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A股市场,万华化学(600309.SH)以单日跌幅5.37%、股价收于56.26元的惨淡表现引发热议,成交额近37.86亿元,市值缩水至1766亿元,较2021年峰值蒸发超2800亿。作为曾经的“化工茅”,万华化学的持续下跌不仅是市场情绪的映射,更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行业周期、政策冲击、财务表现与市场情绪四个维度深度剖析其股价逻辑。

4月15日下午,万华化学公告称,公司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3亿元且不超过5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99.36元/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该回购方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对于此次回购的目的,万华化学称,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及提升公司价值,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董事长廖增太提议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减少注册资本,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提升公司股东价值。
一、行业周期:MDI供需失衡的“三年之痛”
作为全球MDI(聚氨酯原料)龙头,万华化学占据全球超30%的市场份额,但其命运与MDI行业景气度深度绑定。自2021年行业达峰后,MDI市场陷入长达三年的低迷:
1. 需求端萎缩:国内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连续三年下滑,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后全球GDP增速2.2% vs 疫情前2.9%),MDI下游的建筑、家电需求持续疲软。2024年全球MDI需求仅850万吨,较2021年仅增长3.2%,但同期产能扩张16%至1095万吨/年,供需缺口扩大。
2. 价格触底:国内聚合MDI价格已降至14700-15400元/吨,较2021年高点腰斩,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三年不开张”的魔咒导致投资者对万华化学盈利修复的耐心逐渐耗尽。
二、政策冲击:美国反倾销调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华MDI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倾销幅度高达305%-507%。尽管万华化学对美出口仅占总销量的5%,且北美市场因低毛利贡献有限,但该事件引发三重连锁反应:
1. 关税成本飙升:当前中国对美MDI出口已承受41.5%的综合关税,若反倾销税落地,成本压力将加剧。
2. 供应链重构风险:虽可通过匈牙利工厂(年产能40万吨)绕开限制,但短期内渠道调整仍会增加运营成本。
3. 市场情绪恐慌: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代表,贸易摩擦升级预期引发外资撤离,2025年4月1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达9.61亿元,机构抛售加剧股价波动。

三、财务表现:增收不增利,盈利拐点尚未明确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1821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2.49%至130.33亿元,第四季度净利润更遭“腰斩”。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再降25.87%,尽管环比增长58.87%释放回暖信号,但市场对持续性存疑。
成本压力增加,煤炭、苯胺等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叠加研发费用增长(2024年科研投入同比增加),侵蚀利润空间。资产减值拖累,部分投资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反映扩张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四、今日暴跌导火索:业绩与情绪的“双重绞杀”
今日(4月15日)的暴跌是短期利空的集中释放:
1. 一季报利空兑现:尽管净利润环比回升,但同比下滑25.87%的数据仍低于市场预期,叠加营收同比下降6.7%,引发对需求复苏乏力的担忧。
2. 资金面恶化:主力资金连续4日净流出,今日净流出占比达流通市值的0.54%,市场排名倒数,显示机构加速离场。
3. 板块拖累:基础化工板块今日微跌0.05%,行业整体低迷加剧个股波动。

五、未来展望:至暗时刻还是黄金坑?
尽管短期承压,万华化学仍具备长期价值:
1. 周期拐点临近:东方证券预测,2023-2027年全球MDI需求增长138万吨,供给增长仅93万吨,供需矛盾将逐步缓解。2025年一季度MDI价格已现回升迹象。
2. 第二增长曲线:新材料业务(POE、锂电池材料、生物基材料)营收占比提升至15%,毛利率超30%,有望对冲传统业务波动。
3. 估值安全边际:当前市盈率12.3倍,低于历史均值24.03倍,股息率3.81%提供下行保护。
万华化学的股价下跌是行业周期、政策冲击与财务压力的共振结果,今日暴跌更凸显市场情绪的脆弱性。然而,其全球成本优势(原料自给率65%、能耗低于行业15%-20%)与新材料布局,仍为周期反转积蓄能量。对于投资者而言,“买在无人问津时”或许正需此时的前瞻眼光,但需警惕反倾销终裁(5月)与股东质押风险(7.38%)等短期波动因素。周期股的魅力,往往藏在绝望与希望的转换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