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的一处山岗阳坡上,原本有一座历经百年,气势恢弘的墓地,然而这块墓地在军阀混战时期,遭到了损毁,仅存遗址及一座高5.66米,宽1.30米、厚0.55米的龙纹大理石“圣旨”碑,这座“圣旨”碑的正面以汉、蒙两种文字记述着一位晚清名将一生叱咤风云的功与过,那么这块损毁的墓地以及圣旨”碑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我们如果仔细阅读这座“圣旨”碑,便会发现这座圣旨”碑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清朝著名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圣旨”碑
僧格林沁有僧王之称,是晚清时期,清廷的一员战将,深得道光帝、咸丰帝宠信,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他是清末时期满蒙八旗军将领中最能打的将军,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被后世称为马背上的王爷、满清帝国最后的武士。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出身于科尔沁部落,他的祖上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本身僧格林沁祖辈都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但是到了僧格林沁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由富转贫,过起了极为贫苦的生活。
小时候的僧格林沁是一个不怕干活,不怕做事的娃娃,他主动为父亲分担重担,陪着父亲给当地的富户放牧,令父亲十分欣慰。
僧格林沁12岁那年,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这时的僧格林沁才有机会读书,上学,被其父亲送到了昌图老城读书。
在昌图老城读书期间,僧格林沁不仅精进了学识,也开拓了眼界,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学识的青年才俊。
后续,在机缘之下,僧格林沁被族父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看中,收为继子,至此,僧格林沁迎来了命运改变的契机。
1825年,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逝,作为继子的僧格林沁按照惯例,承袭其爵位,成为了新一任的扎萨克多罗郡王。
僧格林沁在继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的王位后不久,便被清廷调往京师任职,僧格林沁来到京师之后,仕途之路一帆风顺,在23岁时,深受咸丰皇帝的赏识和信赖,成为了清廷的正一品大员,跻身于清廷的朝堂之上。
1853年,太平军在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一路北上,准备进犯京师,面对太平军的强势来袭,咸丰皇帝当即下旨,命清军众将予以迎击和应对。
当时,僧格林沁被咸丰帝委以重任,命他率军驻防涿州,抵御太平军,僧格林沁领命之后,并没有等候太平军的到来,而是主动移营王庆坨,迎击太平军,在这次交战中,僧格林沁占据地利的优势,步步为营,击溃了这支太平军,令太平军的攻势受挫。
僧格林沁率麾下清军打退太平军的攻势后,乘胜反击,对太平军的营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令太平军损兵折将,不得不退往阜城县城。
僧格林沁见太平军败退后,继续展开追击,并将太平军围困在阜城这座孤城之内,太平军主将林凤祥只能够率残部在城内顽强抵抗,但是由于后继无援,导致林凤祥做的都是困兽之斗,城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为此,林凤祥便与下属商议后,决定率部突围,结果林凤祥在率部突围至连镇,遭到了僧格林沁部的伏击,伤亡殆尽,太平军北伐军主将林凤祥兵败被俘,被僧格林沁解往京师,向清廷邀功。
战后,作为这次清军主将的僧格林沁剿贼有功,被咸丰皇帝一道圣旨,封为多约束噶台亲王,而僧格林沁也凭借着这场击败太平军北伐军的战事,跻身于清廷的名将序列,被太平军众将视为劲敌。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临危受命,来到大沽口督办海防军务,抵御英法联军的攻势,起初,英法联军的舰队在强闯大沽口时,在僧格林沁的亲自督战之下,被击退。
但是,英法联军在吃了败仗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卷土重来,派出大量战舰对大沽口的清军炮台进行了猛烈炮击,僧格林沁和麾下的清军虽有心退敌和杀敌,无奈武器装备上的劣势,最终令大沽口失守,僧格林沁不得不率部退守通州。
战后,咸丰皇帝对于僧格林沁丢失大沽口一事,勃然大怒,一气之下,革除了僧格林沁的爵位和官职,令僧格林沁很是失意。
1860年,捻军在山东作乱,咸丰皇帝便重新启用僧格林沁这位清廷老将,率军前去围剿,僧格林沁领命之后,便率清军赶往山东,与捻军展开激战,在与捻军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负。

1865年,僧格林沁率麾下清军在高楼寨对捻军展开追击,结果,捻军在高楼寨设下伏兵,将僧格林沁率麾下的清军包围了起来,僧格林沁冒死突围,孤身一人在吴家店的一处麦田里,被被捻军张皮绠突袭杀死。
僧格林沁战死后,清廷上上下下无不震惊和痛心,朝臣文士则纷纷作诗悼念于他,僧格林沁的灵柩被护送回京师时,京师的百姓自发罢市迎接,还送上万民伞七十多柄,两宫皇太后亲自祭奠这位“国之柱石”。
僧格林沁在京师的祭奠仪式结束后,他的灵柩被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祖坟),僧格林沁的墓地占地约70亩,建筑恢宏,含内外墙、配殿及松柏林,极具奢华,还配有守陵人守护在这里。

守陵人父子守护在僧格林沁的墓地
但是即便这样,这块墓地还是在民国这个战乱纷飞的时期遭到了损毁,仅存下了一座僧格林沁墓最后的遗迹——圣旨碑,但好在僧格林沁的墓地至今有守墓人默默地守护在这里,使得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圣旨碑得到了保护,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清辫子打自己人那本事一流,打日本、老外是啥啥不行
万民伞七十多柄,一万人就凑了七十多柄伞?晚清老百姓对清廷早就没有任何感情了。
杀僧王的张皮梗,原本逃脱了,结果十年后吹牛被抓,凌迟。也就不到三十,死了
就是通州八里桥亲率数万铁骑,被联军揍得仅剩七人六马的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