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混养策略,山区池塘越冬法,寄生虫预防方案,投喂量需精准

金雀养殖 2025-03-24 02:31:57

黄颡鱼混养策略,山区池塘越冬法,寄生虫预防方案,投喂量需精准

在养殖的众多鱼类中,黄颡鱼可是很特别的一种。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养殖价值挺高的。养殖户们都想把黄颡鱼养得又肥又大,多赚点钱。但养黄颡鱼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就说这混养策略吧,在养殖场上,有人尝试了好多混养搭配。比如在南方有些山区的养殖户,会把黄颡鱼和草鱼混养。草鱼能吃草,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搅动水体,让水里的氧气更足,这对黄颡鱼生长有好处。还有的和鲤鱼混养,鲤鱼吃底栖生物,能清理池塘底部。就像我在福建的一个养殖户朋友李大哥,他刚开始纯养黄颡鱼,发现鱼长得慢还容易生病。后来听别人说混养好,就试着放了些鲤鱼进去,结果发现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变快了,病也少了。

北方有些干冷地区的养殖场就没这么麻烦。那边水温低,黄颡鱼活动量小,混养的鱼种类还得挑适合低温的。我听说过黑龙江有个地方,大家养黄颡鱼的时候,会混养少量的鲫鱼,这两种鱼对水温适应范围有些重叠,互相影响还小。

山区池塘可不一样,山区地形复杂,池塘大小、深浅、水质都不一样。大的山区池塘水源足,水质好,适合大规模养黄颡鱼。可到了冬天,越冬就是个大难题。在南方湿热地区,冬季水温还比较高,像四川、湖南这些地方,池塘里稍微加深水位,投喂量别降太多,还能对付着过冬。但北方干冷环境就不同了。我有个东北的朋友说,他们在东北山区的池塘,要是没合适的越冬措施,黄颡鱼死了不少。

一般来说,越冬前得把池塘清清淤,让水更干净,水质稳定才有利鱼过冬。还要测测水质,调整酸碱度啥的。水温10度左右就要开始慢慢少喂,到5度左右,基本就不用喂了。而且池塘水体不能太浅,南方至少要1.5 - 2米,北方更得加深,最好2.5米以上。在山区,水浅的地方冻结快。有养殖户在湖北山区池塘,因为没重视深度,部分池塘冻结后,黄颡鱼死了一些。

说到黄颡鱼的投喂量,精准投放很重要。在广东的一个养殖场,养殖户们会经常测鱼个体的大小、数量,还会根据水温、水质来调整投喂量。刚放鱼苗那几个月,吃得少,慢慢长大食量就增加了。

寄生虫预防也不能马虎。像车轮虫病挺常见的。浙江有个养殖户分享,之前鱼身上长了车轮虫,游得乱七八糟的,鱼还掉膘。后来他听同行说,用一些中草药煮水,像菖蒲、苦楝皮这些东西煮水后泼洒在水里,能有效预防。

除了防寄生虫,还要防其他疾病。广西一个山区养殖场,之前细菌性烂鳃病闹得惨。后来发现是水质差、投喂不合理造成的。改善水质,调整投喂后,没多久就好了。

咱把几种水生绿植放在养殖环境里对比下。狐尾藻,这东西生命力强,能净化水质,吸收有害物质,对养黄颡鱼的水体环境好。再有金鱼藻,在南北都有,它的根系发达,能让水更稳定,还能给黄颡鱼提供觅食、栖息的地方,像在云南、山东等地的养殖户发现黄颡鱼喜欢在有金鱼藻的水域。轮叶黑藻,在北方池塘里,耐热方面不如南方的水葫芦,但胜在耐寒,北方干冷的天气能存活好久,在江苏、安徽等地养殖塘很有用,而且它的营养对黄颡鱼生长也不错。

还有投喂时间也得拿捏好。在全年气温比较均衡的地方,像云南部分地区,每天定时定量投喂就行。但在广东,夏天长夏天短,水温变化大,就得根据水温调整喂食时间。水温高的时候早上早点喂、晚上晚点喂,水温低的时候就集中在一天中温度还比较合适的时段投喂。

还有池塘的增氧设备,南方的养殖户可能觉得没那么重要,但在北方,像河北一些山区的池塘,增氧设备就很关键。因为北方水体溶氧量低,设备好了才能保证黄颡鱼的生存空间。

除了日常投喂的管理,养殖中的数据记录也很重要。云南的养殖户小李,他对自己的黄颡鱼养殖很上心,从鱼的投放数量、生长速度、各个阶段的饲料损耗,到水质监测的数据、不同季节水体的酸碱度情况,都详细地做记录,根据数据调整养殖策略。

山区养殖还有人工方面的考虑呢。在河南,很多山区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搞养殖,没太多专业人员,鱼生病了就自己盲目处理。而江苏、浙江一些地方有专业化养殖队伍,有专人每天巡查池塘。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湖北有个养殖户发现,池塘边如果有杂树,容易引来一些害虫,影响水质间接危害黄颡鱼,清理掉后就平稳很多。

咱们讲了这么多养殖黄颡鱼的方方面面。现在我给大家提个小问题:如果在北方一个气候多变、水质偏硬的山区池塘进行黄颡鱼混养,你会重点考虑哪些因素呢?是混养品种、越冬措施,还是其他的方面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