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家门口”养老是什么体验?

北京昌平 2025-02-26 16:12:07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老服务暖心田

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

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打造了五心系列居家养老服务

吃的放心、行的省心、住的安心

健康暖心、活得开心

霍家营将社区划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个霍营管家,对楼里的老年人们进行监护,为老年人提供味美价廉的午餐,免费安装助浴设施等服务,同时会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送报理发、送蛋糕等。还通过组建爱心车队,为老年人们提供就医买药这种临时应急性的服务,真正让老年人们在社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目前

昌平区60岁及以上

常住老年人口33.91万人

全区户籍老年人口中

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口11962人

占户籍老年人口的7.27%

老年人人口密度增加、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增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供给都提出了考验。“昌平区按照市里的‘三级’要求,围绕着老人的身边床边周边需求,同时布局了区级的养老指导中心、镇街级的养老照料中心、社区级的养老服务驿站,在农村我们还设置了农村幸福晚年驿站,以点带面辐射全区所有的老年人群体。”北京市昌平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嘉斌介绍道。

自去年7月成功申报民政部2023年度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以来,昌平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部署要求,不断探索养老服务的新形式、新方法,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满足辖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全力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昌平区在北京市来说,属于养老大区,养老机构相对较多。目前昌平区实有50个养老机构,实有床位大概16,000余张。因为机构养老运营的时间比较长,积累了相当的资源和优势。积极的向社会去拓展,把专业的服务水平向社区去延伸,也开展了加强养老床位的签约,把养老机构里的专业的服务力量向社区辐射。

如何解决养老最后一公里?

看看他们如何做?

霍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除了护理老年人,更多的是面向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有助浴、助洁、上门助餐、陪同就医等服务。

自中心运营以来,已为周边所有的老年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百分之百。给老人进行专业的评估,制定专业的照护计划,服务人员会严格按照照护计划为老年人进行相应服务,昌平区霍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代理院长陈萌介绍道。

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家庭里,已经安装好的呼叫器、生命体征检测设备等安全防护器材,可以让遇到危险的老年人们第一时间求救,抓住救治的黄金时间。除此之外,康复、慰藉谈心以及上门家政服务,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还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巩固“机构跟着老人走,养老就在家门口”的成功经验。

天通苑地区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较少,因此因地制宜地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相贯通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顺天通养老集团是专业从事养老服务的民营企业,自2013年起,已投入运营1家社区养老中央集配厨房、3家照护型养老机构、4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10家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站点,共18个养老服务项目,为天通苑地区全龄老年人提供普惠型、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通过设置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养老服务驿站、助餐点四级服务构架。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驿站助餐点网络,有效衔接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实现了老年人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微信,养老助餐群等方式即可提出需求,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提升了辖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昌平区马池口镇,坐落着北京康养·颐寿嘉园昌平区敬老院,是北京市首个“养老机构 + 护理院”医养融合公建民营示范项目。

院内设置内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并提供综合门诊、中医门诊、康复门诊、重症护理等服务。北京康养创新提出的以“养老院+护理院”相结合的一体两院运营方案,为当前复杂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打破了一直以来医养结合存在的“结而不合”的怪圈。

老有所养既是老年人的夙愿

同时也是未老者的期盼

既是事关千家万户幸福的家事

同时也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国事

服务范围从城市到乡村,服务距离从1.5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再到最后一米,面对面、心贴心,他们真心站在老年人角度上换位思考,在一点一滴的活动当中,想方设法把党和政府的关爱落到实处,化为一项又一项具体而又暖心的为老服务,真正打通了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昌平区将聚焦养老服务刚需,瞄准痛点和堵点,进一步丰富居家老年人服务的形式,真正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在这座环境优美,人文宜居的城市实现养老不离家,不离街,不离亲的目标,让优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温暖到每位老人的心田。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