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光蛋帝国主义:辛辛苦苦造枪,辛辛苦苦侵略,最后便宜黑蜀黍了

穿靴子谈武器 2024-07-20 09:16:38

看到一张老照片,记载是1941年5月的埃塞俄比亚军队。照片里面的战士衣着褴褛,还赤着脚。不过手中的武器却挺有意思。于是写了篇小文,与大家共享。

一、机枪

照片里至少出现了4挺轻机枪,都是意大利制伯莱塔Mod.30轻机枪(Fucile Mitragliatore Breda Modello 30,简称伯莱塔/Breda 30)。参见下图。

该枪由意大利伯莱塔(Breda)公司于1926年设计,于1930年至1945年制造,口径6.5毫米,容弹量20发。

下图,伯莱塔Mod.30轻机枪

伯莱塔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枪械生产商之一。有文献资料显示:在1526年,伯莱塔家族的先祖曾收到威尼斯兵工厂支付的296枚金币,作为185支火绳枪枪管的订金。这说明,在16世纪初伯莱塔家族就已经在制造军火了。

下图,伯莱塔公司的Logo。3支箭所代表的意思分别是:容易瞄准、弹道平直、命中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军队装备了SIA Mod 轻机枪。

下图,SIA Mod M1918轻机枪

由于SIA Mod 轻机枪的性能并不出众,一战后意大利就开始了新轻机枪的研制工作。经过公开招标及选型,伯莱塔公司的Mod. 5C型轻机枪中标(后来改称Mod. 5G)。

下图,Mod. 5C型轻机枪

后经进一步改进,1930年换装时命名为伯莱塔Mod.30轻机枪。参见下图。

不过,虽然是一款一战后新设计的轻机枪,但伯莱塔Mod.30轻机枪却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轻机枪之一,原因如下:

1. 该枪使用侧置20发弹仓供弹,火力持续性较低。

下图,正在装弹的伯莱塔Mod.30轻机枪射击小组

2. 该枪的枪机上有一个润滑油仓,供弹时自动涂油润滑。听起来很不错,不过容易被尘土泥沙污染,反而会卡死。此外,由于设计有缺陷,润滑油还容易自燃~

3. 该枪设计了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也是听起来很不错,不过意军在实践中发现:战地环境下更换枪管后,新枪管无法很好地固定。而且,射击精度也会出现大幅波动。

下图,伯莱塔Mod.30轻机枪及其备用枪管

下图,意军正在演示更换枪管

虽然伯莱塔Mod.30轻机枪有严重缺陷,但由于意大利陆军非常缺乏冲锋枪和重机枪,这型轻机枪还是成为了意大利陆军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意大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布的陆军条令中规定,每个步兵班都必须有一个轻机枪小组。而且,意大利还将伯莱塔Mod.30轻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希望打造一款快速火力突击武器(不过,他们显然没考虑到——士兵如何在颠簸的摩托车上重新装弹~)。

下图,摩托车上的Mod.30轻机枪

这款被意大利寄予厚望的“犀利”武器,被意大利侵略军带到了各个战场。然后,不出意外地被缴获了~

下图,南斯拉夫游击队缴获的伯莱塔Mod.30轻机枪

下图,苏联红军缴获的伯莱塔Mod.30轻机枪

德国人也缴获了一批,还给了一个德军编号:MG 099(i)。然后,就是咱们被题图中的埃塞俄比亚黑蜀黍缴获了~[呲牙]

二、步枪

照片近景中出现了2款步枪,参见下图——

(一)短步枪——卡尔卡诺M1891/24步枪

第一眼刚看上去,以为是“肯尼迪快乐枪”,即卡尔卡诺M1891/38 步枪。

下图,肯尼迪快乐枪——卡尔卡诺M1891/38 步枪

但仔细看了看,照片中埃塞俄比亚战士肩上的这支步枪是可调式表尺。因此可以排除卡尔卡诺M1891/38 TS型步枪。

下图,卡尔卡诺M1891/38 TS型步枪的各个视角,大家可以看到其使用的是固定照门

意大利1893年研制出卡尔卡诺M1891型步枪之后,搞了很多改型。包括:

步兵长步枪(Fucile di Fanteria Mo.1891)

特种部队卡宾枪(Moschetto per Truppe Speciali Mo.91 ,或简称 TS)

骑兵卡宾枪(Moschetto Mo.91 da Cavalleria)

参见下图,上——步兵长步枪;中——特种部队卡宾枪;下——骑兵卡宾枪

看上去很像是卡尔卡诺M1891 TS型。不过,照片中的短步枪比M1891 TS型多了一道箍。

下图,卡尔卡诺M1891 TS型

那么,可调式照门+2道枪管箍,可以确定是卡尔卡诺M1891/24型。

下图,卡尔卡诺M1891/24型的各个视角

当年意大利在设计卡尔卡诺1891步枪时下了很大功夫——该枪采用了独特的“渐进式膛线”,即膛线越接近枪口,缠距就越短,因此子弹的转速也随之越来越高。

这样的设计让步枪的射击精度相当优秀,弹丸初速也非常高,意大利对此甚为得意,长期以来严格保密。不过,渐进式膛线的设计复杂,加工难度大,成本也比较高。后来,随着发射药的进步,后期生产的卡尔卡诺1891步枪又都改回了普通膛线。

凭心而论,意大利卡尔卡诺M1891型步枪比毛瑟步枪结构更加简单,零件数量更少,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维护难度,比较适合二战时期意大利这样工业实力较为孱弱的“穷光蛋帝国主义”国家。

此外,其保险设计也简单可靠,操作简便,总体而言是一款较为优秀的栓动步枪。

(二)长步枪——斯太尔-曼利夏M1895型步枪

照片中埃塞俄比亚战士肩上的这支长步枪基本上被遮盖住了,几乎没露出什么特征。刚开始以为是卡尔卡诺M1891型长步枪,不过仔细打量一下,发现不像。

下图,卡尔卡诺M1891型长步枪

放大看了看,该枪的护木非常长,几乎延展至枪口;而其枪托握把处又有一个小小的凹痕,推断应该是斯太尔-曼利夏M1895型步枪。

下图,斯太尔-曼利夏M1895型步枪

下图,斯太尔-曼利夏M1895型步枪的设计图纸,枪身凹痕为其保险拨片凹槽。

在斯太尔-曼利夏M1895型步枪之前,奥地利原本装备的是曼利夏M1888式步枪,不过,其闭锁机构存在重大缺陷,容易出现闭锁不严的情况,奥军希望可以改进缺陷。

下图,曼利夏M1888式步枪

此时,斯太尔公司与曼利夏公司合作,双方以斯太尔公司研制的步枪为基础,并采用曼利夏公司M1888步枪上的一些成熟机构,如直动式枪机机构、供弹机构和发射机构等。

新型步枪在1890年研制成功,新型步枪与1895年被奥地利陆军选定位了制式装备,被奥地利陆军定型命名为斯太尔-曼利夏1895式步枪。

下图,斯太尔-曼利夏1895式步枪的各个视角

这款步枪在奥匈帝国的斯太尔(位于奥地利)和布达佩斯(位于匈牙利)的国家兵工厂生产,1895年至1918年间生产了300多万支。该枪优点是结构简洁,全枪较轻,作用可靠,使用方便,能发射多种枪弹。

不过,直拉式枪机的结构比较复杂,行程较长,开锁比较慢,最终没有得到普及。参见下图。

既然是奥匈帝国的步枪,为什么会出现在埃塞俄比亚呢?

应该是一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意大利所取得的战利品。除意军自己使用之外,还出口。而且,意大利在对埃塞俄比亚开战之前,曾廉价对其出口了一大批过时的武器弹药,妄图麻痹埃塞俄比亚。照片中的这支很有可能就是那时到了非洲。

后记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爆发。意大利在东非拥有军队30万人,全部都是现代化装备。而埃军总人数虽超过35万人,但装备和训练较好的不超过1万人。

下图,塞拉西一世

1936年3月,埃军主力被击败。之后,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意军攻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属东非殖民地。

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阶段。到了1939年,埃国游击队已发展至40万人,控制了大部分国土。1941年1月,塞拉西一世率部从苏丹返国,人民群起响应。4月6日,英、埃联军解放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下图,塞拉西一世和英国军官

5月5日,塞拉西一世进入首都,埃塞俄比亚复国。本文的题图就是拍摄于这个时期。

意大利虽然实力孱弱,但在侵略战争中还是出动了轰炸机、坦克、装甲车等先进武器,陆军步兵也配备了较为先进火炮、机枪、步枪,而且悍然使用了毒气等武器,费劲巴拉地终于攻陷了一个国家。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就不得不屁滚尿流地从埃塞俄比亚逃走,其费尽心思设计制造的枪械也落到了那些蓬头垢面而且赤脚的游击队员手中。

真不愧是“穷光蛋帝国主义”~[捂脸]

1 阅读:17

穿靴子谈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