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天子三分江南!38米“水往高处流”,济宁南旺的大运河黑科技

以丹聊历史 2025-03-12 15:41:02

大运河居然还有个脊梁。济宁汶上县的南旺镇,这个地方是大运河的水脊,我们可以看到这有一个分水口。什么叫做水脊呢?就是整个大运河沿线当中,海拔高程最高的一个地方,38米。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其他地方更低,水怎么到这个更高的地方?在明清两代,都把河道总督署设在了济宁,就是因为南旺这边要解决大运河最高程的问题。

水往高处流?古代工程黑科技

先说南旺这边的水是怎么来的。这里可以看到有一条河道,当然今天已经干枯了。所谓干枯,是因为上游的水,在另外一个方向被引流了,引流到今天南水北运的那个河道里,所以这边水就没有了。

这个河道在过去是小汶河,小汶河是从泰沂山脉上面发源的,它的上游有个地方叫做戴村坝,那里的海拔高程是51米。

在那修了一个坝,把小运河原来的走向改了一下,到了南旺镇是38米。而到了南旺镇后,河水又在此处往两边分流,形成了一个分水口,一边的水流往北而去,奔赴北京方向,另一边则往南流淌,直下江南。

在这“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小汶河的水过到这,形成这样的一个分配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七分往北流,三分往南流呢?原因就在于,往北继续流的方向,没有其他更多的补给水源,为了保障漕运船只能够顺利北上,就需要有更多的水从这里出发。

而往南流的情况则不同,南面水系丰富,水网密布,所以只要有少量的水能够往南流,让船能够顺利通过这一小段路程,马上就会进入其他河流,获得充足的水源补给。

南旺这个地方被称作运河水脊,同时这一段的运河又被称作闸河,因为这里的水闸特别多。在我们小时候阅读大运河相关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天真地以为大运河全程海拔都是一致的,是在平地上这么流。

随着知识的增长,阅读的深入,我们才逐渐知晓,大运河在其漫长的流程中,中间是经过一系列海拔变化的。

在这些海拔变化的地方,有的地方需要船往上行驶,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需要水往上流;而有的地方则需要船往下走。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沿途就不得不修建一系列的船闸、水闸。而这些船闸、水闸是用来调整沿途各种水位高差的。

在水脊的这个关键位置,由于地势起伏带来的水位差问题最为突出,所以它所需要设置的水闸数量也是最多的。

大运河全程的那些水闸,多一半都设在南旺周边。正是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水闸,才能确保船和水能够一路顺利爬坡,又能够平稳地下坡,维持着大运河漕运的正常运行。

所以到南旺镇来看才会发现,大运河可不只是拿着锹、拿着镐把地给刨开的过程,背后还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程学过程。

尚书与民工的封神之路

在南旺镇,还有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迹。比如镇水兽,早年修建的镇水兽不幸毁了一个,而今天在南旺镇还留存着一老一新两个镇水兽。

而镇水兽台阶背面正对分水口的位置,修了一个分水龙王庙。但是龙王庙很可惜,也已经被毁掉了。

但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龙王庙,它的地基,整体的规制以及一些石碑。这里不只是一个庙,还有其他的庙宇与之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今天可以看到仍然有所保留的有禹王殿、关帝庙、宋公祠。其中,宋公祠中祭祀的是明朝工部尚书宋礼。宋礼来到这个地方,遇到当地的一个汶上老人,叫做白英。

白英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对当地水文地理的深入了解,给宋礼出主意,告知该怎么样重新调整运河,最终目的是要让漕运确保畅通。

宋礼作为朝廷官员,白英作为当地的技术专家,二人携手合作,历经艰辛,终于打造出了这个令人难忘的分水口位置。

但白英这么多年太过劳累,走在半路上就呕血而亡,之后白英被朝廷封为“水神”,宋礼也被封神祭祀。

二人在当地被尊称为宋大王、白大王,人们期望他们能够保佑当地的一方平安,同时也保佑运河的漕运永远畅通无阻。

【本文来源@施展世界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