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妈妈的反校园暴力“战斗”:儿子被7个同学围殴,给打人者处分是底线》,很多朋友都为这位妈妈的做法拍手叫好,但背后原因却值得深思,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老师、父母、孩子却习以为常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云南西双版纳一所小学内,一个班级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不断发生欺凌事件,持续3年,竟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一个妈妈决定改变,才迎来转机。
这个班有60个人,却分为两个“国”,一边是打人的孩子、一边是可能被打的孩子。家长们也愤怒、老师也调节,但两“国”依然僵持对立,只不过两边的人数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面对孩子被欺负,妈妈苏迎澜则表现不同,她不是简单的愤怒,而是理智处理。
当他得知10岁的儿子小逸被7个同学围殴后,迅速查阅相关法规,想出方案,从工作地上海飞回西双版纳,联合几位被打孩子的家长,发起反校园暴力联合声明,和学校进行了3次谈判。
最终结果是给了打人者记过处分、通报批评,并当众道歉,班主任表示经历这一事件后,班级变得好管理多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令人叫好,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校园欺凌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呢?
有句话叫做“打不过就加入”,是指不能战胜对方,就加入对方一起作战。
在这一事件中,有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欺负,默许他们加入了打人“一国”。他们可能认为,孩子和打人者处在同一个战壕里,成为自己人,就会少受一些欺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无奈。
这样做真的是保护孩子吗?可不一定。
《少年的你》中的徐渺,她并不想欺负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欺负。但是她性格软弱,遭受欺负时没有勇气去抗争,采用了示弱讨好的方式,被动加入了魏莱的施暴小团队。
本以为在欺负别人的团队,就可以得到保护,但是她仍然会被霸凌,她没有眉毛、她想不通“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她去寻求陈念的保护,都显示了她同样在被欺负。
她内心也非常挣扎,她知道陈念藏在垃圾桶里,但是她不想告密。当陈念陪她回家时,有人让她打陈念,她又不得不言听计从,对陈念施暴。
可见,从一个被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别人的人,身心遭受的欺凌不仅来自外部,还来自自己。
从另一方面说,欺负人的团队变大,也是在鼓励和强化这种不良行为,无异于助纣为虐。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欺负人的孩子,因为有了更多拥趸,不管是假意认可还是真正认可,他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反而洋洋得意。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树立更大的威信,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欺负别的孩子。
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被欺负,非常心疼和生气,但是处理问题时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比如,如果报警处理,可能会对学校和老师造成影响,孩子还要在这个学校和班里继续求学,对孩子的后续发展不利。
比如,用强硬的态度给学校施压,学校可能觉得家长在闹事,会对孩子进行不公平的对待,孩子的日子也不好过。
比如,严厉地惩罚欺负人的孩子,又担心被欺负的孩子被孤立,同学关系不好,孩子也不会愉快。
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更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通常会告诉孩子,被欺负时找老师,最后欺凌事件往往是在老师的协调下以道歉收尾。但道歉只是表面文章,过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欺负行为。
就像小逸,接受过很多次道歉,很快又会受到新的欺负。从一些小欺负,被洒墨水、被损坏文具、被一个人打,发展到被几个同学围殴。几乎每次体育课都会被打、去厕所也会有隐形欺负。小逸非常痛苦,特别想通过转学来逃避被欺负。
总是这样处理,欺负人的孩子觉得犯错误不过如此,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会更加有恃无恐。
心理学者岳晓东说,“当别人欺负你时,你的忍让可能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谦让,一个是退让。别让他人误会了你的意思。”
如果只是找老师告状,很可能会被误解为畏缩与怯懦,他们会想:除了找老师,没有别的本事!欺负行为会得到正强化,促使他们变本加厉。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也经常被欺负,开始找老师,老师处理很及时,后来次数多了,老师就有些懈怠,跟儿子说“他打够你10次,你再来找我”,到了10次,最终也没处理,还是一如既往地被欺负。
每个爱欺负别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就像《少年的你》中的“魏莱”,她是霸凌小团队的领头人,妈妈却还觉得孩子很优秀,就是和别人不同。
在西双版纳的小学里,那些打人孩子的家长,也如出一辙。
在家长的描述里,欺负人是“调皮”、“动一下”、“踹了几脚”、“他们这个年纪,平时可能会有沟通不畅的地方”、“我真不知道什么情况,老师让我们来道歉”。
家长或者持有护犊子心态,或者认为孩子打闹是大不了的事,或者对孩子缺乏了解过于自信,反正自己孩子没有被欺负,不去追问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的确是好动的年龄,也存在小打小闹的问题,但是要把正常的嬉戏打闹和霸凌区分开来。
可以根据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提供的7条依据来判断:
如果从思想上不重视,想当然把打闹和霸凌混为一谈,就很容易对孩子袒护和纵容,不去进行管教,导致孩子的欺负行为不断蔓延。
面对校园霸凌,不该是一个妈妈的战斗苏迎澜的思路非常清晰,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3点:
1、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2、惩罚打人的孩子;3、法治进校。
核心是,所有家长、学校配合,达成一致,校园欺凌问题才有希望的到彻底解决。
作为父母,当孩子被欺负时,我们不能帮助孩子去出气,不能让孩子以暴制暴,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让孩子知道背后有靠山,有人为他撑腰,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去积极应对被欺负等各种突发状况。
有研究发现,爱欺负别人的孩子是个色厉内荏、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又自大的人,他们用欺负别人来显示自己很强。所以在霸凌初发生时,若勇敢反抗,不让他欺负,就不会有第二次发生。
我们可以用李玫瑾老师说过的方法,教孩子回击霸凌,比如揪耳朵,让对方知道自己不好惹,不能被当软柿子捏。
科学家发现,一个没有被打过的孩子不会去打别人,而一个会打人的孩子,他的生活环境中,一定有不好的榜样,让他模仿,或他自己有被打的经验。
如果孩子欺负了别人,要做好自我反思,是不是给孩子制造了一个缺爱的环境,让孩子用打人发泄情绪。要意识到孩子行为的严重性,接受学校给予的惩罚,担负起管教孩子的责任。
作为学校,要采取实际行动,不能姑息任何一个欺凌行为,对欺负人的孩子该惩罚惩罚,对被欺负的孩子做好心理安抚。
另外,还要做好校园霸凌预防教育,让孩子正确识别霸凌,积极表达自己,保护好自己,共同抵制霸凌行为。
写在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欺凌。可见,校园欺凌问题非常多见,很多老师、家长、孩子习以为常,但如果认为是常态和多见而不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越来越严重,家长和学校还是要联合起来,给孩子一片纯净、安全、和谐的太空。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