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毕业,放弃百万年薪,在香港创业,图什么

香港八卦 2025-04-06 17:51:05

Sarah毕业于剑桥大学工程系,在汇丰银行债券资本市场部工作了五年,年薪不止百万。五年前,她辞掉了投行的工作,转战教育行业,在香港创办了一家低龄的STEM教育机构。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Sarah依然开辟出了一条路来。入选了香港福布斯的30U30 和40U40 ,如今的Sarah,是妥妥的霸道女总裁。

下面是Sarah老同学给她做的一期采访,希望能给想要在香港创业、尤其想是开办补习社的同学或者准备换一种职业体验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谈跨行创业

同学:你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还是在投行的生活。

Sarah:我在投行5年,创业也是5年,创业真的比投行压力大。早晨一起床就在想公司的事情。打工的时候不会这样。听起来是很辛苦。但是我真的喜欢创业喜欢很多。教育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同学:我们上次见面是六年前,当时你还在做投行。

Sarah:我当时在汇丰银行做OCM(债券资本市场部)

同学:出来之前,在汇丰的大概工资是怎么样的?

Sarah:创业之前的那一年,我的年薪大概是150到200万。

同学:当时是什么契机出来创业?

Sarah:做投行做了5年,知道有多辛苦,加班文化,然后老板也很会骂人呢。我就觉得,工资方面不是我最想要的东西。所以我想了很久,自己想要做什么。

就在同一家银行,就遇到了我的共同创办人。那我们一说起,我们对科学跟工程的热爱以后,就觉得我们要做点事情。

同学:那个时候已经有客户了吗?

Sarah:我们也不是很冒险地说要裸辞,确保有头100个客户,然后才去辞职。

同学:所以那个时候已经有收入了。

Sarah:已经有收入,但是那个工资当然跟银行是差很远的。

同学:当时投行的工作对你创业有帮助吗?

Sarah:我记得之前的部门总监,就是会在很多人面前骂我是废物。

同学:那比内地夸张。

Sarah:那我就知道,我心理的建设比较强大,很会自我修复。另外,因为投行不会教你很多东西,我们香港投行文化就是自学。你去见什么上市公司的CEO、CFO,就是说有什么事情也是要自我驱动的。因为如果你没有,你就生存不了。

谈创业项目

Sarah:这是我们第一个正式教室。我们的设计师是做酒吧跟咖啡馆的。我们想要家长跟小孩儿进来就不像是一个传统的学校。他是来放松跟像兴趣小组一样一起学习。

我们有几个班房。然后这里就是其中一个教室。

我们第一年创业的时候创办了一个比赛。赢了的学生我们资助他们到剑桥去游学。他们每个人去了想要进剑桥。家长很高兴。在香港其实你做金融啊做法律才是最受尊敬的工作。

同学:但是在大陆的话,大家可能跟尊敬科学家。

Sarah:我们不是这样的,因为觉得没有出路。但是我们的学生其实也很喜欢科学嘛,所以给到他们这个环境,是很激发他们的。

你记得我们第一年读工程的时候,我们第一次新生要做一个乐高设计,你做了什么?

同学:我做了一个数硬币的。

Sarah:我做了一个泡茶的机器。其实我们很相信的东西是,小朋友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是卖课程,我们想要小孩有一个“I can do it”的时刻。

同学:在剑桥读书,香港人和大陆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Sarah:根据当时我们读大学时候的一个观察,香港的学生很喜欢享受生活。大陆的学生好像你们很“挨苦”,就是喜欢挑战自己。吃得了苦,我会很努力,我要给时间去做的很好。但是相比之下,香港学生可能就去派对啊,去玩呐。

同学:因为我们有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你觉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Sarah: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小孩找到自己最好的一面。那可能他们要定义什么是“最好的自己”。我们要给他们资源去看到有什么可能性。有什么他本来想象不到的东西。即使时代改变,他也可以找到自己、定义自己。

在香港开补习社和教育机构的机会点

香港作为全球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补习行业早已形成独特的市场生态。

尽管近年香港出生率下降、教育制度改革等因素对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但庞大的市场需求、高付费意愿以及内地教育资源的互补性,仍为内地创业者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为什么香港补习社仍是内地创业者的优选?

简单来讲,12个字,市场需求旺盛,付费能力强劲。

香港补习文化根植于其高度竞争的教育体系。根据2023年数据,72.5%的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家庭月均补习支出超过2000港元的比例高达52%,全行业年市场规模超20亿港元。

尽管适龄学生数量因出生率下降而减少(2014年粗出生率仅8.6‰),但公立大学录取率长期维持在18%-25%,远低于内地43%的本科录取率,导致家长对补习的依赖有增无减。

下图中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己周一到周五,都要补习。

此外,香港家庭的“一条龙”服务需求(如课后托管、考试冲刺)为补习社提供了多元盈利模式。从市场竞争格局上来看,香港补习行业呈现“头部垄断、尾部分散”的格局。三大上市集团(现代教育、遵理教育、英皇教育)占据主流市场,但其服务多集中于DSE(中学文凭考试)应试培训,且收费高昂(如一对一课程每小时可达3000港元)。

然而,针对内地新移民子女的粤语辅导、跨境学童的学科衔接课程、STEM教育等细分领域尚未饱和。2024年,两名港大内地生以6000港元启动资金创立“TUTOR-IP”,专注小众兴趣班导师中介,通过精准定位艺术类课程(如编程、戏剧),首月即盈利3000港元,成功避开与大机构的直接竞争。2023年香港新增约3.8万内地来港定居人士,其子女的语言适应需求为补习社提供了差异化切入点。如果我们盘个补习社后,顺应需求,开发一些专门针对新港人子女的课程,弯道超车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

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天时,主要指的是政策环境。如今,香港政府为缓解劳动力短缺,逐步放宽非本地学生兼职限制,内地优秀毕业生可成为师资储备。同时,内地创业者在教材研发、线上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深圳某家教育科技公司为香港补习社定制AI题库系统,成本较本地开发低40%。

盘补习社需要注意的点买房最重要的三点:Location、Location、Location。盘补习社同理,选址非常重要。而选址的核心是平衡流量与成本。银河君建议大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学区优先:靠近中小学密集区域(如九龙塘、沙田),但需避开三大补习集团已垄断的地段(如铜锣湾、旺角)。可选择次级商圈,如观塘或将军澳,租金成本可降低30%-50%。交通便利性:地铁站500米范围内可提升到访率。例如,2023年一家位于金钟站旁的小型补习社,因毗邻多所国际学校,客流量较同区域其他机构高20%。社区属性:新移民聚集区(如天水围、屯门)对双语辅导需求更高,适合主打“普通话+粤语”双轨教学的机构。

另外在补习社买卖交易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法律合规:根据《商品说明条例》,需确保课程宣传无虚假承诺(如“保底升学”),并避免预收费后无法履约的风险。2023年某连锁教育中心因违规接受预付款被判赔偿7万港元,董事获240小时社会服务令。我们只是在香港做个生意,实在没必要惹上社会服务令的麻烦。产权核查:若盘购现有补习社,需确认物业租赁合同剩余期限(建议不少于3年),并检查消防、教育署牌照是否齐全。2022年,一内地投资者因忽视牌照续期问题,被迫支付10万港元罚金。师资审查:香港补习教师需持有“注册教师”资格,若沿用原有团队,需通过教育局官网核实其资质,避免卷入类似德信学校前校长泄露试题的丑闻。

0 阅读:11

香港八卦

简介:香港资讯,香港娱乐,香港八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