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0:2,输给澳大利亚,这滋味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更扎心的是,赛后塞尔吉尼奥那句“还有机会冲世界杯”,听着提气,但也多少有点…尴尬。你说王大雷那扑救,是真没看见球,还是状态不好?
伊万的战术,是真没发现塞尔吉尼奥这块宝,还是另有考量?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先说这比赛本身。这表现,真让人捏一把汗。上半场直接被打懵,要不是下半场澳大利亚松了松油门,指不定输成啥样。塞尔吉尼奥那脚射门,确实提气,但孤掌难鸣啊!你说,为啥不早点让他上?为啥不围绕他设计战术?这疑问,估计不少球迷都想冲到场边问问伊万。但这事儿,不能光怪教练。
你想啊,足球这运动,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塞尔吉尼奥再厉害,也得队友配合。可看看场上,传球不到位,跑位不积极,配合生疏… 这哪是配合,简直是各自为战。所以,问题可能出在整体的战术体系,以及球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上。再说说王大雷那事儿。扑球脱手,这事儿在足球场上太常见了。但问题在于,赛后他的解释,听着就…不太舒服。啥叫“没看见球”?作为门将,视线受阻是常有的事,难道每次都这么解释?这种说法,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推卸责任。要知道,作为队长,承担责任是基本素养。
但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王大雷。守门员这位置,压力巨大,一个失误可能就决定比赛的走向。这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也许,他只是想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话说得不太周全而已。更值得琢磨的,是伊万的用人。李铁时期,归化球员不受重用,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数。换了伊万,情况好像也没太大改观。塞尔吉尼奥一上场,立竿见影,这难道伊万看不见?这里面,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战术体系的适应性,球员之间的磨合程度,甚至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
有人说,伊万太固执,不懂变通。但话说回来,教练也有自己的难处。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球员的个人能力,还有整个团队的平衡。贸然改变战术,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塞尔吉尼奥那句“还有机会冲世界杯”,也未必是盲目乐观。足球场上,啥事儿都有可能发生。只要球队能好好总结,调整状态,说不定真能创造奇迹。但前提是,得正视问题,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与其纠结于一场比赛的输赢,不如把目光放长远。中球要崛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归化球员,更需要的是完善的青训体系,健康的联赛环境,以及一种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就像塞尔吉尼奥,即便队友传球不多,教练不够信任,他依然在场上拼尽全力。这种精神,才是中球最需要的。至于伊万,或许他真该好好听听塞尔吉尼奥的心里话,毕竟,谁不想看到中国队冲进世界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