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越南主席胡志明完成苏联访问后,了解到回国路线会途经中国,随即决定顺道在中国作短暂停留,以利用此次机会进行访问。
不巧的是,那时中共党委恰于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等核心领导人并不在京中,均出席了此次会议。
胡志明原本以为只能立刻返回,但他并未就此罢休,毅然决定攀上山去,坚持要与众人相见,无论如何都要达成这一心愿。
得知消息,毛主席迅速行动,指派中央办公室主任杨尚昆亲自接待。他特别强调,务必诚挚邀请这位老朋友至其别墅相聚,以尽地主之谊。
重逢故友,气氛格外温馨,毛泽东主席随即提议设宴款待胡志明,同时诚邀周恩来总理、朱德老总等一众要员共襄盛举。
在宴会即将开始,众人准备就座之际,分配座位时却意外发生了小意外,这让在场的杨尚昆颇感尴尬,场面一时有些微妙。
我们感到好奇,作为一国主席,胡志明与中共领导人之间为何有着深厚的情谊?宴会上究竟发生了何事,能让经验丰富的杨尚昆显得如此焦躁不安?
【国际友谊】
1920年,胡志明在法国新加入共产党后不久,便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由于怀揣着共同的人生理想,他们迅速亲近起来,相互之间建立起了一段深厚的跨国友情。
随后,胡志明转移至中国广州,他一边积极参与中国的革命活动,一边设法争取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凭借中越边境相邻的便利,他组织越南青年参加特别政治训练,旨在为越南未来的解放战争培养力量。
在广州共同奋斗的时光中,胡志明与毛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深入交流,因为拥有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成为了彼此信赖的革命伙伴。
1938年,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中共的老友胡志明积极行动,历经波折后自苏联抵达延安。他化名胡光,加入八路军,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展现了他的坚定立场与无畏精神。
中共领导人深感胡志明的大义,遂以感恩之心相报。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支援下,1941年,阔别祖国长达三十载的胡志明,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实际上,当中国正遭受日寇严重侵害的时期,与之仅有一国之隔的越南同样身处极端困苦的局面,备受煎熬。
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协助胡志明返回越南,还助力他在越南创建了首个抗日根据地,并呼吁全体越南民众武装起来,齐心协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越南人民的抗日热情,在胡志明的引领下不断升温。与此同时,抗日斗争正蓬勃开展,如火如荼,展现出越南人民坚定的抗争决心和不懈的努力。
1942年,胡志明怀揣扩大革命力量的使命,单独前往中国求助。然而,他刚到广西不久,就不幸落入国民党特务之手,被捕时仅孤身一人。
得知相关消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心中焦急万分,随即迅速作出部署,派遣周恩来紧急行动,以期解救他们的老朋友兼战友胡志明。
在国共关系紧张的时期,周恩来展现出其睿智与谨慎,未直接以共产党身份接触国民党高层,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巧妙迷惑对方,最终确保了胡志明安全撤离。
事后,周恩来面对胡志明的感激之情,连连摆手并笑着说:“咱们之间若再言谢,岂不是显得生疏了吗?”胡志明听后,心中更是充满感激。
分别之后,胡志明与周恩来迅速回归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贡献力量,不懈奋斗。
1945年对中国和越南而言意义非凡。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主权随之恢复。四天后,即8月19日,胡志明成功引领越南人民发动起义,最终,这场八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18日,越南主席胡志明公开宣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在此之前,他已率先向中国共产党发送了祝贺电报。
经得起实践与时间双重考验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中共老一代领导人与越南领袖胡志明之间的情谊,无疑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国宴插曲】
建国初期,胡志明主席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友谊深厚,他频繁访华,这些访问既包括正式的国事活动,供媒体公开报道,也不乏私下的好友聚会,保持着亲密无间的交流。
正如庐山之聚,胡志明以个人身份与中共领导人秘密会面,无报纸刊登,无媒体访问。此次聚会目的纯粹,仅是多年未见的好友欢聚一堂,畅所欲言。
胡志明在杨尚昆的陪同下,历经辛劳抵达庐山。此时,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一众领导人已提前在别墅前等候多时,他们殷切期盼着胡志明的到来。
见面后,胡志明急不可耐地奔向毛主席,紧紧拥抱了他。毛主席初时略显惊讶,但随即以同样热情的力度回抱,两人随即亲切地互相关切,场面温馨至极。
临近中午时分,胡志明抵达,毛主席随即提议:“今天中午咱们得好好庆祝一下,务必让这顿饭吃得开心,酒也得喝到满意为止!”
胡志明爽快应允道:“当然如此!只不过我这次前来是秘密访问,您务必不要过分张扬,否则就显得生疏了。”
毛主席爽朗地笑着说:“岁月流转,你的性情依然如故!”他的笑声中充满了亲切与感慨,仿佛多年的时光并未在两人之间留下太多隔阂。
厨房里,众人已热火朝天地投入到烹饪中,而这边,一群好友正聊得海阔天空,欢声笑语不断,氛围轻松愉快。两边场景虽异,却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很快,宴席安排妥当,胡志明被毛主席拉着手,两人相携步入餐厅。
在好友聚餐时,鉴于胡志明的特殊身份,加之有外宾参与,就餐座次安排得颇为讲究。主位与次位的分配,均需遵循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安排。
在指引座位之际,胡志明主动提出建议,他笑着望向毛主席说:“我觉得今天不必太在意那些礼节,简单为好,我们不如就按照年龄顺序入座,您觉得怎么样?”
胡志明提出请求后,毛主席随即应允,他本就是性格豁达,不拘泥于小事之人。这样的态度,让事情得以迅速敲定。
依据年龄顺序,座位安排中,朱老总因年长居首位,随后依次是胡志明、毛主席、周恩来及刘少奇,其余人则按此顺序逐一落座。
在杨尚昆这里,情况略显特殊:按年龄,他本应位于林彪之前;但论及职务,身为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他,却需排在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之后,两者职位差距显著。
正当杨尚昆犹豫不决地站着时,毛主席等人开始催促他,示意他尽快坐下。他接收到催促后,便依照指示,迅速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坐好。
杨尚昆心中仍感歉意,不由自主地瞥向一旁的林彪。只见林彪已默默在他下手的位置坐下,面色平静,没有丝毫的不满或犹豫之情流露。
见林彪谦让再三,杨尚昆只好硬着头皮坐在了他的上首位。尽管心中仍感歉疚,但在那种情境下,他确实觉得不宜再多推辞,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一安排。
1991年,影视界即将迎来一部军事题材的鸿篇大作——《大决战》的拍摄。这部影片将以独特方式重现波澜壮阔、堪称史诗的“三大战役”,让它们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在拍摄期间遭遇了一个挑战:尽管影片中的其余角色迅速确定了合适的演员,但林彪这一角色的选角却久久未能尘埃落定。
简而言之,这个角色面临无人愿演的困境,编剧也在考虑对策,思索是否应删除该角色,或是省略其镜头,仅简单地在剧情中一带而过。
创作组就影片中林彪角色的表现方式展开了热烈讨论,短时间内意见纷呈,大家各有见解,难以达成一致。
得知消息后,杨尚昆迅速作出反应。他历来高度重视《大决战》的拍摄,此次风波一起,他亲自赶往剧组,清晰地向全体成员阐述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杨尚昆明确表示:“提及三大战役,林彪怎能缺席?创作需基于事实,对林彪同志的历史评价亦应如此。他的过错,我们要引以为戒;而他的功绩,则应当被长久铭记。”
杨尚昆的立场,恰如当今中共领导人的普遍观点,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这正是浩然之气的真谛所在。
铭记历史,是勿忘过去的体现;而尊重历史,则需我们努力还原其真实面貌。两者相辅相成,铭记是内心的执着,还原则是行动上的敬意。
我也听说了,确实是说了“林彪同志。”
小编,杨尚昆说了:“林彪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