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越来越聪明了,用户却越来越不放心了。
智能驾驶功能眼花缭乱、感知算法层出不穷,可真正让用户安心的,却往往不是车有多“能干”,而是——它出事时,谁能兜底?
技术在飞奔,责任边界却越来越模糊。智能汽车从L2到L3的分水岭,既是系统接管驾驶权的拐点,也是用户从“尝鲜”走向“质疑”的转折点。
但在这股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理性声音开始回归:“智能化可以容忍试错,安全不能容忍试错”,“没有安全的智能化,是伪命题”,“安全不是选择题,是生死线”。
4月12日,在广汽集团主办的“智能化安全峰会”上,几乎所有产学研大咖都围绕一个命题发声:智能化和安全从不是对立,而应协同共生。行业必须共建一个智能时代的“安全新生态”。

其中,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一句话引发广泛关注:“体验可以交给用户定义,但安全必须由车企定义。”

在全行业都在堆技术、讲智能的今天,广汽却选择用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全发布会,回到那个最基础、但也最难得的词上——安全。
对广汽而言,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点缀,而是一项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一种不容妥协的豪华标准。
在这场行业“头脑风暴”中,广汽显然不是一个只是搭台的组织者,它更像是一个深度信仰安全主义、并早已动手实践的“样本企业”。
(1)安全不是附加值,是“底线豪华”
在智能汽车的世界里,安全从来不是“多一项功能”,而是“少一个风险点”。
冯兴亚的逻辑很明确:L2时代,智能驾驶是“帮你一把”;到了L3,是“我来替你做”。而责任从用户转移到系统,安全的定义也必须全面重写。

事关一旦进入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不再仅是辅助驾驶,而是主动接管驾驶责任,这让消费者安全需求发生质的变化:“体验”再炫酷,也必须以安全为根基。
对此,冯兴亚明确指出:“离开安全谈智驾,就是本末倒置”,并提出广汽的“体系化安全哲学”:安全不是可选的配置,而是产品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体现。

为此,广汽在科技日发布了“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强调构建“三个全”安全生态:
全链路的安全研发体系,涵盖从产品开发到使用全周期;
全域安全技术布局,覆盖智能驾驶、主被动安全、电池安全、底盘安全和芯片安全等各个环节;
全时安全保障机制,全天候在线监控,确保车辆运行、充电、停放等各场景安全。
这种以全链条、全领域、全时段的高规格体系化安全标准,构成了广汽品牌在智能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将安全理念从“兜底”层次提升到“品牌豪华”高度。
(2)不是实验室炫技,广汽要把安全落到地上跑
“我们不是做个PPT演示一下,而是准备真上路的。”
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的一句话,直接回应了行业里那些“实验室炫技”的套路。

广汽的L3系统,拿到了官方准入资格,不靠展台演出,而是通过了720万公里实测和极端工况验证。
具体来看,该系统在故障触发率方面达到了1 FIT(10亿小时1次)的航空级标准,对定位、感知、计算、通讯、电源、制动、转向、驻车八大关键系统均设置了冗余,确保任何单点故障都能自动切换备份。
不只是智驾,广汽在电池安全这块也是“反内卷”的典范。
别人还在宣传“热失控概率低”,广汽已经做到“热失控也能自动灭火”:弹匣电池的设计、纳米陶瓷隔膜、电芯级灭火装置,把最难搞的热管理问题变成可控变量。

(昊铂HT 25%重叠率偏置碰撞测试)
再加上行业首创的720度气囊系统、点爆算法、碰撞冗余结构,广汽的意思很明确:你可以不买我的车,但不能说我没把安全做到极致。
(3)广汽不仅想自己安全,更想大家都别出事
如果说体系化安全是“自己不出事”,那广汽接下来要做的,谁都别出事。
科技日当天,广汽发布“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不搞封闭生态,而是联合100多家芯片公司,推动国产芯片从源头构建“可控、可用、可信”的智能汽车底座。
从中兴、地平线,到粤芯、华虹、仁芯、奕斯伟……广汽不是一家家投钱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深度参与定义架构、设计平台、设立多源替代机制。甚至主导提出“一芯多源”平台化策略,为行业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升可靠性。
而这也呼应了峰会上的一大主题:安全不是一家企业能玩转的事情,而是整个产业的集体修行。

正如付于武所说:“没有安全的智能化,是伪命题。”赵福全也提醒:“智能化只是中场,安全才是终局。”
在“智驾焦虑”蔓延的当下,这场活动无异于一记定海神针。
正如冯兴亚所言:“安全从来不是附加值,而是产品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执念和行动,广汽有底气、有能力,为智能汽车产业树立新的安全标杆,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智能驾驶豪华体验。
(4)功夫拍案
2025年,整个行业都在讲“新质生产力”,都在问:未来汽车拼什么?
广汽给出的答案可能不酷、不炫,但最稳——拼的是谁更有责任心,谁能兜得住底线。
安全从不是一个营销概念,而是一家企业内心最真实的价值坐标系。
从星灵体系到芯片生态,从极限测试到场景覆盖,广汽用一整套“卷责任”的姿态告诉行业:在智能化大考里,安全,是那道不能答错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