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我在老家农村,碰到一个开着奔驰的人,下车向我打听一个磨面粉的私人作坊。
他想买一些当地的面粉,听说那家私人磨面作坊面粉质量好,就想去给自己家里买几袋。
这家私人磨面作坊我知道地址,就告诉了他。

这个磨面粉的,我家常年都买他家的面粉,吃着放心。
价钱也不贵,一袋最好的面粉,也就是 100 元上下,有时候卖 101,有时候 103,夏粮下来的时候往往还便宜几块钱,都是随行就市。
人家都是从附近农民手里收小麦,然后自己磨面。农民自己拿小麦来换面粉也可以。
这种面粉吃起来没有怪异的味道,很受欢迎,难怪城里的人都打听着来买了。

还有的城里人,在六月初油菜成熟时,开着车从农民手里买几百斤的油菜籽,然后自己拿到榨油的作坊去榨油。榨出来的油,自家留一些,亲友分一些。
这几年,农村种油菜的开始多起来了,油菜的产量也高了, 一亩地产量在三百斤上下。油菜籽出油率大约 4 成 。种一亩地的油菜,足够一般家庭一年食用了。

有的农户自己吃不了,就或卖或送。
食用油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来源就是核桃。
核桃的出油率比油菜籽要高,大约 6-7 成。

有的农民家里的核桃树没有砍掉,就留下来打些核桃,用果肉榨油。
核桃油香味比较淡,但营养价值更高。据说零售价高达四五十块一斤。不过在 18 线的小地方是有价无市,只有到京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才能有市场。

当然,对农民来说,卖不卖无所谓,反正家里需要要吃油的。有了自产的核桃油,不但省了买油钱,还吃着健康、放心。
我妈家里有十来棵核桃树,每年能打不少的核桃。以前都是打下来吃核桃仁的,这几年把大部分核桃仁都榨油了。

再说吃菜。
这几年农民自家的小菜园子又搞起来了。
在前些年,果树经济火爆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自家的菜园子。因为苹果、花椒等经济作物价值高,大家也不大在乎菜园子,一年四季买菜的占大多数。
苹果和花椒价格连续下降后,农民的小菜园子又活泛起来了,有的在自家门前地里,有的在自己院子里,也有的在果园、椒树园子里套种。

我妈也搞了个小菜园子,大概有半亩地左右,夏季的黄瓜、西红柿、辣椒、豇豆、茄子,根本吃不完。
老妈说,去年辣椒长势好,给村里人送了不少,最后还晒了十多斤的红辣椒。

把干的红辣椒用大铁锅再烘干、变脆,然后在家打成粉末,出来的辣椒面,一看颜色,才知道原来并不是鲜亮的红色,而是红黄色。
到了秋季,菜园子里的菜少了很多,但绿油油的大葱、藤蔓上挂满的佛手瓜、绿叶白根的白萝卜、散发独特香味的香菜,也是餐桌上难得的景色。

我特别喜欢白萝卜,吃法多样。它的叶子,可以凉拌,也可以包包子,和肥瘦相间的猪肉一起包,加点大葱,别提多香了。
过去,萝卜叶子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不过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好像不大喜欢吃它,可能觉得太土气了吧?

冬季里,菜园里只剩下菠菜、蒜苗两种蔬菜,足够吃到来年春季。蒜苗是吃不完的,到了六月,就可以挖大蒜了。
需要重点说下大葱。我妈是个种葱的好手,从秧葱苗到拥(栽)葱,成活率都极高,在村里也算是有一号。

去年拥的葱,一直吃到了今年春节后,还送了好几捆给别人。
对我妈来说,菜园子不仅仅是家里的菜篮子,还是情感寄托。岁数大了,庄稼侍弄不了了,但平时种种菜,还是可以的,权当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