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国产片被埋没,票房不到50万,电影市场陷入至暗时刻!

娱乐漫步者 2025-04-17 21:32:55

电影院的春天,或许还没来。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各大片方的日子都不好过。4月11日上映的新片交出的成绩单,集体拉胯得有点难看,不少片子票房冷得像北京早春的风。而就在这堆“哑炮”中,一部成本不到二十万、没有明星、没有特效、没有大IP的“小透明”国产片,悄悄在豆瓣刷出了高分,却在现实票房中惨遭碾压。这部片子,叫做《东四十条》。

一部片子,成本只够拍一场饭局戏,却拍出了北京人的青春

如果你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听到“东四十条”这个片名,大概率第一反应是“这啥玩意”。但对北京人尤其是住在鼓楼一带的人来说,这五个字背后有故事,有味道,有回忆。

电影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跨国追车,有的只是两个“北漂”青年东四和十条,在胡同深处漫无目的地找一只走失的鸽子。听起来像是个荒诞的笑话,但电影却用一个又一个片段——春日里的一场野餐,秋天公厕前和熊玩偶一起躲雨,冬天在结冰的湖面钓鱼——串起了一个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关于城市孤独感的动人故事。

票房不足50万,却不该被埋没的一部好片

听起来有点讽刺——这部豆瓣7.4分的口碑佳作,上映10天,票房还没到50万。再看看同期的几部进口片,比如重映的《速度与激情7》都轻松破千万,《荒蛮故事》《谍网追凶》等虽然成绩也差强人意,但毕竟是有基础观众的存在。而《东四十条》基本是靠“自来水”一点一点积累口碑。

更惨的是,排片直接跌到了0.2%,每天的票房不到5000块,片方的分账也只有区区16.8万。别说盈利,连给电影院交租都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值得看,只能说它没被看到。换句话说,它不是失败,而是被“活埋”。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有更多人知道这部片子,如果它哪怕多一些话题热度,会不会票房就能冲过百万?那些拍出这部电影的人,或许就能拍第二部、第三部了。而不是被现实狠狠打脸,连下一次拍摄的机会都没有。

它不是完美,但足够真诚;不是华丽,但足够动人

当然,《东四十条》不是没有缺点。节奏慢、情节松散、不遵循主流叙事逻辑,这些问题都可以挑出来。但是,当我们在大荧幕上被各种高投资、大场面疲劳轰炸后,再回头看这样一部简陋但饱含真情的小片子,反倒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度。

就像有位观众评论的那样:“他们没有工作,每次见面就换件衣裳,双手不负重,兜里干净……在不同的季节,两个人在胡同里、草地上、河边扯淡,分寸很好,不让人讨厌,挺有趣的。”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北漂们的青春回响,更是很多城市人日常生活里无法命名的孤独与浪漫。

总结: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能爆,但每一部好电影都值得被看见

现在的电影市场,大片如山倒,小片如浮萍。在巨头们你争我抢、资本狂飙的夹缝中,一部《东四十条》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豆汁,虽然不刺激、不浓烈,但喝下去却暖人心底。

它的失败,不该让我们遗憾,而应该让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太习惯用票房来决定一部电影的生死了?是不是太容易忽视那些没有“宣发”、没有“光环”、没有“声量”的作品了?

或许我们都该为这种电影多留一张票,多一份关注。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冲榜,不是为了商业奇迹,只是为了被“看见”。

而有时候,“被看见”,就是电影最大的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