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黎明前的宁静被猛烈的炮火声打破,中越边境上,二十余万解放军严阵以待。在许世友将军的指挥下,东线四个军及配属部队近12万人从广西向越南境内进发;与此同时,西线三个军十余万人在杨得志的率领下,从云南的三个方向攻入越南。这场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事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中越关系的恶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溯至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和苏联都曾向北越提供援助,共同对抗美国的介入,中越两国的“同志加兄弟”关系由此形成。然而,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破裂,越南却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在苏联一边。1978年,越南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彻底倒向苏联阵营。与此同时,越南国内亲华派势力被逐渐排挤,中越关系进一步恶化。同年,苏联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援助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在中南半岛的扩张野心开始显露无遗。
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政府开始将南方的私人企业收归国有,许多华侨华裔遭受政治迫害,被迫逃亡。1978年8月,中越边境爆发友谊关事件,造成多名华侨伤亡,进一步加剧了中越矛盾。与此同时,越南在国内政策上推行激进的国有化改革,导致大量平民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20世纪70到90年代间,逃离越南的船民数量高达100万至200万,其中许多人因海盗袭击或海难而丧生。越南政府单方面的政策不仅激化了国内矛盾,也将中越关系推向深渊。
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成为中越冲突的另一重要诱因。1958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明确将西沙群岛等南海岛屿划入中国领海范围,越南政府时任总理范文同也曾对此表示认可。然而,1975年越南统一后,河内政府开始改变对南海诸岛的立场,侵占了南沙群岛96%以上的岛屿。在陆上边境,越南武装人员频繁越界侵扰,制造了多起边境冲突事件。越南的扩张行动不仅挑战了中国的主权,也破坏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越南的挑衅,中国政府决定采取反击行动。1978年12月,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达战略展开命令,广州军区、昆明军区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对越作战。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歼灭越军1到2个师,但随着越南在1978年12月25日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央军委决定扩大作战规模,目标升级到省会城市,时间延长至15到20天。到1979年2月15日,参战部队已全部完成作战准备,空军、海军及地面部队严阵以待。
1979年2月17日拂晓,中越边界线上万炮齐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线12万人在许世友将军的率领下,从广西分14路向越南境内进发;西线10万人在杨得志的指挥下,从云南向边境推进。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对越南侵略行径的有力回击,也是对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维护。尽管越南将这场战争污蔑为对抗中国扩张的战争,但事实表明,中国的行动有效遏制了越南在中南半岛的霸权野心。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尽管国内的宣传较少,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这场战争不仅揭露了中越关系从“同志加兄弟”到反目成仇的复杂背景,也展现了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坚定立场与强大实力。通过这场战争,越南的扩张野心被有效遏制,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以维护。然而,这场战争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与国际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