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周瑜
小乔得婿称为快
名将为郎古孰争
此联从独特角度入手,以小乔嫁得周瑜为切入点,“小乔得婿称为快”,描绘出小乔嫁给周瑜后的称心如意,侧面烘托出周瑜的非凡魅力与卓越才能,让小乔如此心满意足,足见周瑜之优秀。“名将为郎”则直接点明周瑜身为名将,却又有儒雅的一面,文武双全,在古代难有与之相争者。这种构思巧妙新颖,运用留白手法,不直接描述周瑜的功绩,而是通过小乔的感受和对周瑜身份的强调,让读者自行想象周瑜的风采,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纪念华佗
岐黄以外无仁术
汉晋之间有异书
上联中“岐黄”指代中医,“岐黄以外无仁术”强调了治病救人的医术乃是“仁术”,而华佗正是以仁德之心行医,凸显了他高尚的医德。下联提到“汉晋之间有异书”,指的是华佗的《青囊经》,虽然这部医书未能流传下来,但它代表着华佗高超的医术,即便书已不传,但其医术却万古流芳。“有无”对仗工整,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华佗的医德医术,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纪念关羽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联将关羽与岳飞相提并论,称关羽在岳飞之前就已被尊为“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强调了他们的忠义精神历经千古而不朽,无论在汉朝还是宋朝都备受尊崇。下联把关羽(山西人)与孔子(山东人)相比,将关羽尊为与孔子一样的“圣”,突出了关羽不仅有着神勇的一面,更具备圣人般的品德,在历史上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是忠义和道德的楷模。

纪念孔子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上联高度称赞孔子的道德境界,说他的品德如同四季之气,与天地、日月、鬼神的品德相契合,强调了孔子道德的崇高与完美,是天地间道德的化身。下联概括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伟大功绩,他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圣君的道统,成为万世师表,为后人传授知识和道德,其思想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此联气势恢宏,充分展现了孔子的崇高身份和伟大贡献。

纪念韩信与漂母
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
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祀馨香
上联描述了漂母救济韩信的事迹,“进食拯英雄”体现了漂母的善良和无私,她在韩信落魄时给予帮助,却未曾想到韩信日后能帮助刘邦在秦末纷争中夺得天下,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凸显了漂母“仁心”的纯粹。下联虽对漂母拒金的记载有误,但重点在于强调漂母深明大义,懂得义利之分。后人在淮浦修建祠庙祭祀她,让她的精神得以传承和表彰,表达了人们对漂母这种高尚品德的敬重和纪念。

纪念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
平沙无处可招魂
此联化用了杜甫的名句,“青冢有情犹识路”赋予了王昭君的坟墓以情感,仿佛王昭君的魂魄仍眷恋着故土,认识回家的路,体现了她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平沙无处可招魂”则描绘出塞外茫茫平沙,找不到可以为她招魂的地方,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既写出了王昭君远嫁塞外的孤独和凄凉,也表达了后人对她的同情和怀念,情味丰富,令人感慨。

纪念岳飞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运用了颜色词“青”与“白”,以及拟人手法,“有幸”“无辜”形成鲜明对比。“青山有幸”是说青山因为能埋葬岳飞这样的忠骨而感到荣幸,“白铁无辜”则是说白铁本是无辜的,却被用来铸造秦桧等佞臣的雕像,遭受人们的唾弃。“忠”与“佞”的对比,突出了岳飞的忠诚和秦桧等人的奸佞,鲜明地展示了人心的向背,让人们对岳飞的敬仰和对秦桧等人的痛恨之情更加深刻,此联寓意深刻,耐人咀嚼。

纪念张巡
慷慨誓师,守睢阳蕞尔之区,孤城中人皆乐死
从容尽节,振河北英雄之气,千载后貌尚如生
上联通过“慷慨誓师”描绘出张巡坚守睢阳时的英勇无畏,睢阳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区,但在张巡的带领下,城中百姓都愿意为了保卫家园而赴死,体现了张巡深得人心以及他的英雄气概。下联“从容尽节”表现了张巡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坚守气节,他的行为振奋了河北地区的英雄之气,即使历经千载,他的英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突出了张巡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永不磨灭。

纪念杜甫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上联感慨在不同的时代,面对如此壮丽的江山,有众多诗人如龙蜷虎卧般才华横溢。但在这众多诗人中,杜甫有着独特的地位。下联写杜甫一生流离坎坷,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却如同那“月白风清”的草堂一样,永远留在天地之间,象征着他的诗歌和人格如同清幽的月光和微风一样,高洁而永恒,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精神魅力。

纪念比干
君德难回,当此众叛亲离,若但如微子去,箕子奴,无以激亿万人忠贞之气
臣心不死,即兹魂飞血溅,犹将以周日兴,殷日丧,上诉诸六七王陟降之灵
此联特意强调比干的忠心,在商朝末年,君主无道,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如果比干像微子那样离去,箕子那样装疯为奴,就无法激发亿万人的忠贞之气。而比干选择以死尽忠,即便魂飞血溅,也要以周朝的兴盛和商朝的灭亡为鉴,向上诉之于历代先王的在天之灵。此联突出了比干的忠义和他以死明志的伟大精神,认为他的行为比微子、箕子更具纪念意义,是对忠臣义士的高度赞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