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12日傍晚,沂水县葛庄村东头的老槐树上,三声布谷鸟叫划破暮色。正在碾玉米的农妇李凤英紧了紧头巾,这是武工队约定的紧急信号。她迅速将最后几粒玉米扫进竹篮,快步走向村西的染坊——那里藏着鲁中军区二分区参谋长王兆相刚送来的密电。
染缸后的夹墙里,武工队长王保胜就着豆油灯展开电文,眉头渐渐拧紧。日军第32师团要在4月15日前将二十万斤小麦经沂水运往临沂,押运的是刚从青岛调来的宪兵队特别行动组,带队的是有"胶东之狼"之称的吉田正一。
"这老鬼子鼻子灵得很。"队员周庆堂咬着草根说道。这位原东北军炮兵上士摊开自制的沙盘,沂水河道在歪头崮处突然转向,形成天然的"弓背"地形。王保胜用竹尺量了量河面宽度:"水流太急,木船吃水深,他们必定走陆路。"
4月13日晨,武工队兵分三路。副队长张秀川扮成货郎潜入沂水县城,在城隍庙前的茶摊上,与地下交通员赵洪生接上了头。"运粮队有十二辆马车,前后各两辆架着歪把子机枪。"赵洪生蘸着茶水在桌上画图,"吉田带了八个宪兵,伪军是沂水警备团二连,连长吴传宝上个月刚纳了第四房姨太。"
与此同时,队员刘玉贵正在歪头崮测试新武器。他从山神庙搬出六口腌菜缸,底部钻出小孔连接竹管,将熬制的硫磺膏与辣椒粉混合填充。老石匠孙守业带着徒弟,在崮顶凿出三个脸盆大的石臼,里面灌满掺了碎瓷片的石灰粉。
4月14日丑时,七十人的运粮队准时出城。吉田骑着东洋马走在队首,胸前挂着德国双筒望远镜。当车队行至歪头崮下的碎石坡时,走在第三辆马车旁的伪军班长突然踉跄倒地,藏在怀里的酒葫芦摔得粉碎——这是武工队安插的内应发出的信号。
"哗啦啦"的碎石声从山顶传来,六个腌菜缸顺着陡坡滚落。吉田正要拔刀,竹管中的硫磺膏遇空气自燃,顿时在车队中爆出六团青紫色火焰。受惊的骡马拖着燃烧的马车横冲直撞,将日军宪兵队截成三段。
"放石臼!"王保胜挥动红缨枪,三个装满石灰粉的石臼被推下山崖。西北风恰到好处地扬起,白色烟尘笼罩了整个车队。伪军们被呛得涕泪横流,吴传宝的眼镜片蒙上白灰,慌乱中竟抱住头骡子喊"太君饶命"。
周庆堂带人从侧翼包抄,手中的榆木炮接连炸响。这种用老榆树掏空制成的土炮,装填着铁砂和火药,虽然射程只有三十米,但在狭窄山道上效果惊人。两个日军宪兵刚要架起机枪,就被飞溅的铁砂打成了筛子。
吉田挥舞军刀试图突围,突然脚下一空——伪装成路面的苇席塌陷,露出三米深的陷坑。坑底倒插的竹签穿透马腹,老鬼子刚要掏手枪,头顶落下张麻绳网,网上系着的铜铃铛叮当作响。这是武工队根据猎户捕狼的方法改良的"天罗地网"。
战斗持续四十分钟,八名日军宪兵全部毙命,伪军伤亡十七人,武工队无一牺牲。清点物资时,队员们在第三辆马车夹层发现二十箱盘尼西林,包装箱上的德文标签显示这是日军准备运往南方战场的珍贵药品。
王保胜当即改变计划:"老周带五个弟兄把粮食藏进仙人洞,张副队长护送药品连夜送往军区医院。"自己则带着吉田的军刀和证件,在天亮前摸到沂水城南门——城楼上挂着"庆祝圣战四周年"的横幅正在晨风中飘荡。
正午时分,城门口传来阵阵惊呼。吉田的军服被挂在竹竿上,旁边用石灰水写着"倭奴授首"四个大字。
更绝的是,王保胜把日军证件撕成碎片,用浆糊粘成"祭"字贴在城门,落款处还按了个鲜红的指印——那是用吉田伤口处的血染的!
誓杀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