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曾经被视为“21世纪最大风口”的它,如今却如同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随着合创、极越、哪吒等企业的相继崩溃,这个曾经闪耀的行业似乎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每当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往往都会想到政策的支持、高科技的推动以及环保的理念。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车企倒闭背影浮现出的问题却令我们不得不深思:这场疯狂的资本竞赛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们又是如何在破产前夕选择逃离的?
多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风光无限。2016年和2017年,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了77万辆,距离百万辆仅一步之遥,很多投机者和创业者纷纷看准这一领域,甚至原本与汽车产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巨头也开始在这个市场掘金。可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众多企业逐渐进入了“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当中,造车热潮的背后却逐渐暴露出企业内部的空心化和管理混乱。
很多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缺乏核心技术,陷入了技术空心化的泥沼之中。例如,某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方案极度依赖于外包,生产线上的核心专利并不足以支撑与头部企业的竞争,这无疑为随后暴雷埋下了伏笔。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硬要自建工厂,却因重资产经营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形成了低效运营的僵局。像威马汽车这样在生产过程中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而导致的资金浪费,足以让投资者心痛不已。
管理层的腐败现象也随处可见。极越汽车的CEO夏一平被曝出诸多丑闻,甚至在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仍旧因个人私欲而置企业及员工于不顾,这种极个别企业主对待员工与公司利益的漠视,使得行业内部的信任关系荡然无存。一些车企还存在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现象,曾经受益于补贴的企业,当政策退坡时便如同无头苍蝇,不知所措。仅在2023年,多个企业就因转型失败,资产负债率飙升至218%,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
这一切不过是行业在泡沫破裂前夕的缩影。随着合创汽车、极越汽车、哪吒汽车等一系列知名企业的倒下,使得行业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领导者在逃生时展现出的无情与冷酷,令无数员工、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血汗钱化为泡影。更令人痛心的是,在资本游戏下,被遗弃的不仅是公司的名声,还有数以万计的职业梦想与人生规划。它们的崩溃不仅给我坚持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操作者们带来了失望,更是对行业整体形象的一次冲击。
消费者在这场危机中显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当一家家车企因破产接连倒下时,曾对购车持有的美好期盼化作泡影。诸如威马汽车关闭了海口门店,承诺的“终身质保”也随之作废。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加剧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危机。已经有人开始质疑这项被广泛推广的绿色出行方式是否真的值得投资与期待,曾被无数人称赞的新能源汽车也因此身陷舆论漩涡。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成为无数行业参与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一系列逃亡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时代红利的终结与产业规律的觉醒。以特斯拉与比亚迪为例,这两个企业用长达十年的实践证明了成功不是单靠资本与拼命烧钱所能获得的,而是通过技术积累与市场推广,共同形成的良性循环。这是值得每一个追求发展的企业深思的逻辑。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悲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对企业保持关注与监督,保障自身权益;作为行业参与者,企业要警惕过度投机,以技术与创新为中心重新回归发展的正轨。当马斯克在上海超级工厂按下启动键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熟度已然被全球所瞩目。而当每一个像夏一平这样的角色选择在深渊中逃亡时,行业的自我净化正在进行中。每一场失败都必将促使行业更快迎来真正的整顿与复苏。
或许,正如宁德时代曾毓群所言,“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连参与决赛圈的资格都没有。”这场价值400亿的集体逃亡,终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路上最昂贵的学费。对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求不再仅仅是资本的追逐,而是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与诚信经营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消费者复兴信任,恢复行业的繁荣。
一群骗子奸商忽悠,这就是中国的企业家。
专利就是你的核心技术
骗去补贴 没人监管 优胜劣汰 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