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还是打工?吴同没有任何迟疑。
这个出生于1995年的义乌小伙,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野心:“我抱着未来一定要去创业这个(念头)去做的。所以我要到一家大公司里面,把他们的流程全部学一遍。”
诚然,他的开局并没有抓到一手好牌:毕业于浙江金华的一所大专院校,没有资金,没有人脉,仅有运营个人淘宝店铺的经验。
但吴同制定了缜密的计划,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毕业后,他加入了义乌当地知名的宝娜斯袜业集团,从一个基础的天猫店铺运营,做到了线上业务总经理。在吴同及团队的努力下,4年时间,宝娜斯的线上业务规模从0涨至12亿元。
这些时光给了吴同宝贵的历练,也教会了他电商生意的底层逻辑。2020年,他向宝娜斯集团借款1000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斐服饰”。仅1年时间,吴同就把销售额做到8000万元,成功还清了债务。
2024年,可斐的全年销售额已超过3亿元。今年,吴同给公司定下了5亿元的业绩目标。
吴同的幸运和义乌有关。这里是全中国资源最丰富的电商热土,也是最残酷、最“内卷”的商业竞技场。他相信,只要聚焦于一条赛道深耕,就能获得慷慨的回报;也只有聚焦于一条赛道深耕,才能避开价格战的泥潭,实现“价值创新”。
吴同的幸运也和产业变迁有关。他以电商运营为基点,沿着供应链不断上探,最终掌握了核心的制造能力。越来越多像可斐这样的“源头工厂”不断涌现,是新时代“义乌故事”最好的注脚。
01 和老东家对赌,欠下千万“巨债”“我把一个业务做起来了,自己出来做,再差,应该也亏不到哪去。”
时年25岁的吴同,已经有了说出这句话的底气: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义乌宝娜斯袜业集团工作,彼时已有4年工作经验。
资料显示,宝娜斯集团成立于1998年,目前在全国拥有8000多个零售终端,员工规模达到4000余人,产品线涵盖袜类、家居服、内衣和其他配饰等,是行业内头部公司。
从该集团一个基础的天猫店铺运营,到运营总监,再到电商部门总经理,吴同在4年内连升四级,其薪资收入已经足够买房买车,在义乌当地立足。
上大学时,吴同曾运营过两年个人淘宝店,那两年给了他对淘系电商的初步感觉;在宝娜斯集团的四年,则如他所说,学会了操盘一家大型公司线上业务的流程。
2020年,吴同决定自主创业,和“老东家”宝娜斯集团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他以个人名义向宝娜斯借款1000万元(部分以货品、租金抵扣等方式折算),1年后还清。

吴同和他创立的可斐服饰
年纪轻轻就背上巨额“债务”,但吴同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甚至向老东家半开玩笑地表示:如果这1000万实在还不上,自己就押上后半辈子,继续“打工还债”。
吴同认为,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几乎具备所有行业的产能。与其跟着风口“赚快钱”,他更愿意在袜业和针织品赛道上深耕,换取长期回报,“我再干10年,在这个行业里就是20年的专家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笔债款并未给吴同带来过大的困难。在创立义乌可斐服饰有限公司的第一年,吴同就做到了8000万元销售额,还清了1000万元欠款;2022年,可斐的销售额上涨至1.5亿元;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亿元。团队也从初创时的10个人,扩张到了近160人的规模。
在外界看来,作为一名95后创业者,取得这个成绩已属不易。但吴同并不太在意年龄的标签:“现在我也不年轻了。我身边有很多比我更小,98年、00年的,(生意)也做得很大,一个亿、十个亿的。”
02 网感+营销,兼顾B与C两端网感好、善营销,是许多95后创业者的共同点。创业第一年,吴同就做出了一款风靡全网的爆品“蹦迪袜”。
直到今天,短视频平台上还能看到对“蹦迪袜开创者”的采访片段,吴同也因为一句“做我的员工,绝对不允许开不起车、住不起房”,喜提大量关注。据介绍,这款在渔网袜基础上加入碎钻元素的“蹦迪袜”,上架一个月就卖出了3万双,颇受酒吧、夜店等场景消费者欢迎。
渐渐地,可斐在新品开发上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论。
除了适配夜店蹦迪场景的丝袜外,可斐还推出了适用户外运动场景的“高尔夫丝袜”。这款丝袜在注重颜值和防晒的同时,还针对运动人群易流汗的痛点,在丝袜上引入高性能材料,实现“单向导湿”功能,提高透气性和干爽性。
以此为卖点,“高尔夫丝袜”的单双售价超过30元。通过对消费场景的提炼,这双丝袜跳出了“低价内卷”的窘境,“跨界”到了瑜伽裤价格带的竞争领域。

吴同称,“价值创新”是可斐的公司战略。具体到丝袜品类上,就是颠覆传统认知中丝袜廉价、易消耗的概念,赋予美感和功能性,将其变成穿搭中的重要元素。
但同时,“创新”意味着高风险、高回报的押注。无创新的“代工”业务,则是工厂正常运转的保障。在这里,吴同展现出了自己的平衡术:既要靠爆品营销拉动品效,也要用庞大而稳定的B端订单,稳住自身的基本盘。
尽管对短视频电商、兴趣电商平台的玩法十分熟稔,但可斐依然坚持自身“源头工厂”的定位,把相当一部分的销售份额放在了1688上。目前,可斐在1688一共开了10家店铺,其中有6家跻身行业前十。
依托消费场景进行“价值创新”,是对市场前沿潮流的捕捉和嗅探;C端和B端渠道的错位搭配,才是可斐保持高速增长的压舱石。
03 上探供应链,做“卖铲子的人”1688店铺显示,可斐的产品矩阵已经不止于丝袜,而是涵盖了内裤、文胸、乳贴等许多个内衣品类。
如今的局面,和吴同最初的创业设想多少有些不同。吴同向《天下网商》透露,他起初只想成立一家代运营公司,但很快发现这并非长久之计。
“我如果只是一个贸易商,那么迟早有一天,中间环节的利润会越来越低。”吴同表示,“只有成为一家真正的源头工厂,才能在这个行业里拿到地位。”
建厂之路就这么被提上了日程。当前,可斐旗下已经有了两家工厂:一家袜业工厂,可斐以并购的方式占股65%;另一家胸贴工厂,则是从零开始全资兴建。

据介绍,可斐在工厂中引入多个智能制造设备和环节,例如可取代人工拼缝的自动拼缝机、单人即可管理20~30台的丝袜机等。此外,通过ERP系统(一种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打通前端销售数据后,工厂即可根据销量提前计算采购量和纱线配比,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柔性生产”。
再进一步,吴同还购买了阿里云的服务器,将公司过去4年的经营数据储存起来,从人群数据、款式销售数据到成本数据无所不包。他期待,随着AI技术的进步,公司可以将这些数据“喂”给自建大模型,经过AI的辅助分析,大大降低新员工的入行门槛。
“所有贸易端的销售,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优质的源头供给。”在吴同看来,和消费市场一样,工厂一味压低人工成本是没有出路的,制造业的破局之路一定是依靠智能制造优化全流程成本,在制造效率上实现领跑。
不可否认的是,可斐和吴同的创业故事带有浓厚的“义乌色彩”——在义乌,活跃的民营经济和丰沛的轻工业产能,为创业者的起步扎下了根基。但其意义又不仅限于义乌:覆盖全国的电商网络和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创新,才是新锐品牌爆发的底层驱动力。
某种程度上,这是“义乌创业故事”的一种新范式:当“鸡毛换糖”的时代过去后,只有既具备产品思维,又熟练掌握新技术、新渠道的创业者,从“掘金者”做到“卖铲人”,才能在已经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寻获广阔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