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追求流量与风口的猪,风一旦停了肯定会摔得很惨!

笔笔的世界 2025-04-03 09:51:17

“只能说一个不成熟的车企造了一辆不成熟的车卖给了一群不成熟的人,结论是这不是造车,这是造孽呀!”这是网友对SU7事故后的一句评论。

如今,部分车企过度追求流量,在汽车安全设计与技术研发上流于表面。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威胁生命安全。在此,先分享一套关于汽车安全设计的创新思考与不成熟建议,再深入批判这类“流量至上”的车企。

一、主动安全系统升级方案

智能地理围栏限速:开发基于高精地图的AI限速系统,在学校、医院、住宅区半径800米范围内启用。除遵循交通标志外,系统自动设定80km/h软性限速,同时设置应急超车临时解除功能。通过融合北斗、5G基站和路侧单元,实现精准三维定位,保障限速的有效实施。

动力分级准入制度:建立机动车动力分级认证体系,200匹以下为基础级,普通驾照即可驾驶;200 - 500匹为性能级,需增驾B级运动车型执照;500匹以上为赛道级,仅限封闭道路使用。引入动态电子围栏,使高性能车辆能自动识别可用路段。

二、被动安全强制规范

应急逃生冗余设计:所有车型标配四门机械解锁装置,隐藏式设计需符合GSI - 2023紧急操作标准。开发双模供电系统,当主电池故障时,自动启动超级电容应急供电。安装车窗爆破装置,当涉水深度>30cm时,水压传感器触发自动破窗。

电池安全新标准:建立热失控防护等级认证,L4级要求单体失效不蔓延,如现行刀片电池技术;L5级实现模组级热隔绝防护,采用蜂窝式阻燃架构;L6级达到整车级主动防控,运用AI预警和液态氮气抑制技术。此外,强制安装电池舱独立灭火系统,使用非传统干粉灭火剂。

三、创新补充建议

驾驶行为干预系统:开发DMS 3.0驾驶员监控系统,融合微表情识别与体征监测技术。设置风险驾驶AI教练,实时语音纠正危险操作,并建立驾驶信用体系,不良记录将影响车辆性能解锁。

道路环境适配系统:启用天气自适应模式,雨天自动降低扭矩输出;配置地形识别系统,在非铺装路面启动动力限制;安装载重感知装置,超载时限制最高车速。

四、产业协同建议

建立汽车安全技术共享池:头部企业贡献基础专利,新势力按销量比例缴纳研发基金,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估。

驾培体系改革:引入模拟器进阶培训,涵盖极端工况处置内容。建立动态驾照管理制度,开发车主安全能力画像系统 。

然而,部分车企与上述积极探索安全技术的理念背道而驰。它们热衷蹭流量,秉持“流量为王”的理念,缺乏自主创新和完整产业链。这类车企更像是科技的追随者,而非引领者。企业负责人甚至宣扬“风来了猪都会飞”,却忽视了跟风背后的风险——风停时,猪必将摔得很惨!

以某企业为例,其业务频繁跨界,从手机、耳机到汽车等等,总之就是哪个风口热门就涉足哪个领域。七八年前,其推出的红米手机就频繁出现死机、黑屏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我们就深刻的体验过这个痛苦。如今,在汽车领域,该企业依旧未将重心放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上。消费者若选择这类企业的汽车产品,无疑是在为其不成熟的技术买单,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建议年轻人不要脑子太热没必要担这个小白鼠。你把生命都损失掉了还有二次机会吗?与汽车安全事故造成的生命损失相比,手机、耳机等产品的损失微不足道。这类企业却可以继续模仿、仿制,通过讲故事获取流量,谋取利益。甚至企业可以不挣钱,光靠讲故事把市值做大,人家按持股比例照样也是亿万富翁。而你呢,你只能成为一个土堆成为一堆肥料成为一楼青烟,你的遗憾留给了谁?你的痛苦是让你的父母一辈子的痛苦!

就算你是一个骑行者。80码以上的速度你不是经验很丰富,有时候碰到应急的情况都很难控制。何况是一个新手,而且要在一秒钟内应急的去智驾切换人工手动驾驶。这都不出问题才怪呢。汽车行业关乎生命安全,车企不应仅追逐流量,而应肩负起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责任,专注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提升。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去创新去研发。用实打实的技术和创新去让这个科技落地。不是靠讲故事靠流量满天飞。大家怎么看?

0 阅读:0

笔笔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