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有没有萎缩,睡觉就知?脑萎缩患者,晚上睡觉或会出现4症状

昌勇下 2025-04-12 21:06: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人到了晚上睡觉的样子,才是他最真实的模样。

白天人模人样,西装革履,谈笑风生,到了晚上,翻来覆去、梦话连篇、半夜惊叫、尿湿床单……不好意思,这不是你家小孙子,这是你家老爷子。

别笑,别以为这只是“老年人自然衰退”,很多人就是在“以为没事”的时候,脑子已经悄咪咪地开始打折了。脑萎缩,不会敲锣打鼓地来,偏偏喜欢在你以为“不过就是睡不好”的时候,给你下个马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走寻常路,从你晚上怎么睡,来扒一扒你脑袋里那点“干瘪事”。别躲了,别装了,咱们开门见山,直接把话挑明了说——睡觉睡得怪的,可能不是你身体的问题,是你脑袋出问题了。

睡觉出状况?小心是脑袋在报警

别说你没听过,脑萎缩这仨字,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你要是以为它是“老年痴呆”的前奏,那你还真猜对了——但也不完全对。脑萎缩不只是记不住事,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先把你晚上折腾得鸡飞狗跳。

那到底睡觉会有哪些表现,是脑子出了事?

你坐好了,咱一个个数:

1. 睡得像打仗,翻来覆去停不下来

你以为你在床上练瑜伽?其实是脑子指挥失灵。

正常人入睡后,脑部的神经活动会降下来,身体也就乖乖安静了。可如果你脑子里那个叫“丘脑-皮层网络”的系统开始掉链子,身体就会不受控地动个没完。

脑萎缩在这里使坏,抑制功能下降,你的身体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不翻个360度不睡踏实。

这不是夸张,某神经内科研究——对重度脑萎缩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其夜间体动频率比健康人高出3倍以上。你以为只是“睡姿不对”?其实是脑子的刹车坏了。

2. 梦多、梦乱、梦里打仗

梦里啥都有,唯独没有安宁。

有些人老说“我做了一个巨真实的梦,梦里我被人追杀,从楼上跳下去,结果腿一抬——踹醒了自己老伴”。这不是梦境太生动,而是脑干里的REM睡眠调控区出了岔子。

脑萎缩早期,尤其是与帕金森病相关联的类型,会表现为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RBD)。通俗说,就是你本该在梦里动的动作,现实中也跟着演了一遍。

这种梦中“演技派”,不是演技好,是脑袋管不住自己了。

3. 夜里突然醒,一夜N次,像设了闹钟

你还以为自己是“浅睡体质”?醒醒(字面意义上),可能是你的大脑生物钟乱了,褪黑素分泌紊乱,或者神经传导出了问题。

一个健康的大脑,会分泌稳定的褪黑素来调节昼夜节律。可当大脑开始“缩水”,这些调节机制就像断了电的闹钟——一晚上响好几次。

有研究发现,脑萎缩患者的夜间觉醒次数显著高于同龄健康人群,尤其在额叶和海马体萎缩的个体中更为明显。

你以为你是“岁数大了就睡不着”?其实不是老,是脑子快不行了。

4. 睡着睡着,尿了

这不是不好意思的问题,而是神经控制失灵的问题。

膀胱控制本是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合作工程。一旦脑萎缩波及到“额叶控制区域”或者“脑干中枢”,你晚上就容易“失控施工”。

不少脑萎缩患者在疾病中后期,会出现夜间遗尿、尿急、甚至尿失禁。有的人以为是前列腺问题,一查才知道,是脑袋先垮了。

脑萎缩到底是个啥?

不是脑子“干瘪”那么简单。脑萎缩其实是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退化。你可以理解为,大脑这台超级计算机,不仅内存变小,还中病毒、死机再重启,最后连键盘都按不动了。

从西医角度看,脑萎缩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额颞叶痴呆等多种疾病的标志性表现。

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脑萎缩不叫这个名字。古书中称其为“痴呆”、“癫狂”、“健忘”、“神疲”,《黄帝内经》早就说了:“脑为元神之府”,脑子坏了,神也就散了。

中医讲究“肾主骨生髓通脑”,脑萎缩其实根子还在肾气亏虚、痰瘀阻络、气血不足这些老毛病上。你吃得好、睡得香、动得快,脑子才跟着灵光。

那谁容易中招?不是谁老谁倒霉

别以为是“上了年纪”才得脑萎缩,这病可不讲辈分。

以下这些人群,请自觉站进“重点监控区”:

·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不控制,脑血管供血出问题,脑子早晚塌房;

· 不动如山者:久坐、懒得动,脑供血差,神经代谢慢,脑子也跟着变慢;

· 抽烟喝酒熬夜党:一个不落,全是脑萎缩的“催化剂”;

· 情绪炸药包:长期焦虑、抑郁、爱生气,你以为是性格,其实是脑子先出问题;

· 吃得太好也不行:高脂、高盐、高糖饮食,吃得越好,脑子坏得越快。

从“梦中惊醒”到“现实清醒”:别等症状上门才慌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脑萎缩?不是靠猜,更不是靠百度。

以下这些检查项目,建议中老年人群列入年度体检清单:

· 头部MRI:看脑组织萎缩情况,尤其是额叶、海马体;

· 神经心理测评:MoCA、MMSE等量表评估认知功能;

· 睡眠监测:查有没有RBD、睡眠中断、睡眠呼吸暂停;

· 生化检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都是脑健康的风向标。

别抱怨“老了就这样”,动手改变才是真功夫

从中医到西医,从吃到睡,从动到静,防治脑萎缩要多管齐下。

中医这一套,别嫌慢,管用才是王道

· 补肾填精:《景岳全书》说:“年老精衰,则脑髓不足。”可用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胶等补肾益髓。

· 化痰通络:脑瘀痰阻则神迷,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调理;

· 针灸:百会、印堂、神庭、风池这些穴位,常按常醒脑;

· 太极、八段锦:既动气血,又养神气,年年练,脑不老。

西医也别落下,科学用药+生活方式才是长久之计

·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改善认知;

· 美金刚:调节谷氨酸系统,减缓神经退行;

· 控制基础病:血压、血糖、血脂降下来,脑才不悲催;

· 运动: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锻炼,脑子跟着活络;

· 营养:DHA、维生素B族、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都要补;

· 睡眠健康:别熬夜别打呼噜,别以为打呼噜是“睡得香”,那是憋得狠。

总结:你晚上怎么睡,真的能看出你脑袋还行不行

别再把“睡不好”当成小毛病了,那可能是你脑袋最先发出的求救信号。

别等到忘了回家的路,才想起来检查脑子。别等到梦里打仗打到床下,才想起去看医生。脑萎缩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而是“谁不管自己,谁就先出问题”。

你怎么睡,脑子最清楚。你要是装糊涂,它就真让你糊涂。

参考资料:

1. 《黄帝内经》

2. 景岳全书·补精篇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认知障碍组.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

4. 张旭东, 李志刚. 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