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战:东都陷落的背后,拉开了整个大唐帝国崩溃的序幕

借古论今事 2025-03-15 17:30:26
前言

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呼地刮着,十二月的关中平原上,啥都变得枯黄没生气,到处都冷冰冰的。这时候,潼关上头的天空黑压压的,就像要塌下来一样,让人感觉好像大事不妙,要变天了……

夕阳西下,驿站南边那条热闹的街上,太监边令诚一脸高傲地拿出了皇帝的诏书。这时候,大唐最有名的那位西北猛将,正跪在他脚跟前。

封常清因为敌人搅得军心大乱,他打仗胆小,怕敌人,先丢了东都,接着又扔下陕郡不管,这罪行实在是没法原谅……

那太监独有的刺耳声音,在长长的街道上回荡,听得人心里直打颤。

那位穿着朴素的老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命之灾,看起来好像早就心里有数。他面色平静地听完命令,既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急着辩解喊冤。他只是从怀里慢慢掏出一封信,然后不紧不慢地说:

我这个有罪之臣,打贼没招儿,对不起皇上的恩典,也给国家丢了脸,死而无憾。就是还得麻烦您这位中使大人,帮我把这《谢死表闻》交给皇上。

说完,他朝着西边长安所在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行了九跪拜的大礼,然后就安安静静地等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年的十二月十八,就在东都失守后仅仅六天,洛阳大战的头儿封常清,因为打了败仗丢了地盘,就在潼关的军营里被处死了。

是传奇逆转,还是灭顶之灾!

755年11月9号,安禄山找了个“清除皇帝身边坏人”的借口,拉上了同罗、奚、契丹、室韦这些部落,一共凑了十五万人,在范阳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起兵跟唐朝对着干了。

这时候,唐玄宗远在好几百里外的骊山皇宫里,正过着美滋滋的日子,泡在华清池里,听着美妙的音乐,周围烟雾缭绕,感觉跟神仙似的。

一听到养子安禄山起兵造反的事儿,李隆基简直是懵了,心里五味杂陈。这位掌权快五十年的老皇帝,打心底里不愿承认自己看人和用人上出了问题,更不敢相信,居然还有人敢跟正红火的大唐帝国叫板。

碰到这事儿,大唐那位七十多岁的皇上,一开始愣了愣,但很快他心里就犯嘀咕了。他琢磨着,河北那边说的那些叛乱,说不定又是哪些和安禄山有过节的人,故意编造出来污蔑他的。

不过到了十一月中旬那会儿,前线传回来的消息多得跟下雪一样,都在说安禄山要造反的事儿,这事儿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他手底下那些胡人和汉人组成的精兵强将,跟砍竹子似的,一路往南冲,势不可挡。

直到这会儿,李隆基才狠下心,从那个花天酒地的安乐窝里走出来,认真琢磨起怎么对付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难。

就在“渔阳战鼓震天响”那会儿,大唐已经安稳过了百多来年。一听说河北那边闹叛乱,朝廷里的大臣们个个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偏偏那个坏透了的宰相杨国忠,脸上还挂着得意的笑。

可能就像是“一个山头容不下两只老虎”那样,玄宗身边最得他欢心的安禄山和杨玉环,两人关系却一直势同水火。特别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因为常在皇帝身边,所以他没少跟皇帝说安禄山想要造反的事情。

现在预言真的应验了,杨国忠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可高兴归高兴,他还是很自信地跟玄宗打包票:“现在造反的就只有安禄山那小子,将士们其实都不想跟他干。您瞧好吧,不用十天半个月,他的脑袋就得给您送过来。”

尽管后来事实证明,杨国忠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但他那些奉承的瞎话,却给正处在难关的唐玄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宽慰。

就在这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刚好去骊山见玄宗。玄宗问他怎么平定叛乱,这位在西北很有名的将领立刻就说他愿意带兵出征。而且,他对打赢这场仗非常有信心:

我想去东京一趟,把府库里的钱都拿出来招募勇士。咱们骑马挥鞭,渡过黄河,用不了多久,就能把叛贼的头领抓回来,献给皇上。

当朝的一品大官和镇守边疆的大将军,都说平定叛乱的时间差不多,这回答正好合了皇帝的心意——玄宗皇帝一听这话,高兴极了,立马就让封常清同时管着范阳和平卢两个地方,还派他赶紧去东都,招兵买马平定叛乱。

打了半辈子仗,封常清就没怎么输过。这种逢战必胜的经历,让他战场上特别自信,对叛军也是打心底里瞧不起。

但没想到,安禄山这个从没打交道过的敌人,还有他手下的十五万大军,根本不像封常清以为的那么好对付。

洛阳,这个帝国里长安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地方,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洛阳之战,那背后的战略重要性,还有它所代表的意义,真不是一般的重大。

真可惜,封常清对河北那边的状况,还有前线打仗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但他就是靠着心里那份忠诚,想给国家出力,就随便说了“很快就能抓住叛军头头,献给皇上”这样的话。

说大话虽然能让人激动,但前提是得对自己和对方都心里有数。在平定叛乱这种紧要关头,放出那种瞧不起一切的狂言,简直就是没经过大脑,太不负责了。

这时候的封常清,可能还没想明白,他那个有点冲动甚至嚣张的保证,如果不能在安史之乱里创造个惊天动地的反转,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那就肯定会变成一场大灾难,把整个帝国都压垮,让人根本承受不起……

固若金汤:帝国的三重防线

聊聊洛阳之战前头那点事儿,咱们得先提两位大佬,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俩哥们儿,算是咱们这故事的双主角。简单说说他们,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儿。

740年,也就是开元二十八年那会儿,原本老老实实听唐朝话的小勃律国,被吐蕃又是威胁又是利诱,还搞和亲那一套,结果就闹起了别扭反了。从这以后,唐朝派了好几任安西节度使去收拾局面,出兵攻打,但可惜,都没能成功,最后都灰溜溜地回来了。

747年春天三月那会儿,高句丽的大将高仙芝接到命令,带着步兵和骑兵的精锐部队,总共一万号人,长途跋涉去攻打小勃律。他们行动迅速,一下子就把那边的叛乱给摆平了。

打完这一仗,大唐又拿回了中亚的地盘,也让吐蕃人想往外扩张的心思大大受挫。这场仗的指挥官高仙芝,也因此一下子出了大名。

公元750年的时候,高仙芝再次把依附吐蕃的朅师国给打败了。但没多久,他却突然翻脸不认账,攻打了已经向大唐投降的石国。打完仗后,他还干出了极其残忍的事情,不仅抢劫还屠了城。

这个做法让大唐这个曾经威风凛凛的天朝上国形象大跌,甚至还直接惹恼了中亚的几个国家,他们联合起来,打算一起往东打,攻占安西四镇。

高仙芝一听到消息,立马带了六万多兵马去远征中亚。可没想到的是,在怛罗斯那场大战里,这位以前从没打过败仗的安西大将,这回运气可不咋样。唐军被阿拉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就只剩下几千人,灰溜溜地跑回了安西都护府。

在那之后的一年多里,安西军隐忍图强,力量一点点地找了回来,变得更强。这时候,大唐军队里又冒出了一位新星,封常清,他后来跟高仙芝齐名,被人们叫做“帝国双雄”。这家伙在西域那片地方,简直就像流星一样,嗖的一下就火了。

根据《旧唐书》里的说法,封常清这人长得瘦小,眼睛还有点斜,腿也短,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干巴巴的身子,矮矮的个子,再加上那斜眼和残疾,说实话,真的很难想象他居然是个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这家伙出身罪臣家庭,小时候就跟着爷爷被贬到了安西。后来,他自己跑到高仙芝的军队里请缨,跟着主帅在西域四处打仗,南征北战。

封常清凭借聪明才智和治军有方,赢得了高仙芝的信任与重用,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经过多年的战场拼杀,封常清在安西唐军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渐渐成为了仅次于高仙芝的重要人物。

751年,就是天宝十年那会儿,高仙芝打了败仗,从安西被调回京城,当上了右金吾大将军。到了第二年年底,也就是十二月,唐朝廷就让封常清正式去管安西四镇了,给了他节度使的位子。

封常清做了大官后,决定树立自己的威信,他看中了早就投靠吐蕃的大勃律国,打算拿它开刀。

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封常清再次走上了高仙芝曾经走过的那条漫长的西行之路。他历经好几个月的艰难行走,最后用一支精兵迅速攻下了大勃律国,让他们的国王没办法,只能低头认输,并且愿意归顺唐朝。

说起攻打大勃律这事儿,它的战略地位吧,说实话,比起六年前高仙芝搞定小勃律那会儿,还要关键得多,简直不是一个级别。

这场战斗彻底消除了唐军在怛罗斯失败带来的阴影,让大唐在中亚的霸主地位得以稳住。新上任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以极其强势的表现告诉所有人:

唐军不会因为一次打仗输了就垮掉,他肯定会带着更猛的势头杀回来。到时候,那些敢挑战、敢冒犯他们王朝尊严的家伙,都得被他征服!

要是啥事儿都顺顺当当的,封常清说不定能带着他那帮精兵强将,继续书写传奇。大唐的边界,那得一路往西边儿窜,咱们华夏的文化,也能翻过帕米尔高原,把中亚那片大地都给照亮了!

但事实就是事实,755年那会儿,“安史之乱”猛地就闹起来了,大唐的好日子一下子就没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也都跟着变了样。

咱们回头看看中原那边的情况,因为叛乱是突然间发生的,唐朝在安西、北庭、朔方、陇右那些地方的大军,根本没办法立马掉头回来帮忙。

但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李隆基还是想办法,用他手头不多的兵力,在安禄山一定会经过的路上,一连设下了三道关卡来阻挡他:

首先,让卫尉卿张介然去当河南节度使,管着陈留,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还有其他十二个郡,一共十三个地方,这些地方就成了平定叛乱的最前线。

离陈留大约两百里地的地方,有个叫荥阳的地方,是唐军建的第二道防线。这地儿特别重要,大家都说它是连接两京的纽带,也是三秦的门户。它卡在水路和陆路的关键位置,而且离后面的虎牢关很近,虎牢关是个天险,能挡住叛军往西边去。

最后一道关键屏障,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封常清将军亲自镇守的地方——东都洛阳。

另外,玄宗从皇宫内库里拿出钱财和布匹,在京城招募了十一万士兵(但由于时间太紧,实际上只招到了五万人),这支军队被称为“天武军”。他还让高仙芝做了东征的副统帅,带着队伍去镇守陕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给封常清当后援,随时准备往东边进发,跟叛军开打。

兵败如山倒:封常清的进退抉择

三条防线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紧接着,安西地区的两位杰出将领也相继奔赴战场。这样一来,李隆基在关中地区坐镇,心里踏实多了,就等着前线传来打败叛军的好消息了。

可没想到,叛军打过来的势头那么猛,速度还那么快,玄宗压根儿没想到会是这样。

安禄山在十一月初九那天起兵造反,一路往南冲。河北那些州县一听说他来了,立马就投降了。就这么着,到了十二月初二,叛军的大军已经打到了黄河北边的灵昌渡口。

现在是深冬时节,安禄山想了个招儿,他让人拿绳子把破船、杂草还有树木都绑一块儿,然后扔到河里挡着。就这么一个晚上,这些东西就被冻成了像浮桥一样结实的冰。叛军就借着这冰桥,轻轻松松地走到了南岸。

黄河这道天然屏障一破,陈留防线立马就成了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因为这事儿来得太快,张介然手头能用的兵马根本不够,没办法,他只能赶紧把城里的老百姓拉上战场,急匆匆地去对抗敌人。

不过,因为长时间没有战乱,正规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更别说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普通老百姓了?

遇到那十五万凶猛地像恶霸、猛虎一样的东北边防军,陈地的守军只守了三天,就自己开了城门,向安禄山举手投降了。

十二月初八那天,荥阳防线突然垮了,真是让人想不明白——守城的士兵还没开打,远远望见叛军的车马队伍尘土飞扬,绵延好几里地,心里头就直打鼓。接着,战场上战鼓号角响成一片,战马也叫得撕心裂肺,守军吓得魂飞魄散。

很多士兵吓得手忙脚乱,结果一个接一个从城墙上摔了下去,场面之惨,连《资治通鉴》都用了“像下雨一样往下掉”这种说法,来描述荥阳那天的情况。

陈留和荥阳两地防线很快就垮了,安禄山见状立刻带兵继续往西打,目标直对准了保护东都的最后一道大门——虎牢关。

这时候,封常清已经搞定了皇帝在洛阳城里交给他的征兵差事。

东都的老百姓对大唐王朝那是忠心耿耿,没的说。就这么十来天功夫,六万多人就主动报名参军了。同时,城里头防御设施的建设也是加班加点地在进行。

不过得说清楚,安史叛军那时候势头正猛,挡都挡不住。封常清要是聪明点,最该做的就是死守城池,准备好迎战。

洛阳跟陈留、荥阳可不一样,它建造的时候就是照着京城的标准来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也深得很,根本不怕别人围攻。而且洛阳作为东都,后面还有关中地区撑腰,再加上高仙芝的部队在陕郡随时准备支援,打持久战对它来说也不在话下。

再看看安史那帮叛军,他们往中原里头扎得太深,结果战线越拉越长。这样一来,他们后方的安全就成了大问题,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处境相当棘手。

安禄山心里头盘算着,得赶紧拿下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大城市。要是他这股子猛劲儿被绊住了,那他手下的十几万大军可就麻烦了,往前冲不行,往后退也不行。因此,安禄山最怕的就是洛阳那边死守着,等着援军来救。

不过,封常清以前那些了不起的胜仗让他变得有点骄傲,小看了敌人。而且他刚在皇上那儿拍胸脯保证,说要挑匹好马过河,几天内就把叛贼头头的脑袋给摘下来。现在敌人从东边打过来了,目标直指虎牢关,这位安西的名将怎么可能躲在洛阳城里啥也不干?

因为太过自负,再加上皇帝急着要赢,封常清就带着只训练了十天的杂牌军,从洛阳大张旗鼓地出发,往虎牢关赶,打算跟叛军拼个你死我活!

虎牢失守与东都沦陷

虎牢关这地儿,南边靠着嵩山,北边紧挨着黄河,山峦起伏不断,天生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一百多年前,李世民在这儿大展身手,把人数比自己多几十倍的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联军给打败了,这一仗,直接给大唐统一全国铺好了路。

封常清心里头盼着能在虎牢关这儿,像太宗皇帝当年那样干出一番大事业。可他这个安西出名的将领,却没看清自己手底下两个大问题:一是士兵的本事咋样,二是他们到底练了多少时候。

他手下虽然有六万大军,但几乎都是洛阳的普通老百姓,街上混的那些人。而且,这些部队刚成立没多久,根本没时间好好训练,就被火急火燎地赶上了战场。

十二月九号那天,安禄山带着大军直接杀到了虎牢关门口。紧接着,他就派出手下最厉害的骑兵,朝着唐军的阵型猛冲过去。

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之前可能连兵器铠甲都没怎么摸过,更别提在战场上真刀真枪、以命相搏了。

碰到如潮水般涌来的铁甲大军,还有那闪着冷光的长矛利刃,耳边尽是响彻云霄的厮杀声,新招募的唐军士兵一下子就全乱了阵脚,彻底垮了。

一眼望去,虎牢关外面已经变成了恐怖战场,大唐的士兵扔掉兵器到处乱跑,叛军就跟在他们后面,一路追一路杀。

战马奔腾,惨叫声连连;剑锋一闪,鲜血四溅。就这样,幽燕的精锐骑兵踩着敌军的残骸,推着逃跑的人群,轻轻松松就拿下了虎牢关这座城池。

封常清在洛阳东郊的葵园里,重新整顿了剩下的士兵继续打仗。可惜打了败仗,他只能退到东都的城里。可没一会儿,叛军的前头部队就追杀过来了。

现在,一边已经明显露出败退的迹象,另一边则是士气高涨。封常清带着人马,在洛阳东北的上东门外奋力阻挡敌人,但无奈人数太少,根本挡不住,结果又打了败仗。

后来,叛军从洛阳城的四个大门一拥而入,但封常清就是不肯认输。他带着最后那点人马,在城里头到处跟敌人死磕,打起了激烈的街巷战斗。

唐军一开始在城中的都亭驿坚守阵地,但双方兵力差距太大,没办法只能往西撤退,一直退到宣仁门(洛阳皇城的东门)。接下来,他们边打边退,可形势还是越来越糟,根本挡不住。

封常清眼看局势不妙,赶紧往洛阳城外的西禁苑跑,找了个倒塌的地方钻了出去,一路狂奔到陕郡躲了起来。

755年12月12号,大唐建国137年后,东都洛阳头一回被攻陷。算算日子,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那会儿,到现在也就34天。

致命后撤:帝国双璧血溅潼关

封常清一路退到陕郡,到了那儿才发现,因为大家听说东都已经失守,所以当地的官员和平民早就跑得没影了,陕郡基本上就成了一个没人的空壳子。

封常清跟高仙芝聊了聊现在的状况,觉得叛军往西边冲的势头太猛,挡不住。而咱们后方的潼关那地方,地势险要却没人把守。所以,咱不如直接放弃陕郡,全军撤退到潼关去,这样京城就安全了。

连续打了好几天硬仗,敌人的势头太猛挡不住。再加上潼关那边没兵把守,要是敌人跟疯子一样冲过去,京城可就危险了。咱们得赶紧放弃这儿,赶紧去守住潼关!”

陕郡那地方真的没啥险要可守,高仙芝带着的五万“天武军”,其实也是临时拉起来的一支队伍。要是硬在这儿摆开阵势跟敌人干,赢的希望实在太小了。

要是打了败仗,安禄山就会趁机带兵冲破潼关,一路杀到关中,那结果可就糟糕透顶了。

叛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情况非常紧急,高仙芝一点时间都没有,想了想后,东征的副元帅果断决定让军队撤退。

要是单从打仗的角度看,退到潼关不守陕郡,这也没啥好说的。但要是从政治方面想一想,那可就做错了两件大事:

首先,洛阳那边没守住,这本身就是个大错。但封常清也算拼了命,打了好多天的硬仗,最后才没办法撤退的。可陕郡那边,敌军影子都没见着,他们就自己先跑了——这种不打就逃的行为,按军法得严惩,按国法也得办。

再者,不管因为啥,要是没跟玄宗打招呼就自己干了事,这种不把朝廷放眼里、无视规矩的行为,真要较真起来,那也是得掉脑袋的大罪。

不过高仙芝和封常清毕竟是当兵打仗的人,他们擅长的是战场上分析输赢,却没怎么琢磨过皇帝的心思和朝廷里的权谋手段。

退到潼关后,两位将领联手对抗敌人,硬是把紧追不舍的叛军给打退了。他们用地盘换来了时间,给唐朝朝廷争取到了难得的休息机会,但没想到,这么做却给自己惹来了杀身大祸!

就在高和封忙着到处集合被打散的士兵,打算在潼关重新集合队伍时,霉运猛地砸了下来……

早先时候,玄宗一听说东都那边被攻占了,而且高、封两位带兵的将领直接扔下陕郡,往西跑到潼关去了,心里头那个东征的大计划,几天工夫就全没影了。他这一下子,可真是气得不轻。

不过,眼瞅着强敌逼近,皇上心里明白这时候不能自断臂膀,所以就只是把封常清贬成了平民,但还是让他在高仙芝的军队里继续干活。

没想到,那个一直跟高仙芝和封常清不对付的太监边令诚,瞅了个空子,跑去找李隆基告状。他说封常清打了败仗,丢了地盘,还拿叛军太强当借口,搞得军心大乱。高仙芝,更是莫名其妙地把陕郡好几百里的地方白白送给了敌人,还偷偷克扣军粮和物资。

流言四起,被说得越来越离谱,这让玄宗又一次大发雷霆。他开始琢磨,高、封两人无缘无故撤退到潼关,是不是打着手握重兵保护自己、借着敌寇壮大自己的小算盘。这种想法,大唐的皇上是怎么也不可能容忍的。

12月18号那天,边令诚捧着皇上的命令跑到潼关,在军营里头把封常清和高仙芝给处斩了。

两位忠诚无比的安西大将,因为宦官在背后说坏话,结果一个接一个地被冤枉死了。这事儿一出,潼关的守军士气立马就垮了。更糟糕的是,到了要打仗的时候,整个唐军竟然找不到能领兵的将领了。

李隆基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让那个在家养病、年纪又大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去镇守潼关。哥舒翰虽然身体不行,但在这个关头,也只能请他出山了。

运气来时天地都帮忙,运气没了英雄也难施展——洛阳那一仗,是封常清这辈子最痛心的败仗。更遗憾的是,这位以前在西域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唐猛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自己的名声了。

安禄山掌控着洛阳,心里还惦记着长安。那时候,他正急着找帮手,可玄宗却自己把自己给坑了。到了公元755年年底,眼瞅着关中那边冬天就要来了,大唐王朝也是动荡不安,摇摇欲坠……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