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强国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引领性等几个显著特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加速农业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明确战略目标和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采取以下战略对策与措施: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绿色化转型、数字化改造、品牌化竞争、国际化合作。
一、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目前,关于农业强国的概念和内涵,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无明确的、普遍公认的定义。作者在考察世界典型农业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发展状况、广泛研读相关文献[6-8]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农业强国是指一个国家不仅农产品数量充足、品质优良,而且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科技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且都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不仅在该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多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且引领世界农业发展。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农业才称得上是农业强国。
从中不难看出,农业强国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引领性等几个显著特征。所谓相对性,就是农业的“强”与“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谓动态性,指农业强国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静止”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区域性,农业具有区域性,农业强国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区域性,不能用一个模式或一把尺度去建设、去丈量;所谓综合性,是指农业强国表面上是指“农业”,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和全方位考量;所谓引领性,就是指一个国家如是农业强国,则必然在农业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是世界领先的,起着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标杆作用。如美国农业综合实力全球第一,农业科技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加拿大地处北美洲,人均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渔产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一个澳大利亚农民可以养活300人,是美国、加拿大的2倍,等等。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资源相对紧缺,以占世界9%的耕地资源、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9]。中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农业发展必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表1)。
表1 中国“农业大国”与“农业强国”特征之比较

显然,中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既有世界上一般农业强国的普遍特征、共性特征,如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和竞争能力强,更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个性,这就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0]。
可以预料,农业强国建成后,中国农业将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呈现以下“十强(优)”:(1)农业产品强;(2)农业科技强;(3)农业装备强;(4)生态环境强(优);(5)创新能力强;(6)农民素质高;(7)生产基础强;(8)抗灾能力强;(9)竞争力强;(10)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其意义在于: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加速农业发展。从现实来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其实质就是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加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不仅着眼农业“量”的增长,还要十分注重农业“质”的提升,注重农业效率、效益和竞争力的全面提高、全方位增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从作物品种、耕地资源、农业结构、栽培技术、种植制度、土壤肥料、农田水利、病虫防治、防灾减灾,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制度、法规等各方面、各领域全面发力、全程加速,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挖掘各方面、各因素潜力,从而实现农业“超常规”发展和农业实力全面增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显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农业做大、做优、做强,必将有力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是因为: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乡村产业自然同时得到发展、得到振兴。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通过充分调动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在充分发挥好现有乡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大力培养乡村人才,这样才能使乡村人才数量“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从而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同时成为乡村人才不断振兴的过程。第三,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可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从这一意义来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也必然是农业文化、乡村文化兴盛的过程。这即是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必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第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这个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第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上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加强乡村组织领导是关键、是保证。可以说,没有强有力的、有效的组织领导,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都是不可能的。这就进一步说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就是全面、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过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10]。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农业强国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从这一意义来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致的。一句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将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11]。一方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必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组成部分。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是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及今后最大的政治,必须坚韧不拔,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方能如期实现。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利于增强中国农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一些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还“不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比较“弱”,在世界农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亟待加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加强我国农业基础、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全链条增强我国农业实力和全领域扩大我国农业影响,必将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进而在农业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引领世界农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提供中国智慧、给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带来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
(一)资源不足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从耕地资源来说,2022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757.99万hm2(191369.8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 hm2(1.36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位居全球180位[12]。不仅耕地数量不足,耕地质量也不高,全国许多地方耕地资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壤酸化、肥力下降、污染加重,特别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等,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治理。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本来就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大,从而导致本来就缺水的农业,其用水量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农业缺水干旱现象在全国有增无减,日益严重。从农业用水量来看,2000年我国农业用水量3783.5亿m3,占用水总量的68.82%;2021年我国农业用水量为3644.3亿m3,占用水总量的61.50%。[13]后者比前者减少139.2亿m3和7.32个百分点。近3年我国农业缺水干旱现象非常严重。2020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508.10万hm2,绝收面积70.45万hm2;2021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342.62万hm2,绝收面积46.41万hm2;2022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609.02万hm2,绝收面积61.18万hm2[12]。
(二)环境不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毋庸置疑的,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看到,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国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环境不优、不良的问题。一是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各地存在的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至少有以下10种形式,即乱砍滥伐、滥捕滥猎、围湖造田、挖塘(田)养鱼、开山造地(田)、炼山造林、开山采矿、修路架桥、城区扩建、房产开发、园区建设等,如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对区域或局部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轻则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重则引发严重生态问题甚至生态灾害、生态灾难。我国东北黑土地由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开发,“过度”集约化耕作,造成森林与草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随之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致使目前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硬、变瘦”,区域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出现明显退化。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据2020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污染源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占地表水体污染总负荷的49.8%、46.52%和67.22%[14]。据高林林等对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氮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价,河南省有39429km2的区域存在中风险,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3.61%,有17318km2的区域存在高风险,约占总面积的10.37%;河南省氮素流失平均负荷为441kg/km2,种植源、养殖源和生活源分别贡献31.52%、38.47%和30.01%的流失负荷。[15]又据郑博福等研究,2000至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的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0.5%、13.4%、2.4%[16]。三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据何雪莲等调查,我国现有耕地中,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达2667万hm2[17]。《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重金属耕地土壤污染超标率占16.1%,重金属Cd、Hg、As、Cu、Pb和Zn分别超标7%、1.6%、2.7%、2.1%、1.5%和0.9%。我国土壤重金属含量自北向南呈上升趋势。其中,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Cd、Pb、Zn、Cu严重超标;东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典型,主要集中在Zn、Cd、As、Cr超标;长三角周边多地存在Hg、Zn超标等;西南地区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Cd、Hg、Pb、As、Sb等[18]。
(三)规模不大农业生产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效益越好;相反,生产规模越小,生产效率越低、效益越差。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农业生产规模最小的国家之一。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农业强国平均的17.75%和25.44%,仅相当于世界平均的39.57%和51.02%。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2.3亿户农户,约5亿人生活在农村,耕地面积13492.1万hm2,户均耕地面积只有0.5866hm2(8.8亩),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19]。这种“小型”“微型”生产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是极其不利的。
表2 中国与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国土面积、耕地面积之比较(2021年)

注: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20]、《中国统计年鉴2023》[12]及其他相关文献[19]整理而成。
(四)效益不佳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总体不佳。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2021版》显示,2015~2020年,我国3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平均每667m2(亩)主产品净利润和每50kg主产品净利润值低,且有负值的现象;粮食售卖价格一直趋于稳定,种粮每667m2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造成种粮净利润较低[21]。这种“种田不增收、种粮要亏本”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到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速度和效率。造成这种不利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是生产规模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速度、效率和效益。二是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人工、用水用电和农田租金(土地流转费用)等各种成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就直接影响农民种田、种粮的收成。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困难”,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四是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稳产增收(详见下述)。
(五)基础不牢生产基础不牢、不稳固,这是当前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一是耕地基础脆弱。耕地是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不仅要讲求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不同区域耕地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脆弱”问题。如东北地区黑土地存在着耕层变浅、土层变薄、土质变硬、土壤肥力退化等突出问题;西北、华北地区大片农田干旱缺水,尤其是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生态问题;南方(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水田低产障碍因子多,农田土壤呈现“瘦、板、烂、酸、冷”等不良特性;南方红壤旱地障碍因子更多,酸、瘦、粘、板、旱(季节性干旱)、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毒(有毒有害物质、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亟待改良。二是水利基础脆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我国曾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展全国性的大范围、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农田水利状况,为后来农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此以后,一直至今,就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改造。目前我国各地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年久失修、带病作业,许多水库、池塘、湖泊、沟渠、河流等泥沙淤积,库容萎缩,蓄水能力削弱、蓄水量大大减少,造成雨季有水不能蓄积,旱季要水却无水灌溉,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大雨大灾(水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现象,对农业稳产增收极其不利。三是防灾基础脆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但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如从2012年至2022年这新时代的10年来看,我国年平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104.64万hm2,绝收面积243.64 hm2,分别占2022年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999.1万hm2)12.38%和1.43%;年均受灾人口18883.2万人次、死亡(含失踪)人口1165人;因灾造成年均直接经济损失3587.9亿元(表3)[11]。可见,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之大、之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表3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2012~2022年)
注:系根据2013年至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而成。
(六)竞争力不强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二高、二低”:一是生产成本高。在农业生产成本上,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二是产品价格高。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相比,我国许多农产品市场价格均偏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时没有价格优势,甚至因为价格偏高而“受冷落”“被退回”的重要原因。三是生产效率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远不及世界农业强国。四是农产品质量低。与世界农业强国比,我国农产品质量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种类少、数量少,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农产品因“品质”“质量”检测存在问题导致出口受阻,从而只好“出口转内销”。
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对策与措施(一)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明确指出,“概括地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10]
(二)遵循原则1. 总体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设施和装备升级为重点,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并重方向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向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方向转变,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2. 具体要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发力。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法律、制度等方面聚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主题,全面发力,全方位推进,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二是扬长补短。在明确优势和弱势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优势,同时,千方百计补“短板”、强“弱项”,针对性地采取“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推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三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有条不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循序前进。四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可“一刀切”“一般粗”“一个样”。五是久久为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努力奋斗,方能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效果。
(三)战略路径与措施在确定战略目标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具体战略路径,并采取切实而有效的具体措施。
1. 规模化经营。当前,全国小农户数量仍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促进巨量级的小农户发展成为紧迫任务,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面临过的难题。实践证明,走“适度规模化”经营之路,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之举、首要之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21条明确指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可以说,不扩大生产规模,就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就不可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不可能建成农业强国。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具体路径和模式:一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家庭农场等。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组织小农户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小农户获取先进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据有关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222万个,带动全国小农户达到8900多万户[22]。三是由龙头企业与小农户组建联合体。截至2022年全国已建立这种联合体7000多个[22],取得了良好的生产经营效果。
2. 集约化利用。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之一。走资源节约集约化利用之路是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其具体路径和措施:(1)发展节地农业。节地农业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耕地资源。一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将南方大片冬闲田种上紫云英、油菜、小麦、大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各种冬季蔬菜,不仅可增产、增收,还能培肥地力、保护耕地。二是要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产、一举多得”。2022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286.37万hm2(4295.56万亩),不仅增加稻谷生产,还增收水产品产量387.22万t,占当年全国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11.77%[23]。三是要集约利用旱地资源,尤其是在南方旱地上要大力推广以间、混、套作和复种为主体的多熟集约种植制度,以实现“立体用光、超额用季(季节)、多层用水、高效用肥”和“根不离土、土不离根”的良好效果。四是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有计划地集约开发利用我国不同区域的山地资源、草地资源、淡水资源(湖泊、河流),以及海洋资源等各种“非耕地”资源,从而增加食物产出量。(2)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一种节约集约化利用水资源,并在世界各国广泛推广的重要农业模式。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且成效显著。一是可大力推广抗旱耐旱型作物及品种;二是推广节水型灌溉农业生产技术,如管灌、滴灌、微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三是广泛收集雨水,增加蓄水能力;四是采用覆盖等生产技术,减少水分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就是对各种农业资源和农业“废弃物”进行再循环、再利用,从而达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目的。如将农作物秸秆通过“五化”(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原料化)达到吃干榨尽、高效利用目的;将畜禽粪便入沼气池发酵,产生“三沼”(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作点灯照明,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或果树、蔬菜)优质肥料,促进农业增产、土壤增肥。
3. 机械化生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世界农业强国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特别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总量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机电灌溉、机械植保等五项作业面积累计达到71.29亿亩,较2012年增长27.35%[24]。202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04亿千瓦,大马力、高效率、多功能和复式作业机具保有量快速增加;农机作业水平迅速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较2012年提高15个多百分点[25]。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以农业强国的标准和要求来看,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一是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研发投入力度,包括加大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二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针对性地研制“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三是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农业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集成创新,为我所用,实现“弯道超车”、快速跨越。
4. 社会化服务。拥有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世界农业强国共性特征之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总量的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70%。小规模家庭经营显然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经营方式,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21条明确指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21〕2号),对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成效明显。但也必须看到,与建设农业强国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失”,二是“不全”,三是“质低”。为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做到:(1)“扩面”,千方百计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面”——包括扩大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2)“提质”,大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多领域纵横向拓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业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不仅提高服务“广度”,更注重提高服务“深度”“精度”(精心服务、提升质量);(3)“增效”,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方面、全过程,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5. 绿色化转型。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今后,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还必须从以下3方面着力:一是减少化肥投入。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各种化学制品的投入,减少由化学物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实行生物养地。要通过增种、扩种各种养地作物,如紫云英、蚕豆、豌豆、大豆、绿豆、油菜等,以及增施各种有机肥料,如厕所粪污、畜禽粪便、猪牛栏粪、鸡鸭鹅屎、河塘污泥、草皮树叶、瓜皮果壳、沼液沼渣、有机堆肥等,从而达到生物培肥、生物养地和“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三是推行生态减灾。要根据农业生态学上的食物链(网)原理、生物互补竞争原理、生物协调共生原理、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等,通过保护天敌资源(如保护农田青蛙、稻田蜘蛛)、释放害虫天敌(如释放赤眼蜂),以及种植保护性植物(如香根草)、施用生物农药等达到生态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目的,同时又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6. 数字化改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之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正在全世界广泛发展,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27]。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各方面、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在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改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如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等。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我国农业数字化改造、转型和升级,并从“良田”(优良的现代化农田)、“良机”(优良的现代化农机装备)、“良法”(优良的现代化种植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着手:一是“良田”建设数字化。2021年我国已制订《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28]。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666.67万hm2(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29]。今后,为适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的要求,必须在全国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将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加快建设现代“数字农田”“数字良田”。二是“良机”装备数字化。要将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纳入“良机”装备制造和使用全过程、全领域,将低碳农机、精准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农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和全链条。三是“良法”应用数字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现代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广泛推广应用无人机技术、无人农场技术,实现智能化调控、精准化施策[30],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赶上甚至超越现有世界农业强国的水平,使中国迈入世界农业强国行列。
7. 品牌化竞争。中国农业要在国际农业品牌竞争中取胜,关键要做到:第一,高度重视农业品牌,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品牌竞争,不可退缩、不可退让,更不可躲避;第二,要加大、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研发力度,突出创新和改革双轮驱动,切实增强中国农业品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第三,保护农业品牌,要建立健全农业品牌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确保将打造出来的、“叫得响”的、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保护好、运用好,用“品牌农业”推动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8. 国际化合作。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的国际化合作。要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特别是要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世界农业强国的技术、经验和好的做法,为我所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进而赶超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最终实现引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二是加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化合作。一方面,将我国优质、高档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促进我国“创汇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强国的优质且安全农产品引进我国,为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三是加强农业人才的国际化合作。要通过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农业强国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既将我国优秀农业科技人才输送出去,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又要注重将世界上一流科技人才、顶尖科技人才引入到我国农业各领域,充分发挥“外来人才”的聪明才智,为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贡献。
五、结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当前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全国上下正在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地为之努力奋斗。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和全领域,以及农业科技、产业、文化、人才、物质装备、法规制度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力和全方位推进,方能取得预期成效、实现预期目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学习、借鉴、吸收、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农业强国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同时又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各地区情,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为世界农业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略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长江中游双季稻三熟区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与高效种植模式”(项目编号:2016YFD0300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秸秆还田条件下紫云英施氮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项目编号:41661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江西余江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生态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期刊
文章根据平台发文规则进行了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