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竟一度干涸到了要引黄河水续命的地步,三十年缩水面积高达300平方公里。
那这期间,白洋淀到底经历了什么?作为华北平原仅存为数不多的生态湿地之一,又该怎么拯救这颗“华北明珠”呢?
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市与沧州市之间,由143个大小淀泊和3700多条壕沟构成,总面积可达366平方公里,上有唐河、瀑河、漕河等9条河流入淀,水面蒸发和渗漏量可以有效调节京津小气候,缓解气候干燥。
同时,作为河北平原最大的洼淀,白洋淀还曾滞蓄过无数次的洪水,有效的减轻了海河的压力,一直起着保卫天津市的作用。因此,白洋淀还有着“华北之肾”的美名。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白洋淀淀区的面积开始一年年缩小,到了2007年,已经从之前的366平方公里缩减到了62平方公里,淀内的动植物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华北之肾为何会患上“肾衰竭”呢?
白洋淀为何会逐年缩小
宏观来说,就是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减少。白洋淀入淀水量来源主要由三种,一是天然入淀水量,二是上游水库补水,第三种则是跨流域调水入淀水量。
其中,天然入淀水量是白洋淀最为重要的水源,然而华北作为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平均每10年白洋淀流域的降水量就会减少8.6毫米,入淀水量也开始逐年减少。
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淀水量为18.27亿立方米。到了八十年代,水量已经降到了1.47亿立方米,仅有50年代的8%。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上游的9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华北平原的大部分河流都成为了季节性河流,进一步削减了白洋淀的入水量。
到了2007年,白洋淀区面积已经从之前的366平方公里缩减到了62平方公里,而由于淀区水体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也会大大降低,白洋淀区近90%的水域都成了重型污染区,水质也挂上了劣V类标签,那当地就眼睁睁看着这颗“华北明珠”渐渐黯淡吗?
如何拯救白洋淀
当然不是,其实自1997年以来,为了让白洋淀不干淀,2006年“引黄济淀”工程首次启动,河北水利部门千里迢迢从黄河,为白洋淀补充了1亿立方米左右的救命水。
2017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260亿立方米,让沿途一度干涸的河湖重现生机,河北12条河流都因此受益,白洋淀的水位自此也维持在了7米左右。
通过多方“补给”,白洋淀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目前,白洋淀的水质已经从2017年的劣V类提升至了Ⅲ类标准,鱼类也已经恢复到了46种,荷塘苇海已重现往日生机,淀区面积也从2017年的17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0平方公里左右。
在多方的救济下,相信未来白洋淀回到全盛时期,应该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华北之肾白洋淀——中国气象局
【2】生态补水,“解渴”白洋淀——河北新闻网
【3】华北明珠遇南水北调,汉水来了,白洋淀“活”了——十堰晚报
【4】华北之肾修复记,白洋淀生态文明实践进行时——新民晚报
【5】白洋淀面临“水污染+缺水”压力,雄安新区开启水环境治理千亿市场——中证网
离油田太近了!
浅而广为淀,白洋淀不是湖
上游不修水库,光了了保淀水,那洪水造成的损失可就显得得不偿失了
最主要的是水库[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