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4岁
主诉:咽痛2天,伴高热1天。
简要病史:2天前进食香燥食物(炸花生、炸鸡胗),昨日又饮水较少,复又受凉后出现咽痛,乏力,纳差,伴有发热,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后无明显好转,遂就诊于西医院儿科,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经输注“头孢、炎琥宁及维生素C”等药物后体温可下降至正常,下午再次发热,体温达39.6℃,伴乏力、呕吐、倦怠思睡、腹胀、腹痛,饮水较多则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口服药物及水,遂求中医治疗。尿黄,大便未解。夜卧不安。
体格检查:咽充血,双侧扁桃体红肿,左侧II+度,右侧II度,可见脓点及血管,左侧扁桃体有一根静脉血管显露。双肺呼吸音清。
舌边尖红,舌尖可见一溃疡,苔黄稍腻,脉数。
辅助检查:无
临床诊断:急乳娥--肺胃热甚
治疗经过:
治 法: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处 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9g 石膏24g 生地15g 通草6g
玄参9g 三棱3g 莪术3g 牡丹皮9g
山楂6g 神曲6g 生甘草6g
配方颗粒2剂,共六袋。每袋开水冲20ml,温服,随后频频少量喂水,以不吐为宜。若不出汗或者体温下降不明显,4小时后可再冲一袋,以小勺频频喂服。微汗或体温正常即停服中药。
复诊:2日后复诊,未再发热,扁桃体脓点明显减少,调方为银翘散。
服用3剂,愈。
讨论:
患儿咽喉红肿、脓苔、发热,是肺胃热甚之象,治宜重用生石膏清泻肺胃实热。
1.按: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饮食不当入胃易损于咽;《温病条辨》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居上,首当其冲感受温邪,外感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或风热之邪,易入肺伤喉;故咽喉为邪毒好浸久留之地。
2.按:《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石膏寒而能散,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直同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能治产乳,则性情纯良可知。世人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辛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以其能收敛也)。用于外感有实热者,至一两即能伤人,因外感之热宜散不宜敛也。乃重用煅石膏而偾事者,不知其误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煅用之而犹猛悍如此,则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遂视用生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以挽回极重之寒温,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治外感有实热者,轻证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三四两,将药煎汤数盅,分三四次温饮下,欲以免病家之疑,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而寒凉不侵下焦致滑泻也。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能退热之理。特是坊间轧细之石膏多系煅者,即方中明开生者,亦恒以煅者充之,因煅者其所素备,且又自觉慎重也。故凡用生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方的。”
3.按:古人用药多是煎一大剂,分三次服下,病愈不必尽剂,不愈者必一日服尽。此法今人不讲久矣。治伤寒、瘟疫与一切急证,必用此法。
— 完 —I 注: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