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周恩来麾下的得力干将,深深扎进敌人的心脏地带,哪怕面临生死考验,他也像山岳一般坚定不移,毫不犹豫,坦然以对。
他以前当过国军的大官,拿过国军的不少好处。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被国民党盯着、追捕,还老是掉进他们的陷阱。但他特别勇猛有智慧,总是能把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
周恩来没让他去搞情报,也没安排他干暗杀,而是让他在不显山露水间消灭敌人。这就是厉害领导人的巧妙之处,原来特工还能这么派上用场。
靖任秋,大家都叫他策反高手。他是怎么混进敌人内部搞策反的,又是怎么从险境中逃脱的,他这辈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接下来就告诉你。
【1、人物过往】
1905年那会儿,靖任秋在江苏徐州铜山县的一个乡下地主家里出生了。家里挺有钱,所以他从小就有机会上学读书,而且他特别喜欢看书。到了19岁,靖任秋就从江苏省的第七师范学校顺利毕业了。
1925年那会儿,靖任秋20岁,他在南京东南大学蹭课学习。因为受到五卅运动的大触动,靖任秋决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
1926年的时候,靖任秋通过南京党组织的推荐,跑到广州去报名考黄埔军校。他成功考上后,就被分到了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在军校里,靖任秋碰到了中共的女学员彭文,两人因为想法一样,目标一致,最后就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妻。
靖任秋黄埔军校一毕业,就被调到了叶挺的二十四师,当上了政治部的组织部长。他和彭文一块儿,参与了北伐战争,还一块儿打了南昌起义。
1927年大革命遭遇挫折后,我遵照党的指示,跑到西安、北京这些地方,开始秘密干活,做地下工作。
靖任秋靠着自己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跑去杨虎城和孙殿英的部队里,悄悄干起了军队的动员活儿。那时候,他没去搞那些情报啊、策反啊、暗杀啊之类的事儿,而是瞅准了军阀们之间的矛盾,想办法给他们施加点政治上的压力,好让他们能跟咱们党搭上伙,一起帮衬着苏区的土地革命战争。
【2、按住孙殿英的脉】
抗战一开始,1937年9月那会儿,保定快保不住了,周恩来就在山西太和岭找上了靖任秋。他们见面的地方是个防空洞,里面还有朱老总跟北方局的南汉宸一块儿在。
周恩来叫靖任秋去孙殿英的部队干活,目的是想让孙殿英在华北继续抗日,别和八路军起冲突。
靖任秋说事儿:孙殿英瞅着华北抗日那乱摊子,心里盘算着借机翻盘。可他以前跟老蒋对着干过,老蒋对他心里有刺。没办法,老蒋就给了他个冀察游击司令的空头衔。其实,孙殿英那部队早被军统给盯上了。军统的特工小组直接住进了孙的司令部,天天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周恩来说:“得跟他们多接触接触,要是能深入到他们内部就更好了。”
很快,孙殿英的冀察游击队就重组成了新五军,他亲自担任军长,还兼着第4师的师长,而靖任秋呢,就被任命为少将副师长。靖任秋总算是成功加入了孙殿英的队伍。
蒋介石故意把孙殿英的部队留在了华北的敌人后方,这里面有他的小九九。那地方,不是八路军的地盘就是日军的势力范围,哪一边都不是好对付的,也哪一边都不能轻易招惹。一旦动手,那肯定得吃亏,保住自己的实力才是国军最看重的事儿。
靖任秋瞧出孙殿英不愿给老蒋当枪使,想留着自己的队伍,免得被老蒋一脚踢开。所以,他给孙殿英出主意,说咱得保存实力,对日本那边别轻易动手,对八路军也别惹。别和八路军起冲突,这可是周恩来交代给靖任秋的任务。
1939年年底那会儿,蒋介石不把抗日当回事儿,竟然带头搞起了第一次反共行动。朱怀冰就是这次反共的头号人物,他见到日军就怕得腿软,躲都来不及,却老想着法子来惹我们根据地,不断挑衅和侵犯。
所以,八路军129师打算打回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动手前,刘伯承和邓小平琢磨了一下,要是朱怀冰挨了打,他很可能就会去找孙殿英抱团。要是孙殿英再伸把手来帮忙,那八路军就得对付两个军的敌人,到时候想快点打赢就难了,会非常吃亏。
上头想让靖任秋努力试试,看能不能让孙殿英别掺和进来,保持中立。
那天一大早,哨兵急匆匆地跟孙殿英说:听说八路军从西北那边赶过来了,还有朱怀冰的部队也从东北方向来了。看样子,八路军是想快点追上去,把朱怀冰的部队挡在姚村外边,然后包围消灭他们。
孙殿英一听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心里头直打鼓,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要是插手这事,就会打破和八路军的默契,到时候部队会受到攻击。可不帮忙吧,又没法跟老蒋解释,他现在正到处找茬想对付我呢。
孙殿英正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靖任秋出了个主意:“孙军长,要不你先撤,这里我来摆平。”孙殿英一听就懂了,立马带着卫队撤了,还吩咐参谋传个话:全军都听靖副师长的。
孙殿英离开后,靖任秋立刻吩咐:让部队把房门都关紧,别管外面的闲事,谁也不能擅自开枪惹麻烦。
朱怀冰的队伍被我军给堵住了,双方打了一阵子,他们很快就乱了套,朱怀冰自己一人吓得撒腿就跑。
打完仗后,靖任秋跑到八路军的大本营,跟大伙说了说工作的进展。彭德怀一听,乐呵呵地说:“党中央觉得,要论起国军和八路军一起抗日,全国范围内孙殿英那部队算是顶呱呱的。”靖任秋还特意把孙殿英从朱怀冰那儿扣下的100多挺机枪,给八路军大本营送了过来。后来,靖任秋去了一趟重庆,跟周恩来、董必武详细讲了讲这次打回去的事儿,他们俩都夸他做得好,挺满意的。
【3、留了尾巴】
朱怀冰的队伍被团团围住那会儿,孙殿英突然跑出去了。靖任秋下了命令,让大家别轻举妄动,这事儿让军统那边给盯上了,孙殿英一下子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1941年开头那会儿,孙殿英想了个法子,把靖任秋弄到了重庆的中央训练团去培训。一来呢,到重庆亮个相,给上头看看自己的立场;二来也让靖任秋暂时离开他的队伍,这样一举两得,挺划算的。
培训结束后,戴笠特地找靖任秋私下聊了聊。从他们聊的内容来看,靖任秋琢磨出,戴笠对孙殿英不踏实,对自己那就更别提了。戴笠打的算盘有两点:一是拿孙殿英新五军军长的位子当饵,想用升官许愿那套,引自己上套,摸摸底。二是想顺便把孙殿英给解决了。
戴笠让靖任秋去见蒋介石。靖任秋后来讲过那次见面的经过:蒋介石在一个接待室等着,我一进去坐下,他就直接问起华北那边怎么样了。
我讲现在黄河以北,国民党那边没啥队伍了,就剩八路军在跟敌人干架。话还没说完,老蒋就火冒三丈地吼起来:共产党是奸党,八路军是奸军!
他一生气,我就憋着没吭声,大概过了一两分钟的样子。老蒋见状也没再追问下去,直接批了两千块钱给我当路费,然后我就离开了。
接着,靖任秋挑了个大雾天,一早就溜达到了八路军的办事处。他跟周恩来细说了趟重庆的经过,还直截了当地说,想再回孙殿英那边怕是难了,心里头琢磨着能不能去延安。
周恩来吩咐道:“看看这战争局势怎么变,以后啊,黄河以北那块地方,八成是咱们的了。你还是得回孙殿英那队伍里去,咬咬牙挺住,等时候一到,好接手那帮人马。”
回洛阳的路上,靖任秋给孙殿英打了两次电话,说自己想回去,但都被孙殿英拦下了。不过,因为周恩来有任务安排,再加上老婆孩子大老远跑过来,靖任秋还是咬咬牙,冒险回了洛阳。
【4、英雄遇险】
一到洛阳没多久,他们就向靖任秋下手了。
1941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战区的头头突然打电话说要见靖任秋,靖任秋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事儿不妙。没想到,靖任秋一到司令部,立马就被扣下了。
到底是哪个步骤搞错了呢?
靖任秋琢磨了好一阵子,感觉这事儿吧,军部军统的特工可能泄了密,是一个原因;老蒋和戴笠对他的身份起了疑心,是另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是孙殿英把他给卖了。在这一堆乱麻似的关系里,孙殿英的态度那可是重中之重。只要孙殿英不松口,一战区那边应该不会轻易动他。
靖任秋觉得,孙殿英态度突然大变,主要是因为:
朱怀冰那事儿闹完后,老百姓对孙殿英那是紧追不舍,孙殿英被压得喘不过气,没办法,只好拉靖任秋来分担火力。
二、1940年打完“百团大战”那会儿,日军主要把火力对准了华北的八路军。这样一来,孙殿英的队伍就受到了牵连。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孙殿英得赶紧换个队伍站,于是他一门心思地靠拢了国民党。
三、那会儿,欧洲那边的盟军打得不太顺。孙殿英心里头琢磨,觉得八路军以后的路子会更难走,跟他们打交道没啥必要了。
所以,孙殿英决定低头,不再把靖任秋和八路军放在眼里。他就这么把靖任秋给推了出去。
靖任秋被抓那会儿,他的家也被特务翻了个底朝天。与此同时,孙殿英在部队里也是大开杀戒,逮了不少思想先进的年轻人。
审讯过程中,军法部门拿出了孙殿英发来的秘密电报,里面列了三条所谓的“过错”:
一、之前被怀疑是共产党员。
二、胆小退缩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有些人会选择胆小退缩,不敢迈出那一步。他们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担心失败会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这种心态让他们止步不前,失去了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机会。其实,胆小退缩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激励士兵们上战场。
这进一步让靖任秋觉得自己的猜想没错,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加之他还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靖任秋使劲争辩。尽管他们手上没证据,但靖任秋还是被押送到了西安的牢房里。
靖任秋心里清楚得很,作为一个黄埔军校出来的副师长,没有蒋介石的首肯,他们哪敢随随便便就把他给关起来。蒋介石虽然口头上说支持抗日,但在对待共产党员这事儿上,他总是言行不一。靖任秋已经做好了打算,镇定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准备上刑场。
不过,靖任秋左等右等等了好多天,啥动静都没有,这让他很吃惊,孙殿英也觉得不可思议。为啥会这样,谁也不清楚。没多久,靖任秋就被送到了西安道裕村的监狱里关了起来。
刚进监狱没多久,靖任秋就把里面的情况摸了个透。他觉得,不能就这么干等着,得找个机会逃出去。
碰到看守得紧紧的监狱,到底有啥法子能溜出去呢?
靖任秋把眼睛睁得圆圆的,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和事。到头来,蒋介石搞独裁,国统区里的东西价格涨得离谱,当官的还老扣着士兵的薪水不给,士兵们满腹牢骚,有的都动起了逃跑的念头,想赶紧离开这倒霉地儿。
靖任秋盯了那个名叫陈立朝的看守很久,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试着跟他多聊了几句。一来二去的,靖任秋觉得时候到了,就直接跟陈立朝说了想逃跑的事儿。没想到,陈立朝一听就点头,答应跟靖任秋一起跑路。
1943年5月19日,晚上11点钟,靖任秋在被关了差不多两年后,终于迎来了逃跑的机会。这次逃跑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多亏了陈立朝的帮忙,他才得以从监狱里溜了出来。
在全国快要全部解放的时候,道裕村的监狱把里面关的犯人全给处决了,一个都没留下。靖任秋呢,他成了那个监狱里头唯一一个逃出去活下来的人。
【5、策动起义功勋卓著】
靖任秋逃出监狱,走了整整俩月后,在1943年7月份回到了徐州老家。他赶紧跟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党组织就安排他去劝说伪军的旅长王道反水。
1934年那会儿,王道在北平念书,碰巧跟靖任秋认识了。王道晓得靖任秋是个共产党,虽然他自个儿在伪军里头混,但他不是那种坏透顶的人,心里头还有点数,觉得靖任秋这人还能拉一把。
接着,靖任秋打算亲自去闯一闯龙潭虎穴,会一会王道。他经过一番准备,用个假名办了个平民证明,然后就直奔山东益都去找王道了。
这时候,国民党那边派来了个名叫王景羊的老头,他下巴上留着撮山羊胡,目的是想跟王道套近乎。王景羊跟王道啊,俩人之前就已经认识了。
靖任秋和王景羊同住一屋,时间久了,俩人对彼此的情况和打算都心里有数了。王景羊有次说过,要是靖任秋能把王道劝到八路军那边去,那他王景羊也一定会想办法再把王道给拽回国民党这边来。
让王道加入我们起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靖任秋真心实意地跟王道聊了聊,他说:“老兄,你这么多年行事都有分寸,看得出来你心里还有国家,良心还在。要是当了汉奸,那可是要被人骂一辈子的,这是头一桩坏事;
另外,那时候日本侵略者已经是强弩之末,要是他们还不赶紧回头是岸,非要一条路走到尽头,那肯定是自寻死路。
第三,说起来华北那地界儿,基本上就是八路军说了算了。国民党在敌后也搁了些兵马,但那都不成个样子,老百姓不买账。更糟糕的是,有的部队还跟日本鬼子、伪军勾勾搭搭,不干净。你要是投奔那样的部队,那就跟没投一样。
王景羊只能靠给王道画大饼,承诺封官许愿来打动他,别的他也没啥招数了。毕竟,国民党的那些老毛病,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都清楚得很。
到最后,深思熟虑后,满腹经纶的王道还是选择了和靖任秋一起出发。
1944年夏天的时候,靖任秋瞅准机会,跑到日照找山东局商量事儿,主要是定下了王道部队啥时候起义,还有该咋走。党组织那边也专门派了人过去,帮着王道部队一起准备。
靖任秋再次回到寿光,他赶紧跟王道讲了党组织的计划。等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到了1944年7月20日,靖任秋接到命令,就离开了王道那里。紧接着第二天,王道就照计划行事,带着部队往铁路线那边去,山东军区那边也派了人来帮忙。起义的部队很顺利地躲开了日军的守卫,成功到达了解放区。
靖任秋刚到太行山没多久,就收到了王道已经进入解放阶段的电报。这电报啊,是邓小平亲手交给他的。
之后,《新华报》和《人民解放报》这些报纸上都报道了王道发动起义的事儿。
7月21号那天,王道带着他的伪山东灭共救国军暂编第一师第八旅,总共有一千六百多人,正式宣布起义了。现在,他们都已经安全到达咱们的根据地。这次,王道他们还带来了不少装备,有机枪二十八挺,战马一百多匹,还有一辆汽车和两部机器。
靖任秋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叙述:“王道这家伙,在抗日战争那会儿,是头一个带头反抗伪军的。他这一反,对其他的伪军震动可不小。”
策反高树勋这件事,可以说是靖任秋职业生涯里最出彩的一笔。
1945年10月份,蒋介石下了个秘密命令,孙连仲就安排手下4万多兵马,让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带着,他们沿着平汉线朝着我们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开拔,打算把平汉路给打通。
10月16号那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出了打平汉战役的命令。他们俩商量好,主要是先用军事手段压制敌人,同时再想办法分化瓦解敌人。特别是对高树勋的部队,要加强政治宣传,多做工作。
八路军的两面夹击让高树勋的手下开始心里打鼓,高树勋自己也急得团团转。他和手下人都明白,老蒋是想拿他们这一万多人的非嫡系部队去当替死鬼。
高树勋为了躲避灾难,特地派了王定南去太行山,还让他带上了自己亲手写的信。王定南得秘密地去,任务可不轻。
王定南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见到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他把高树勋心里头那点纠结的事儿说了出来,还请求八路军派人去跟高树勋聊聊。一听这话,刘伯承和邓小平立马商量了一下,决定派晋冀鲁豫军区的参谋长李达,还有联络部的头头靖任秋,去跟高树勋谈判。刘伯承还专门写了封信,让他们捎给高树勋。
10月27号那天,李达和靖任秋不顾危险,冲过战火纷飞的地方,成功见到了高树勋。
读了刘伯承将军的亲笔信后,高树勋开口道:“真心感谢刘、邓两位将军的关心。其实这次跑到解放区来,并不是我高树勋的主意,完全是有人逼我这么做的。”
平汉战役那会儿,国民党军队被刘邓大军给团团围住了,就像掉进了“包围圈”。要是高树勋这时候站出来起义,那大家伙儿就不用打了,刘邓大军也能松口气。可高树勋吧,他一直犹豫着,拿不定主意。
李达以前在西北军待过,跟高树勋也认识,但两人不怎么来往。靖任秋呢,他以前当过国民党的大官,跟高树勋关系铁得很。所以,说服高树勋这事儿,主要还是靠靖任秋来办。
靖任秋的话,说到了高树勋的心窝里,真的起了作用。靖任秋讲道:
首先,蒋介石挑起内战,这做法跟老百姓的意愿对着干,所以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另外,蒋经常用的一个招数,就是让那些杂牌军去当替死鬼,顺便排除掉那些跟他不一条心的人。
另外,华北的那片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长达八年的抗战岁月里,一点点打拼出来的,背后有着无数老百姓的鼎力支持。连那么艰难的抗日战争咱们都挺过来了,现在这点情况更不在话下。
现在,你们所处的位置是滏阳河河套那沙子多的地方,那儿一点掩护都没有。要是想经过平汉线跑到平津,跟我们围起来的那帮国军会合,那是门儿都没有,因为我军会从两边一起攻击你们。
那天晚上,三个人聊了个通宵达旦。高树勋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琢磨了一宿,最后放下了心里的石头,铁了心要起义。
10月28日一早,李达跟高树勋说了再见,然后就回了指挥部。靖任秋呢,他还留在高树勋那里,继续商量起义的那些细节。
1945年10月30号那天,高树勋带着他的新八军和一个纵队,突然宣布起义。这一举动给了敌军很大的打击,让他们没了死守下去的底气。
接着,刘邓部队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势,一举拿下了平汉战役的全盘胜利。
高树勋发动的起义影响深远,在内战战场上,好多国民党将士都大批地站出来反抗,调转枪口,给解放战争按下了快进键。这种振奋人心的局面,离不开靖任秋他们这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闯入危险境地的大胆行动,他们的贡献真是太大了。
靖任秋后来坐上了二野第十纵队参谋长和桐柏军分区参谋长的位子。他靠着以前的人脉,说服了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的头儿王天祥,带着队伍在大名发动了起义。还有旅长莫振明,也在益都举旗起义了。另外,第110师的师长廖运周,在淮海战场上也带着队伍反了水。
靖任秋在中共的秘密斗争中,独自发起众多起义,成功保护了数万士兵免受战争之苦,他的成就无人能及。在隐蔽斗争的这条路上,靖任秋书写了一段永载史册的传奇。
【5、重生】
新中国一建立,靖任秋就挑起了好多重担,做了不少大官。
肯定的是,靖任秋干的活儿得保密,所以得经过层层把关,审查严得很。
1955年到1962年期间,第一次审查拖了好几年都没个定论,最后还是多亏了周恩来的,这事儿才算有了着落。
对于这事儿,靖任秋心里特别感激,他讲道:“能给恩来同志干活儿,就算牺牲也值了。”在那段审查的时间里,他写了很多“说明情况”的东西。
在那场长达十年的动荡岁月里,靖任秋经历了第二次审查。这次,由专案组人员紧追不放,深入调查,最终让他写出了十多万字的“说明材料”。
那段日子翻篇后,靖任秋总算是得到了认可,他之前写的那好几千页的“说明文件”,两次上交的,也都还给了他。亏了这些资料,咱们才能了解这位在复杂局势中游刃有余的顶尖特工靖任秋。而那些连一句话都没留下就献身的革命同志,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坚定信念,又有谁知道呢?
靖老虽然走了,但他那种啥都不怕,勇往直前,一个人深入敌后,又聪明又勇敢的精神,会一直留在人们心里。
他那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劲儿,还有对党的一片丹心,真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学习,一直都在称赞的好榜样!
有谁能像那人一样,多次成功引领起义?古往今来,这样的人物能有几个?新中国的建立,靠的就是那些低调的革命者,在党的带领下,各有各的本事,一起打拼出来的。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看看这篇故事吧,说的是《红色特工靖任秋——秘密战线上的“反转高手”》。靖任秋,这个人可不简单,他在隐蔽的斗争里立下了大功。大家称他为“反转高手”,因为他特别擅长策反。想当年,他在各种复杂的局面里游刃有余,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他靠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成功地完成了任务。靖任秋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就像是个影子,在暗处默默工作,却总能给敌人致命一击。他的行动总是那么隐蔽,却又那么有效。他不仅仅是个特工,更是个英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他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就是靖任秋,一个在秘密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反转高手”。他的传奇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