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邦这个名字对于多数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但提起他的妻子赵一曼则是妇孺皆知的抗日女英雄,
1936年,赵一曼被日军抓捕后杀死,但此时她的丈夫和儿子都不知道她牺牲的消息,直到1950年,拍摄电影《赵一曼》时,父子二人才获知,原来这位女英雄就是他们的亲人。

赵一曼祖籍四川,在家乡时她的本名叫做李淑宁,在远赴苏联留学后,改名李一超,在这里他和黄浦六期的毕业生陈达邦相识相爱,并结为夫妻,但美好的生活并没有过了太久,李一超受共产国际委派,化名赵一曼回到了中国进行革命活动,
在宜昌,她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赵掖贤,她在回国前,夫妻两人就商量妥当,生下孩子后送到重庆,交给陈达邦的大哥陈岳云,由他代为抚养,但这母子却从此阴阳两隔。

1936年,赵一曼被捕,很快就被处死,行刑前,她写下遗书,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忘记他的母亲是为国家,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
时间转瞬来到了1950年,几经波折,组织上确认在北京工学院任教的陈掖贤就是赵一曼的儿子,对于陈掖贤来说,这一年太不寻常了,他从未见过面的父亲也从苏联回国,现在又收到了母亲牺牲的消息,这让自幼性格孤僻的他又惊又喜又悲,组织上给他送来了烈士抚恤金和荣誉证书,但陈掖贤没有要钱,而是将那份证书珍藏了起来,那是母亲用生命换来的,自己以后要好好报效祖国,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

没过多久,陈掖贤的父亲陈邦达也来到北京工作,他被调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刷局担任综合科科长,具体负责人民币的印刷工作。
建国初期,我国还没有能力自己印刷人民币,都是由苏联印刷厂代工,这就需要懂俄语和印刷的人才,而陈邦达恰好精通此两项业务,他负责审批、绘制到正式定稿、与苏方联络等事宜,这份工作让陈邦达这位老党员又找回了当年的热情,所以他工作十分认真,但父子二人却因为近三十年未曾谋面显得非常生疏,加上陈邦达又再次组建了家庭,所以陈掖贤和父亲来往的次数并不多。
虽然陈掖贤担任老师,每月的工资相当可观,但却因为不善于过日子,导致他的生活拮据,常常入不敷出,在1958年,还因为运动被下放农场两年,也让他刚刚组建的家庭破裂,不过很快他就因为烈士遗孤的身份被平反,又回到了学校工作,也正因为这次的波折,陈邦达多次奔走呼吁,才让儿子得到了平反,也让父子的关系缓和,他们的来往变得多了起来,

可随着1966年的到来,这次轮到了陈邦达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运动开始后,陈邦达就被打倒,当年他留学苏联的经历成为了黑历史,作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陈邦达被打成王明留在大陆的死党,苏修特务,勾结苏联篡改人民币上题字和图案,企图用钱币煽动群众,随时准备叛国投敌,
这些大帽子扣到头上,让陈邦达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一轮又一轮的批斗让他的生命走向了终点,临终前,他喊来儿子,向他交代,我这一生都忠于党,忠于人民,你要相信父亲的政治立场和人品,他们所说的我擅自更改人民币图案和题字,都是子虚乌有的,我只是一个科长,没有上级的批示怎么敢擅自更改,现在受到冤枉是因为有坏人在其中作梗,清者自清,你要做一个和你目前一样的坚贞的党员。

陈邦达死后,陈掖贤四处为父亲鸣冤,在那个年代,为一个苏修特务喊冤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被关入牛棚,随后又一次被下放,并一直没能再回到北京,这期间妻子与他离婚,两个女儿也留在了四川,许多年也没有和他再见过面,这让陈掖贤的意志消沉,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开始昭雪,陈掖贤又开始写信,希望组织为父亲和自己平反,但都石沉大海,1982年,迟迟等不来平反消息的他在家中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命运坎坷的他算是得到了解脱,没能等到云开月明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