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漂亮文静有礼貌,学习又好,谁见了都喜欢。乐乐的爸爸工作很忙,很久才能回家一次,乐乐的起居生活就都由母亲一人负责。母亲的年纪比较大,只能照顾好乐乐的衣食住行。
没想到,乐乐到了四年级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开始讨厌妈妈,嫌弃妈妈年纪大,不打扮自己。开始不认学习,脾气也变得很坏,老师和家长教育她,她总有很多理由顶嘴。最关键的是,乐乐竟然多次因为欺负同学被老师请家长。乐乐的变化也让乐乐妈很苦恼,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最好的都给了她,这孩子还这么不听话、不懂事。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往往更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现在养孩子,心理健康才是刚需。
现在养孩子,心理健康是刚需?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名初中生因为被同学嘲笑,愤恨之下竟然在夜里对寝室的同学痛下杀手,随后自杀。此类让人心痛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未成年人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据调查显示,有大约24.5%的小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更有约6%的孩子曾尝试自杀,其中只有约1.7%的孩子没有成功。谁又敢相信单纯的孩子们能有这种想法呢?他们不需要面对社会的复杂,也不需要承受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每天生活起居也都是父母帮忙安排好,他们要做的只有学习和玩耍,怎么会有这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呢?只是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吗?但数据显示,在自杀的孩子中,占比最高的竟然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在我们心痛唏嘘的同时,更要警醒,除了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才是刚需。
还记得曾经有位朋友找我哭诉,自己的孩子因为帮忙买东西时收到了假钱,被父亲打了一顿,忽然就有点不正常了。孩子晚上总是哭,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去了医院才知道,孩子的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只能让孩子暂时离开学校,去医院进行治疗。
全国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3%,高中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5%,其中5%的高中生精神障碍严重,需要就医治疗。都说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但孩子们的世界又何尝简单呀!又有多少老师和家长真正在意关心过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每一次痛哭。我们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今天哭完明天就忘了,但每一次的负面情绪背后,是对孩子内心深深的伤害。
这些数据,让我们恍然大悟,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是刚需。
为何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兀,哪些因素导致?
近年来,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被提起。校园暴力,孩子自杀的事件也总会出现,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兀呢?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首先,是因为学习压力大。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觉得,学生的任务就是取得一个好成绩。如果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一种失败。这种想法导致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不断施压,如果做不好,就会被批评甚至挨打。但学生都是正处花季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不能只被学习填满,久而久之,这种学习压力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很多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下降,“不务正业”而当众批评甚至羞辱学生,这种批评就像公开游行,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比起老师,父母的否定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伤害更大,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父母老师的施压,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就是家长的陪伴关注太少。
据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61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五年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长约242万。这也就表明,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能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相应的心理问题也会更多。除了留守儿童,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或是成长在“丧偶”式家庭里。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角色的缺失会让孩子感到孤单,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被关注,不被宠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更加脆弱。很多父母会给孩子邮寄东西,打钱。但物质的满足远远比不上心理的满足,对孩子关心和陪伴的缺少,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断的施压和贬低,陪伴上的缺席和理解上的疏忽,即使是让成年人面对,也会承受不住。更何况是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了。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爸妈如何去做?
面对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呢?
1、和孩子更亲近。
首先,我们要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对我们有亲近感。孩子犯错了要用正确的方法批评教育,而不是一股脑的打骂贬低。孩子付出努力有进步了,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2、多和孩子聊天。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作为父母,我们要定期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想什么,都有什么问题和压力,及时解决。
3、更多陪伴。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有时候陪孩子,也都是孩子自己玩,父母看手机。陪伴孩子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但要保证每一次的陪伴都是高效的,父母的高效陪伴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身心健康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