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眼
三月的深圳,春意盎然,但比天气更热的,是人工智能这股浪潮。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让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这次的主题是“AI驱动产业变革”,而台上侃侃而谈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道敬。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模型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科技突破。无论是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还是智能客服、工业制造,AI的身影无处不在。于是,大家不禁好奇,AI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劳动力?它到底算不算真正的“智能体”?而所谓的“AI幻觉”又是什么?
讲座伊始,何道敬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人工智能最让人惊讶的是什么?”台下的观众纷纷讨论,有人说是AI可以写文章、画画,有人觉得是它能跟人对话,还有人惊叹于它的自学习能力。而何道敬笑着点点头,表示这些都对,但更重要的是,大模型正在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边界,以前需要程序员手把手编写规则的任务,现在AI可以自主完成,而且还在不断优化。
他回顾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专用模型到如今的通用大模型,再到针对特定行业的垂直模型,每一次迭代都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最初的AI就像一个刻板的“学霸”,只能按照程序设定的规则执行任务,而如今的大模型更像是一个善于举一反三的“聪明人”,能够理解语境,甚至预测人类的需求。
当然,人工智能并非没有挑战。比如,许多业内人士谈到的“AI幻觉”——即AI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信誓旦旦地给出一个听起来很真实、但实际上并不正确的答案。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语言模型中,比如你问它一个历史事件,它可能会编造出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但实际上并无依据。这种现象让人啼笑皆非,也提醒我们在使用AI时,不能完全依赖,而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在技术应用层面,何道敬分享了他的团队如何帮助政府部门部署大模型,提高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比如,通过AI优化城市治理,可以提高交通调度效率,让红绿灯更聪明,减少拥堵;在电信诈骗防范方面,AI能够快速识别可疑网站,协助警方打击诈骗行为;甚至在心理健康领域,AI还能通过情感分析,为孤独的人提供陪伴。
这些案例让现场观众连连点头,毕竟,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问:“那AI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何道敬回答得很坦诚:“AI的确会替代一些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工作,比如流水线上的检测员、基础的文案编辑等。但同时,AI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模型调优工程师等。”他的观点是,人类和AI应该形成互补,而不是竞争。

在互动环节,观众们的热情更是高涨,有人好奇AI未来能否真正理解人类情感,也有人关心AI是否会带来伦理问题。何道敬一一作答,他强调,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助手,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

当我们走出报告厅,仰望深圳夜空中点点繁星,不禁思考:AI的脚步已经无法阻挡,但它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或许,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工智能不会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而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我们共同书写未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