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广汽本田首款原生纯电中型SUV P7正式上市,定价19.99万-24.99万元,以650公里CLTC工况续航、L2+级智驾系统及本田“驾趣基因”为核心卖点,剑指特斯拉Model Y、小鹏G6等热门车型。
在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屡遭质疑的背景下,广汽本田P7的登场可说是一次技术实力的集中爆发,亦是一场关乎市场认知的突围之战。
本田P7
本田P7产品力可圈可点,并且具备不错的市场机遇
车宇世界认为,本田P7是具备一些差异化的特点或者优势的。本田P7的产品逻辑,跳出了新能源市场常见的“堆料式竞争”,转而以“全场景体验最优解”为核心,试图在续航、安全、操控三大维度构建差异化优势。
其搭载宁德时代90kWh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下后驱版续航达650公里,四驱版620公里,配合-30℃低温环境下86%-90%的电池容量保持率,直击北方用户的续航焦虑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安全设计:12000吨一体化压铸全铝电池外壳、碰撞1秒断电机制及13安全气囊配置,将电池防护与车身安全标准提升至行业前列,甚至超越部分豪华品牌。
本田P7
操控层面,P7延续了本田的“驾趣基因”。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50:50前后配重比、4万牛·米/度的车身扭转刚性,配合ADS自适应电磁减震系统,使其在浙江国际赛车场测试中实现83km/h的稳态回转速度,展现出媲美燃油性能车的动态表现。
而Honda SENSING 360+智驾系统新增高速领航辅助与驾驶员异常监测功能,虽未激进追求“全场景无人驾驶”,却以“安全冗余”和“疲劳管理”为核心,契合家庭用户对可靠性的需求。
整体上看,在产品力方面,我认为,广汽本田P7具备不错的看点,也显示了其电动化转型的决心。
本田P7
同时,本田P7的定价策略,是否暗含广汽本田对市场格局的精准判断,值得考虑。不过,我认为,这个定价策略,是相当值得玩味的。
19.99万起售的区间,既避开了与特斯拉Model Y(26.39万起)的正面价格战,又凭借合资品牌积淀的制造工艺与售后体系,形成对自主新势力的“打击”。
其目标用户或许清晰指向两类群体:一是传统燃油车拥趸中寻求电动化升级的保守派,二是注重品牌信赖感与全生命周期体验的家庭用户。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分析,具体以官方画像为准。
此外,P7的上市恰逢政策红利窗口期。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50%,但30万以下中型SUV市场仍存在“高价值产品空白”。广汽本田依托全新落成的35亿元新能源工厂,以年产10万辆的产能储备,试图抢占这一细分市场的制高点。
本田P7
竞品强悍、市场认知需求等,广汽本田P7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当然,本田P7想要打市场,恐怕也难免会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其面临的竞品矩阵极为强悍:特斯拉Model Y凭借超充网络与FSD技术稳居标杆地位;小鹏G6以XNGP全场景智驾和800V高压平台构建技术壁垒;而极氪007、乐道L60等车型则以更低价格冲击市场。
相较之下,本田P7的智能座舱虽搭载8155芯片与方言语音交互,但生态开放性与迭代速度相比新势力,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此外,800V快充虽支持却未作为核心宣传点,是否可能削弱其对科技敏感型用户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田P7
另一方面,本田的“驾控标签”在电动时代面临认知重构。尽管本田P7强调“人车合一”的操控体验,但国内市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价值评判,已更多地从机械素质转向智能化与场景化服务。
如何让市场重新理解“电动驾趣”,或将是广汽本田品牌营销的核心课题之一,或许也是本田P7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田P7
本文结语:
P7的市场表现,或将直接决定广汽本田电动化战略的成败。根据规划,本田计划2027年后在华仅销售混动与纯电车型,2035年实现全面电动化。
若P7能凭借扎实的产品力在首年斩获5万辆以上销量,不仅能为后续车型铺平道路,更可能重塑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逻辑——从“油改电的妥协者”转向“价值体验的定义者”。
但若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则恐怕暴露出合资车企在智能化响应速度、用户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系统性短板。毕竟,当新势力以周为单位迭代OTA时,传统车企的“三年一改款”节奏或许已难以适应市场的急速进化。
广汽本田P7的登场,是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术。它既承载着本田60年造车积淀的厚重,亦需直面电动化浪潮的颠覆性挑战。在参数内卷与价格血拼之外,P7试图以“安全不妥协、驾趣不褪色”的价值主张开辟新赛道。这条路的尽头是蓝海还是荆棘,答案将交由2025年最残酷的市场检验揭晓。
在此,我们希望广汽本田P7能够凭借产品力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取得关注和较好的市场销量成绩。
本文声明:
本文为车宇世界运营部原创文章,总第11633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车宇世界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