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说了,乌克兰承诺绝对不会对俄罗斯发动海空战来配合停火,结果他们还是派出了374架无人机突破了俄军的防空网,袭击了莫斯科的居民区,造成了3人死亡,18人受伤。这事儿要是不报复回来,普京的脸面往哪儿放?所以,俄罗斯也对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无人机空袭。他们的行动方案就是完全复制乌克兰的,但规模翻了一倍。面对乌克兰的突然袭击,俄军的报复行动既展示了精准的战术,又起到了强大的战略威慑作用。袭击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敖德萨市的储油设施和居民区就成为了俄军无人机的目标。这种看起来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其实很有讲究:作为乌克兰黑海经济走廊的核心,敖德萨炼油厂一旦受损,不仅会让乌克兰的能源危机更加严重,还会通过伤害平民设施向基辅发出一个强硬信号——“我们就是要无限制地攻击你们”。值得一提的是,俄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到可能使用“口径”导弹,虽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但这就像一把悬在乌克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具有高超音速突防能力的导弹不仅能突破现有的防空系统,还对乌克兰的决策中枢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不过呢,这次袭击也暴露出了俄罗斯军队防御系统的一些问题。虽然官方说他们拦截的成功率有91%,但是那些单价才500美元的小型自爆无人机,竟然让俄罗斯方面用价值好几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去对付,这简直就是不对等的较量啊,直接把他们的防空资源给耗得挺惨。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无人机是从600公里之外的切尔尼戈夫州起飞的,最后居然能飞到莫斯科上空,这就说明他们的边境雷达网有漏洞,有盲区没注意到。而且这些无人机掉下来的残骸还引发了次生灾害,比如把多莫杰多沃火车站的铁轨都弄坏了,结果俄罗斯不得不采取临时的航空管制措施。面对这些问题,俄罗斯军队赶紧想了个办法,就是“分层拦截加信息战反击”。他们派出一些专门搞电子战的队伍,去干扰无人机的导航信号,同时也在舆论上发力,试图让大家觉得这是乌克兰那边搞的恐怖袭击。总的来说,这场袭击不仅让俄罗斯吃了点亏,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防御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
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双方的战略目标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乌克兰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动袭击,就是在美乌代表团去吉达会谈之前,想通过展示自己的远程打击能力,让对方在谈判时对自己更有利。这个做法其实是在几个方面起作用的:第一,他们想证明自己军队还有威慑力,这样能让俄罗斯更认真地对待他们在谈判桌上提出的要求;第二,他们希望通过提出“空中停火”的建议,让美国重新给武器支持;第三,也是为了转移大家对他们在库尔斯克州失利的注意力。而俄罗斯那边呢,把这次袭击和美乌会谈直接联系起来,还很明确地说西方提供武器援助就是在“参与犯罪”。虽然克里姆林宫说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可不能忽略:如果乌克兰再继续攻击民用设施,俄罗斯军队可能会超出原来的作战范围,把战争扩大到更大的地方。
接下来的72小时内,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张。俄罗斯军队可能会对利沃夫和第聂伯罗等乌克兰西部的战略要地发动导弹袭击,主要目标是打击军工设施。而乌克兰方面可能会用无人机再次骚扰俄罗斯边境,看看俄方的防空系统反应如何。从长远来看,使用战略武器进行威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像库尔斯克核电站这样的俄罗斯核心设施遭到袭击,克里姆林宫可能会重新考虑战术核武器的部署问题。此外,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访问俄罗斯的计划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美国默许俄罗斯扩大打击范围,这可能会削弱乌军的士气,并加快战场上的变化。莫斯科遭到袭击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了“全面战争”的新阶段。双方现在都在通过攻击民用基础设施来破坏对方的社会稳定性。俄军的报复性空袭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回应,更是为了展示战略威慑力。随着美国和乌克兰关于矿产资源的谈判继续进行,俄罗斯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行动,迫使西方国家在能源利益和地缘政治博弈之间做出选择。这场混合战争的下一步关键,可能就在于谁能够首先打破“以轰炸促进谈判”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