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马来西亚有座山,名字挺有意思,叫“中国山”。可不是随便叫叫,这地方埋着好多华人,上万呢,里头还有七百多位抗日烈士。你要是去马六甲玩,没准儿还真能碰上。这山怎么跟中国扯上关系了呢?说来话长。当年郑和下西洋,马六甲是他常去的地方。一来二去,不少中国沿海的居民就开始往这边跑,想试试能不能淘到金。成了,衣锦还乡;败了,哎,不好意思回去见父老乡亲,干脆就留在这儿了。时间长了,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同乡会的华人就凑钱把他们埋在山上,墓碑上刻着名字和老家,都朝着中国那边,也算是种念想。所以,这座山慢慢就成了华人的墓地,后来干脆叫“中国山”了。
要说这“中国山”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二战那会儿,日本人占了马来西亚,杀了不少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侨,死了有一千多人。日本人还故意不让他们收尸,想吓唬剩下的华人。等抗战胜利了,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才把烈士的遗骨收集起来,葬在了“中国山”,还立了个碑。蒋介石听说这事儿,还题了四个字——“忠贞足式”,夸他们是好样的。这“中国山”啊,对当地华人来说,那意义非同一般。英国人以前也想打这山的主意,又是修路又是填海,想征用这块地。结果华人社团可不干了,跟英国人闹上了法庭,最后还真给闹赢了,三次都没让英国人得逞。你瞧,这护犊子的劲头,真够可以的。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华人领袖陈祯禄怕“中国山”再出什么幺蛾子,干脆推动立法,规定这地儿只能当华人墓地用,别的都不行。这下算是彻底安心了。
不过,这“中国山”的麻烦事儿还没完。八十年代那会儿,马六甲州政府又想把这山推平了盖商业区。好家伙,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都炸了锅,纷纷抗议,非得保住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山头。最后,州政府一看这阵势,也只好服软,不仅没拆,还把“中国山”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为了庆祝这事儿,1989年的马来西亚文化节干脆就在“中国山”办了,又是升旗又是点灯,热闹得不得了。打那以后,每年的文化节都要在这儿点圣火,跟奥运会似的,成了个传统。说到底,这“中国山”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不仅仅是块墓地,更像是一种象征。他们虽然入了马来西亚籍,但心里头对祖先那块地儿,总还是有份感情。就像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见了海南老乡也自称“海南人”,这其实很正常,谁还没个老家呢?
在马来西亚这种多种族国家,华人能把自己的文化保留下来,挺不容易的。他们一边融入当地生活,一边也没忘了自己的根,这其实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好事儿,毕竟文化多样性嘛,谁也不嫌多。所以说,这“中国山”啊,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马来西亚华人的心路历程,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别忘了自己从哪儿来。落叶归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