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秦岭淮河一线被识别为中国的天然南北分界,如今,这种认知已经深深地固化在国人的观念中。
有趣的是,如此「天然」的地理存在,却没有成为天然的省界,而是横穿了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事实上,没有任何省份以此为界限。
图/网络
其实,这种不科学的背后恰是中国人的自信和智慧。
1、「南北」之争是中国人大规模的群体浪漫从武王伐纣至两汉,历史属于关中和中原。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大背景下,长安和洛阳的「东-西」关系是主线剧情。
唐宋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沿着「长安-北京」这条国防压力线,开始转移至燕云一带;经济中心沿着「长安-南京」这条生命线,从中原(洛阳)逐步转移至长三角。
图/自绘
中国主流政经关系彻底从「东西」关系转为「南北」关系。(详见:长安、北京、南京,神奇的等边三角形有何深意?)
所以,当有显性化的、地理的关于「南北」的界限被定义,就会快速占据人们的心智,因为中国太大了,大家需要这种承载差异的坐标。
然后,在「中国」这个公约数下:存在差异、正视差异、理解差异。
再然后,我们热闹地争论:
豆腐脑甜的好还是咸的好、为什么只有北方能集中供暖、北方人到底吃不吃米饭、南方人真的不懂澡堂子……
图/网络
这种国民话题,是属于中国人关于「南北」的大规模群体浪漫。
秦岭-淮河,就是这种浪漫里的「高山流水」。
2、省界不是划出来的,而是历史的选择「省」的概念来源于秦汉时的郡,是中央直接管理的行政单位,因为中国太大,省一级行政区基本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和一些没有历史的国家相比(比如漂亮国,横平竖直的州界,简单粗暴的殖民色彩),中国的省界显得非常复杂,即依托「山川形便」,又呈现「犬牙交错」,前者是自然选择,后者是历史经验。
犬牙交错: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如何维护统一是个历史难题。中国人用几千年的教训和经验,将这个答案写在了地图上。
3、中国人的自信和智慧现在,再来看看秦岭淮河一线,他们是中国地理上的大型「山川形便」,他们横穿了古典中国的基本盘:从关中到大华北平原。坐一次西成高铁(西安-成都,途经汉中),就能直观地感受,秦岭两侧是截然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做一次京广线,就会发现,淮河两岸并没有多少差异,每年六月份两岸大平原都是金黄的麦田,从黄河到长江,自然景观是缓慢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