对。可奇怪的是,她不但没有表现出担忧子女的样子,反而是身体变得丰盈起来了。这情况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所以真的很难不让人去怀疑《魏书》里相关的记载是不是经过了文学方面的加工处理呢,毕竟从常理来讲,这种情况实在是太不合情理啦。
魏国存在官修史料《魏书》,这部史料在记载相关内容时存在渲染的情况,正是由于它的这种渲染嫌疑,导致想要还原甄氏的本来面目变得十分困难。
到底甄氏是性格温顺呢,还是擅长耍弄心机、精于算计呢?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分辨清楚。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那可是挺苦恼的。他就评价说呢,魏国的史料存在一个情况,就是特别喜欢去推崇、修饰那些虚浮的文字内容。要知道,这种做法在之前的史书中那可是从来都没出现过的哦。就拿卞太后、甄氏来说吧,她们那些被记载下来的所谓善的言行,其实都没办法按照实际情况去确切地讨论、认定呢。
曹丕移情别恋:郭女王
甄氏和曹丕的婚姻到底甜蜜了多长时间呢,这一点我们实在是没办法确切知道。只晓得甄氏生下了一儿一女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育过其他孩子了哦。这里说的儿子就是曹叡,他大概是在公元205年出生的,还有个女儿东乡公主呢,是在公元207年出生的。
很有可能在甄氏的女儿出生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曹丕对甄氏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你想啊,甄氏当时还挺年轻的呢,可为啥在这之后差不多十几个年头里,她都再也没有生育过孩子了呢?这恐怕就是因为曹丕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像过去那般热情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综合前面所提到的关于甄氏讨好婆母卞夫人的那些记载来看,恐怕甄氏在当时所处的境况和她刚刚新婚的时候相比,那简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悬殊的变化,才致使她被逼无奈,不得不去紧紧依附于婆母卞夫人呢。
要是情况果真如此的话,那恐怕这甄氏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心计的女子。
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前,甄氏和曹丕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种疏离的状态了,不过这种疏离并没有特别明显地展现出来。然而,等到这一年,一个名叫郭女王的女子出现之后,甄氏与曹丕之间的那种疏离状况才真正地暴露无遗,让人清晰地察觉到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
话说郭女王嫁给曹丕的时候,已经是29岁啦。要知道在那个时候,29岁这个年纪可真不算小了呢。不过呢,曹丕对郭女王那可真是宠爱有加,丝毫没有因为她的年纪而有任何的轻视或者怠慢哦。
郭女王是出生在官宦家庭的。她的父亲郭永,曾经担任南郡太守这一官职呢。然而,东汉末年的局势十分动荡,百姓们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郭女王一家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厄运,非常不幸的是,她的家人都在这乱世之中离世了。如此一来,郭女王就变成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一个人,最后只能沦落到铜鞮侯家,做了那里的婢女。
建安十八年的时候啊,汉献帝刘协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封曹操为魏公呢。也正是在这同一年,有一位名叫郭女王的女子,因为她长得容貌极为美丽,所以就被送进了魏王府里头啦。
俗话说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郭女王呢,虽说这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但是她身上那种“女中王”的独特气度可是怎么都遮掩不住的。也正因如此,没多久就成功吸引了曹丕的目光,随后曹丕便把她纳作了妾室。
大家知道吗,郭女王和甄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哦。甄氏呢,她的聪慧主要是体现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啦。比如说在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她会凭借自己的聪慧去协调、去维护,让家庭氛围能尽量保持和谐呢。而郭女王就不一样啦,她的智慧,更多地是用在了为丈夫出谋划策这件事上哦。在面对一些情况或者需要做决策的时候,郭女王就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给丈夫提供一些很有用的主意和办法呢,帮助丈夫更好地去应对各种事务。
在曹丕和诸位兄弟激烈争夺魏王世子这一关键时期,她可是多次想出奇妙的计谋呢。后来,不管是曹丕成功继承了魏王位,还是进一步称帝登基,郭女王始终全力以赴,不断地为自己的丈夫出谋划策。
曹丕眼中,美丽的外表固然是有其重要性的,然而呢,那种能够投身到政治斗争当中去的女人,在他看来是更具独特魅力的。
他原本就已经对甄氏产生了厌倦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移情别恋这种情况发生在他身上也就变得难以避免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甄氏是否就已经产生嫉妒之心了呢?
在这一年的时候,甄氏已然年过三十了。要知道,岁月可是不饶人的,她的容颜已经没办法和过去相比啦。虽说呢,郭女王仅仅只比甄氏年轻一岁罢了,可郭女王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那就是她有着一颗充满智慧的头脑。这智慧的头脑所带来的优势,可不是甄氏光去琢磨怎么研究新式发型就能赶得上、超越得了的呢。
有件事更是显得凄凉无比,那就是自打郭女王嫁给了曹丕之后,比郭女王先进入曹家大门的甄氏,在曹丕心里的地位那可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就如同江河的水位不断下降一般。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甄氏又怎么可能不因为这种极为深重的危机感而满心焦虑呢?
甄氏在后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曹植写的一首《洛神赋》。不过呢,这里面其实是有误会的哦。曹植写的《洛神赋》,它原来的名字叫《感甄赋》,但大家可别以为曹植写这篇赋是为了他的嫂嫂哦。实际上,他所感怀的那个“甄”,指的是自己的封地“甄城”呢。谁能想到,后来就被人弄错啦,硬是把这事儿附会到了甄氏的身上,这可真是闹了个大乌龙。
后世的人啊,非要把甄氏想象成那宛如仙子的“洛神”形象,觉得她只有表现得不争不抢,才能够符合人们心目中那种超凡脱俗的“仙气”感觉。但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后来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不存在用“洛神之美”这样的名头去包装她,那甄氏即便生下了魏明帝,说到底也就是曹丕后宫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女子罢了。在那样的情况下,她因为失宠而心中产生诸多怨言,这难道不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一首哀怨的诗,是甄氏的催命符?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的时候,曹操在洛阳离世了。
当曹丕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行动极为迅速,立马就在邺城安排举行了相关仪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曹丕顺利地继承了丞相位以及魏王位。要知道,在此之前,曹氏兄弟之间可是存在着诸多明争暗斗的情况,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和争夺之举。然而到了此刻,局势已然明晰,大局就此确定下来,而曹丕无疑成为了这场兄弟间权力角逐的最终胜利者。
曹丕这个人,和他的父亲曹操相比的话,那性格可要急躁得多啦。
在接管东汉大权之后,曹丕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举动。那就是从当年的三月开始,把汉朝原本的年号“建安二十五年”给改成了“延康元年”。他这么做,其实就等同于向全天下公开宣告了一件事,那就是他曹丕马上要成为那个掌握东汉朝廷最高权力的人啦,而且他还要接着去完成他父亲没能够完成的那些事业呢。
要知道,“延康元年”这个年号存在的时间其实很短,仅仅只有八个月罢了。
话说在当年的十月份,汉献帝刘协面对曹丕这个刚刚掌握大权的人所施加的重重压力,实在是扛不住啦。于是呢,刘协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了曹丕。
在这一年的时候,曹丕已然33岁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得以实现,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当年的十一月开始,曹丕还把年号给改了,改成了“黄初元年”。而那位逊位的汉献帝呢,曹丕将其安置到了河内郡,并且封他做了山阳公,让他在那里度过往后的日子。
曹丕在成功称帝之后,就把自己的母亲卞夫人给尊奉为太后啦。然而,当碰到册立皇后这件事儿的时候呢,曹丕可就犯起难来了。
曹丕内心的想法,无疑是打算将郭女王册立为皇后。
然而,就在他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整个政局的情况还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呢。可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局势下,朝廷之中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估计也都不会对某些事情表示赞同。毕竟新皇初立,各方面的情况都还在磨合与调整之中呢。
自从曹丕称帝之后,那可不得了,好多手握大权的臣子、位居高位的将相,都一心想着要把自家的女儿送进曹丕的后宫里头呢。这其中啊,就连已经被降为山阳公的刘协,都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魏宫。而且呢,曹丕的后宫里还有李贵人、阴贵人等等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曹丕身边有好些出身高贵的女子呢。按常理来说,皇后之位通常会从这些身份尊贵的女子当中来挑选册封。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曹丕竟然放着这些有着高贵出身的女子不管,压根就没打算在她们之中进行册封。反而是册立了一个妾室来当皇后呢。这对于那些原本满心期待,觉得自己或者和自己同样出身高贵的女子有机会被册立为后的人来说,可真是太难接受啦,他们心里怎么能过得去这个坎儿。
就这样,曹丕在当时那种形势下,没办法立刻去处理立后的事情,只能选择先把立后的问题暂且搁置一旁了。毕竟对于曹丕来说,当务之急是得先把统治给稳定下来才行呢,只有统治稳固了,其他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去安排和处理,所以立后的事儿就只能往后推一推啦。
在那个时候,远在邺城的甄氏心里可就开始犯起了焦虑呢。她的丈夫先是继承了魏王的位子,之后又登上了皇位,可这一路走来,就好像完全把她给忘了似的,压根就从来没有派人到邺城来把她接到洛阳去,好让他们夫妻能够团聚。
一想到自己的丈夫,身边围绕着的都是一群年轻漂亮的女子,就感觉心里不是滋味。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就如同莺莺燕燕一般,围在丈夫身旁,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让人心里头忍不住泛起各种复杂的情绪呢。
当时的她,心里头不禁就生出了怨恨之情呢。据说在这个时候,甄氏写下了一首名为《塘上行》的诗,她是想凭借这首诗去唤回那个已经变了心的丈夫。诗里是这么写的:“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说的是那菖蒲生长在自家的池塘之中,叶子长得是那样的繁茂。“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意思大概是旁人或许觉得他能行仁义之事,可实际上到底怎么样,没有人能比我这个做妻子的更清楚啦。“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就是说众人的流言蜚语太厉害了,就好像能熔化黄金一样,结果就使得丈夫和自己生生地分离了。“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一想到丈夫离开自己的时候,自己就常常独自忧愁,满心都是悲苦。“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想要再见到丈夫的模样,那种思念的情绪就凝结在心头,让自己的心和脾都伤痛不已呢。“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因为心里一直念着丈夫,所以常常陷入苦悲之中,每一个夜晚都没办法安然入睡。她接着又写道:“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难道就因为那些所谓的豪门贤达之类的缘故,就要抛弃平日里真心喜爱的人吗?“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可不能因为鱼肉价格便宜了,就把葱和薤这些配菜都给扔掉。“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同样的,也别因为麻枲不值钱了,就把菅与蒯这些东西也丢弃不顾。最后还说:“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出门在外又能有多苦呢,回到家里又何必愁苦呢。“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边疆之地常常刮着悲凉的风,那里的树木也是那样的萧条。“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要是能跟随着丈夫,哪怕只有自己独自欢乐,也希望丈夫能够延年益寿,长命千秋。
其翻译过来所表达的意思是:
你看那水池之中,满满地长着蒲草呢,它们的叶子,长得极为繁荣茂盛。可我心里却有着这样的感慨,要是依靠你的宽厚正直呢,倒还不如我自己清楚自身的德行呢。也不知怎么的,旁人老是用些话语来中伤我,就因为这样,硬生生地把我和你给分开了。每每一想到你已经离我而去了,我这心里就止不住地忧愁难过起来,那种感觉可真不好受。想见你一面的念头一直在心里头萦绕着,就像打了个结似的,把我的心脾都给伤着了。只要一想到你,我这心里就满是悲伤痛苦,到了夜里呢,更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哟。我就盼着,你可千万不要等有了身份和地位之后,就把从前所喜欢的都给抛弃掉。就好比说,不要因为鱼肉多起来了,就把大葱和薤菜都给扔到一边儿去;也别因为麻枲多了,就把菅草和蒯草都丢弃不管了。自从你离开我之后,我这日子可真是不好过呢,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心里头都是满满的痛苦。你听那边疆的风声,叫得是多么凄厉,就连树木在那悲风之中都不停地哀鸣着呢。不过呢,跟着你这一路走来,倒也让我学会了怎么去享受孤独带来的那种别样的快乐,也懂得要好好保重自己了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曹丕在读到了一首满含凄恻哀怨之情的诗之后,做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按常理来讲,面对这样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或许应该会感念曾经的那份旧情才对。可曹丕却并非如此,他不但没有因为诗中的情感而心生感慨,忆起往昔情谊,反而是被触怒了,顿时恼羞成怒起来。而且他随后竟下达了一纸诏书,就因为这首诗,直接赐死了甄氏。
之前曹丕休弃任氏这件事。假如说这首诗真的是甄氏所写的话,那么在这首诗当中,到底是哪些诗句触动了曹丕的杀心呢?
不过就是顶多能体现出一种怨妇的情绪罢了。你想啊,甄氏可是为曹丕生儿育女的人呢,曹丕又怎么可能仅仅因为这样一首满是哀怨之情的诗,就狠下心来下达处死她的命令呢?这实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很明显,就这么一首诗呢,先不说它是不是真的由甄氏创作出来的,就算真的是甄氏亲笔所写的,那也绝对不可能仅仅因为这么一首诗,就落到被处死的悲惨结局。
甄氏被处死并非是因为这个原因。也就是说,这件事并不能成为导致甄氏被处以死刑的因素呢,其他方面或许才是致使甄氏面临如此结局的真正缘由哦。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史书上的相关记载吧。
甄氏的死因:一场权力与欲望之争
据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记载,在曹丕称帝之后呢,刘协有两个女儿,再加上郭女王、李贵人以及阴贵人,这些人都得到了曹丕的宠幸哦。而这个时候,远在邺城的甄氏呢,就越发地感到失意啦,心里难免就生出了一些怨言呢。结果呢,曹丕知道了甄氏有怨言这件事之后,那可是勃然大怒。于是呢,在黄初二年的六月,曹丕就派遣使者去给甄氏送了赐死的命令,就这样,甄氏就香消玉殒了。
很明显,陈寿在相关记载方面是语焉不详的。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甄氏到底说了怎样的怨言,以至于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据相关记载,《资治通鉴》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曹丕称帝之后呢,郭贵嫔,也就是郭女王,特别得曹丕的宠爱。而甄氏呢,当时留在了邺城,没办法见到曹丕。时间一长,甄氏心里就很失落,难免会有些怨言发出来。这个时候,郭贵嫔瞅准了这个机会,趁机在曹丕面前编造一些不实之词来诬陷甄氏。曹丕一听这些话,顿时就大为恼怒,紧接着就派遣使者去传达命令,赐甄氏这位夫人一死。
据这条记载所呈现的情况而言,甄氏的离世恐怕和所谓的“怨言”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乍一看,似乎是后宫之中争风吃醋、相互争宠所导致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这件事情恐怕远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呐,其中或许还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复杂缘由和背后的隐情呢。
要知道,甄氏失宠这件事那可是大家都清楚明白的。不然的话,曹丕怎么可能会把她扔在邺城那么长的时间呢,一年半载都不管不顾的。
可以这么来看,这应当就是一场关于权力和欲望的争斗。在这场争斗当中,各方势力围绕着权力展开角逐,同时欲望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整个局面充满了种种变数与纷争呢。
甄氏在曹丕那里已然失宠了,不过呢,她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生下了曹丕的长子曹叡。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法则来看,正常情况下下一任皇帝就应该是曹叡了。但呢,当时的皇帝曹丕还没有正式册立皇后哦。这可就意味着,后宫里的那些女子们,只要谁能生下子嗣,就都存在着机会呢。这个机会就是有可能把曹叡给挤掉,进而让自己生的儿子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那要怎么才能把曹叡从那个位置上挤掉呢?其实办法就是要先当上皇后。只有自己当上了皇后,自己所生的儿子才能够成为嫡子呢。要知道,从继承的顺序来讲的话,嫡子的地位可是排在长子之前的哦。
曹丕曾有过那么一时的犹豫,而就是这片刻的迟疑,居然让一些家族心里头开始有了蠢蠢欲动的想法。要知道,曹丕在当政之后,所采用的用人策略和他父亲曹操的“唯才是举”是不一样的。
在当时魏国的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那些有着深厚根基的士族之人呢。要知道,那可是处在一个局势纷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士族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盘算,他们往往会想着为自己所在的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而这其中,把目光聚焦到未来储君之位这件事上,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情况啦。
要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那陷害甄氏的人应该不太会是郭女王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郭女王既没有什么家族背景,也没有儿子。而且呢,她当时正深得宠爱呢,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更没什么理由去故意为难远在邺城的甄氏啦。
要知道,她对皇后之位其实是挺感兴趣的。但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她一直都没有子嗣。在古代的后宫之中,子嗣可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子嗣的话,她又怎么能稳稳地坐在皇后这个位子上呢?就拿之前甄氏去世这件事来说吧,曹丕到时候愿不愿意把已经十几岁的曹叡交给她来抚养,这可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在宫中,甄氏并非那些家世高贵嫔妃的对手,那些有着高贵家世的嫔妃,才是与她存在竞争关系的人。
那么,硬要把构陷甄后的那些罪名安到郭女王身上,这其实是很难让人信服的,真的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甄氏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黄初三年的时候,曹丕明确表露出要将郭女王册立为皇后的想法。可没想到的是,这一举措在当时还真的引来了大臣们的反对。
中郎栈潜曾上书进言说道:那些圣明的君主,在选择皇后的时候呢,通常是会从那些世世代代都地位显贵的家族当中去挑选的哦。要知道,在正统的规制里,是绝对不允许把妾室当作正妻来看待的呢。要是仅仅因为对某些女子极为宠爱,就把她们册立为皇后,这样可就相当于让原本身份低贱的人一下子变得尊贵起来啦。臣对此实在是深感担忧,臣担心往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越来越多低贱出身的人被册立为皇后,而那些原本出身高贵的人却反倒遭到废弃,这种事情恐怕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那可就乱了套啦。
然而,曹丕对这些前来劝谏的话语完全不予理会,根本就没把那些劝诫放在心上。他心意已决,十分固执地把郭女王册立为皇后了,要知道郭女王可并没有世家大族作为其背后的依靠。
从这些情况来看,很可能曹丕也察觉到了世家大族的那些盘算呢。
要知道,他可不愿意看到魏国走上东汉时期外戚干政那样的老路。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有人想着凭借自家女儿出身高贵这一点,妄图谋取皇后之位,曹丕就绝对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的,他在这方面态度十分坚决,就是要杜绝出现类似东汉外戚干政的糟糕局面在魏国重演。
话说回来,我们不禁要问,幕后之人到底编造、诬陷了些什么事情,竟然能让曹丕连犹豫都没有,就直接赐死了甄氏呢?
据《汉晋春秋》记载,其中提到甄氏死后居然是披发覆面的状态,并且还用糠塞住了口。这样的葬法明显带有惩罚的性质,让人感觉好像甄氏在生前仿佛是做过那种极其恶劣、十恶不赦的事情一般呢。
她说到底不过就是个失宠了的怨妇罢了,怎么就严重到连死了之后都得接受惩罚呢?这着实让人想不明白。
什么事,使得曹丕对甄氏有了恨意?
显然,肯定是发生了某些事情,才让曹丕对甄氏产生了恨意。那么,到底会是怎样的事情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着实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情况致使曹丕对甄氏心怀恨意了呢?
在那之后的时代,对于这件事情,人们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曹丕心里对曹叡的身世起了怀疑,觉得曹叡有可能是袁熙的儿子呢。就因为这份怀疑,曹丕十分暴怒,在盛怒之下,他便做出了一个极为残忍的举动,那就是赐死了甄氏。
曹叡的身世问题,向来是众说纷纭的。为啥会这样呢?这一切的起因得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说起呢。在《三国志》里对曹叡生平记载的最后部分提到了相关情况,是这么说的:就在景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39年)那一天,曹叡皇帝在嘉福殿驾崩了,当时他年仅三十六岁。
从陈寿对其他人物进行记载的情况来分析的话,他所记录的曹叡的年龄应该是按照虚龄来算的。
不管是按照周岁来算,还是依照虚龄来算,依照他所讲的那样,曹叡应该是在203年(这里指的是虚龄的情况)或者是在204年(这里说的是周岁的情况)出生的。
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就在这儿了。要知道,曹叡的父母是在建安九年(204年)9月前后结成夫妻的。按照常理来说,怀胎通常需要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么曹叡正常来讲应该是在205年才会出生呢。这样算下来的话,他去世的时候,虚岁也应该是35岁才对。
为什么陈寿会出现这样一个很明显的失误,竟然说曹叡在去世的时候是36岁呢?
我们实在没办法判断这到底是陈寿在计算上出了差错呢,还是他有意在暗示曹叡的身世存在疑问。
不过呢,就算曹丕对这个问题有所怀疑,那也应该是在曹叡出生的时候就产生怀疑。要知道,他娶的人原本可是袁熙的妻子呢。
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都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按常理来说,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应该早已经习惯或者适应了才对,怎么会突然之间就从情感方面变得接受不了了呢?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实在是缺乏说服力。
另外存在一种说法,说是曹丕察觉到甄氏和他的弟弟曹植之间存在着私情。
这种说法实在是太可笑啦。要知道,曹植可比曹丕小5岁呢,而曹丕的妻子甄氏比曹丕大4岁,这么一算下来,曹植就比嫂子甄氏要小上9岁呢。就这种年龄差距,先不说别的,单从常理来讲,他们二人哪有什么私下相处的机会。
曹丕称帝之后,就把自己的弟弟打发到了甄城去。不仅如此呢,还专门派驻了“监国谒者”,其目的就是要监视弟弟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曹植可以说连基本的自由都很难拥有,都被限制到了这般田地,又怎么可能去和嫂子发生一场所谓的“叔嫂恋”呢?这压根就是不切实际的事儿。
很明显,这样的说法是很难让曹丕相信的,因为它压根就不存在什么能够实现的可能嘛。
要知道,甄氏在当时不过是曹丕的妾室。就甄家的情况而言,其实根本没能力达到威胁曹丕统治的那种程度呢。所以仔细琢磨琢磨,恐怕也只有一种可能会触怒曹丕起了杀心,那就是有人构陷甄氏,说她和别人存在私情。
要知道,当时被传绯闻的这个男主角,在曹丕听来,至少在那个时候,可不是曹植哦,而是他们的父亲曹操呢。
绯闻男主角不是曹植,而是曹操
话说曹操在进攻邺城之时,对邺城的居民展开了残酷的屠杀行动,那场面可谓十分惨烈。在这场战乱中,袁绍家的众多妇人女子也未能幸免,大多都被掳掠走了。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呢,在这个时候私自做主,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这事儿后来被孔融知道了,孔融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孔融提到了一件事,说武王伐纣之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看到孔融写的这个内容后,一下子没看明白,心里很是疑惑,不知道孔融说的这件事出自哪一部典籍。结果没想到,孔融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按照当下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来推测、估量一下,觉得就应该是这么回事儿罢了,言外之意似乎是在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对曹操父子的行为进行影射和调侃呢。
关于美人妲己在商朝灭亡之后究竟是怎样的结局,在史书当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哦。孔融呢,他把曹操比作“武王”,又将曹丕比作“周公”,还就此假意猜测起了妲己的结局呢。他猜测说,周武王在讨伐纣王成功之后得到了妲己,然后就把妲己赏赐给了功臣周公啦。那他为什么会这么猜测?其实啊,就是因为曹操不也把甄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嘛,所以孔融才会做出这样关于妲己结局的猜测。
孔融所写的那封信特别有意思呢。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在信里表明是曹操把“战利品”甄氏赏赐给了曹丕。但他压根就没提到实际情况是曹丕先占有了甄氏,之后曹操才正式将甄氏赐给曹丕这件事哦。
有一种说法是,孔融所说的某句话是很容易被人曲解的。这里面其实就牵扯到一个情况,在当时那个时候呢,应该是已经有一些流言蜚语在流传啦。这些流言说的是曹操对甄宓动了心思,看上了甄宓呢,可没想到最后却是被他的儿子抢先一步得手了。
于是在后来,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就把这一传闻收录记载在了魏晋轶事小说集《世说新语》里面啦。
魏国有个甄后,她聪慧且容貌出众。原本呢,她是袁熙的妻子,在袁家的时候就很受宠爱。后来曹公曹操攻打并屠灭邺城的时候,他特意下令赶紧去召见甄氏。可没一会儿,身旁的侍从回来禀报说:“五官中郎将曹丕已经把甄氏带走了。”曹公听了之后就说道:“我今年攻打敌军、攻破城池,所为的可正是这个女子啊。”
就拿甄氏来说吧,有一回她陪着曹丕去参加一场宴会。当甄氏现身在宴会现场的那一刻,可真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呢。只见在座的那些宾客们,一下子全都匍伏在地上了,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往上看一眼。然而,在这一群人当中,有一个人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那就是“建安七子”里的刘桢啦。他,压根就没有一点要回避的意思,不仅如此,还直勾勾地盯着甄氏看呢。
曹丕其实压根就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儿,可消息传到曹操那儿,曹操听闻后心里就不痛快了。随后呢,曹操直接就给曹丕定了个不敬之罪,然后让他去干苦役活儿了。
大家想一想啊,如果曹家出现过不止一次像这样的事情,那当曹丕听到别人造了相关的谣言之后,他会不会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些事情都联系到一块儿去呢?
事实上,曹操虽说出身于被视为“寒门”的家庭,并非那种礼教管束极为严格的世家大族。但大家想一想,曹操可是个有着非凡谋略和雄才大略的人物,以他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行事风格,怎么可能去做出觊觎自己儿媳这种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呢?这实在是不符合曹操的人物特质。
曹丕大概并不会去怀疑自己的父亲,不过呢,对于甄氏而言,恐怕在曹丕心里会形成一种她不守妇道的印象。
曹操的妻子、曹丕的生母是卞太后,就曹丕赐死甄氏这件事来说呢,卞太后表现得极为冷漠,不过仔细想想,倒也能说得通啦。
说不定她也会由此产生甄氏去勾引公公这样的想法呢。
甄氏实在是最为无辜的。要知道,她身处遥远的邺城,原本过着自己的生活呢。可谁又能料想到呢,就是这样的她,居然有一天会面临那可怕的杀身之祸,这真的是太让人意想不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