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说:我国超市70%的商品都是垃圾,你真听懂了吗?

芒果诗意 2025-04-11 19:08:50

当“优质”成为了稀缺品,谁在逼我们吃下时代的苦果?

胖东来的“垃圾论”:撕开了超市行业的遮羞布

2025年3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一句“中国超市70%的商品都是垃圾”,就像一颗深水炸弹,炸出了整个行业的脓疮。

有人拍手称快,认为他道出了消费者的憋屈;有人恼羞成怒,指责他“贬低同行”“哗众取宠”。

但争议背后,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却被忽略了:那剩下30%的“非垃圾商品”,为什么普通人依然买不到、买不起、不敢信呢?

于东来敢说真话的底气,源于胖东来超市的逆势崛起——2024年销售额170亿元,员工月均工资9886元,顾客宁愿驱车500公里也要抢购一桶油。

但这份成功,恰恰折射出了行业的荒诞:当一家超市仅仅因为“不卖毒食品”就能被挤爆,这究竟是商业奇迹,还是社会的耻辱?

30%的“幸存者游戏”:优质商品背后的三重枷锁

胖东来口中的30%“非垃圾商品”,绝不是消费者的救赎,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幸存者游戏”。

1. 高价壁垒:优质成了奢侈品

山姆会员店的有机蔬菜比菜市场贵3倍,胖东来的自营果汁定价是普通品牌的2.5倍。

当“吃得放心”需要额外支付“安全税”,月薪5000元的工薪族也只能对着价签苦笑。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庭食品支出占比仍高达30%,而美国仅为7%。

所谓“消费升级”,不过是中产以上群体的特权游戏罢了。

2. 信息迷雾:是谁在操纵我们的选择?

超市货架上,贴着“零添加”标签的酱油可能含有5种防腐剂;标榜“非转基因”的食用油,原料产地却模糊不清。

当企业用“达标国标”作为挡箭牌,消费者却在欧盟标准,与中国标准的260倍差距中沦为了小白鼠。 监管的失语,让“合格”成了最低限度的施舍。

3. 地域鸿沟:优质商品只属于“一线特权”

胖东来在河南,山姆在一线城市,而三四线城镇的超市货架上,堆满了山寨零食和临期食品。

永辉超市的“胖东来式改造”已启动47家门店,但中国有超过5000家大型商超。

当东莞首家改造店开业引发抢购时,更多地区的消费者,却仍在为“能不能买到真牛肉”而发愁。

超市战争的真相:劣币驱逐良币的死亡螺旋

于东来揭开的不仅是商品质量的疮疤,更暴露了商业逻辑的癌变。

1. 企业的“最低标准狂欢”

乐事薯片在中国添加的致癌物是欧盟的260倍,冲锋衣的防水性能缩水80%仍能上市,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贴着国标底线走……企业集体陷入“比烂竞赛”:只要不违法,就往成本里掺水。

当“合规”成为了作恶的借口,当“国标”最低标准那么低时,消费者连愤怒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2. 消费者的“被迫共谋”

月薪5000元的母亲,明知9.9元/斤的冻鸡翅可能含激素,但仍要买回去给孩子煲汤;996的上班族,一边刷着“科技与狠活”的短视频,一边吞下便利店5元的预制菜便当。

不是我们甘愿吃垃圾,而是生存成本逼我们吞咽妥协。

正如网友自嘲:“吃胖东来的人骂着胖东来贵,买山寨货的人骂着山寨的烂——我们都在骂,但谁都逃不掉。”

3. 监管的“稻草人困局”

制定标准的企业、执行无力的抽检、隔靴搔痒的罚款——当某品牌食用油被曝酸价超标后,仅被处罚5万元(相当于其单日利润的千分之一),这样的监管无异于纵容。

胖东来之所以能成为“民间监管者”,恰恰是因为公权力在食品安全战场上的缺席。

胖东来的悖论:救世主,还是乌托邦?

当永辉超市宣布全面学习胖东来模式时,创始人于东来却泼了冷水:“叶国富(名创优品创始人)花钱买了个罪受。”

这句调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隐喻。

1. 复制的死结:情怀敌不过资本

胖东来将员工工资提高到行业的2倍、淘汰70%低质商品、增设免费便民设施,这些举措需要利润的20%-30%反哺运营。

但对上市公司而言,股东要的是财报增长,不是“社会责任感”。永辉改造后客单价就提升了30%,但资本市场的耐心能持续多久呢?

2. 规模的诅咒:地域性奇迹难成全国性答案

胖东来在河南的成功,依赖于高度集中的供应链和在地化服务,但移植到广东后,连“DL果汁”的原料采购成本都上涨了40%。

当“情怀溢价”被稀释,资本獠牙终将撕破理想主义的面具。

3. 消费者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我们一边痛骂超市卖垃圾,一边用脚投票给低价商品;一边追捧胖东来的服务,一边抱怨“排队两小时结账”。

这场集体矛盾中,没有人是无辜者。正如社会学家的警示:“当消费者习惯了与劣质共存,反抗的勇气也会沦为行为艺术。”

突围之路:从“垃圾围城”到价值重构

解局的关键,不在于胖东来能否拯救中国超市,而在于我们是否敢直面三个真相:

1. 企业的“底线”不是国标,是良心

山姆会员店用“会员费筛选客户”,胖东来用“高工资激活服务”,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商业向善不是慈善,而是更高级的盈利模式 。

2. 消费者的“觉醒”不是抵制,是用钱投票

2024年胖东来自营产品销售额增长210%,证明了市场永远奖励真材实料。

每一次扫码支付,都是一张“想要什么样的世界”的选票 。

3. 监管的“铁拳”不应在实验室,而在货架

建议参考欧盟“风险比例罚款制”:将食品安全罚金与企业年营收挂钩,让作恶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只有当罚款能打痛资本,标准才不会沦为废纸。

超市货架照见的,是一个时代的尊严

今天,当我们站在胖东来的生鲜区,触摸那些光泽饱满的蔬果时,不该只感叹“终于能吃得放心”,而该追问:为什么本该常态的“安全”,却成为了需要抢购的稀缺品?

于东来的70%“垃圾论”,撕开的不只是商品质量的伪装,更是整个时代价值体系的溃烂。

或许真正的救赎,始于我们不再把“吃不死”当作恩赐,而是理直气壮地要求:“我要吃得健康,更要吃得有尊严。”

“当一家超市的火爆成了社会的耻辱,这说明我们的底线早已崩盘。”

“拒绝垃圾食品绝不是矫情,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连超市都要‘爆改’才能卖真货,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嘲笑印度恒河的水质呢?”

0 阅读:3

芒果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