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武松。
鲁智深原本叫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为帮助金翠莲和她的父亲金老,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开始逃亡生涯。

一段时间后,鲁达逃到雁门,遇到了金老,这才知道金翠莲已经嫁给了赵员外。金老感激当日恩情,就把他也介绍给赵员外。赵员外听完事情原委,马上把自己之前买的度牒拿出来送给鲁达。
鲁达就此剃度出家,成了花和尚鲁智深。

武松的情况与鲁智深差不多。为了给哥哥武大郎报仇,武松先是在狮子楼杀了西门庆,又在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从此开始逃难。
在逃亡过程中,途经十字坡,遇到了开黑店的张青和孙二娘。孙二娘要把武松变成包子馅,但武松江湖经验丰富,早有准备,将计就计,一招就把孙二娘制服。

关键时刻,张青回来了,一看武松就知道这不是一般人,随身携带的东西也是大侠装备,连忙求饶,然后几个人就聊开了。
知道了武松的处境后,孙二娘主动送给武松一个度牒。这个度牒不是买的,孙二娘之前杀了一个头陀,这是头陀留下的。
头陀是指没有寺庙、四处游方的苦行僧人,也被称为行者。

当然行者不全是苦行僧人,也指没有剃度,但过着出家生活的佛教信徒。所以孙悟空还被称为孙行者。在寺庙服役打杂没有剃度的临时工也是行者。
总之,行者比正式的和尚差一截。
武松接过了头陀的度牒,变成了行者,开始了身穿百衲衣、手持戒刀、头戴金箍的生活。

鲁智深和武松,杀人逃亡后,为什么都要出家呢?
因为宋朝有一条法律是,犯罪嫌疑人出家,皈依佛门,就相当于重新做人,之前的罪行既往不咎。
犯罪犯法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于普通人来说,当和尚最大的吸引力是能免除徭役和赋税。
国家大兴土木,现在大家肯定是找机会打工赚钱,古代则要当免费劳动力。各种苛捐杂税就更不用说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大丰收,但扣除各种费用,能吃饱就不错了。

当和尚能免除苛捐杂税,犯罪了还能既往不咎,好处太多,想要出家的人自然就多了。但是出家的人多了,国家税收就少了,朝廷有损失,所以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灭佛运动。没有灭佛的朝代也都制定了种种措施控制出家人数。
唐玄宗就规定,所有正规僧道都要参加三年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合格取消资格。被开除了,还得回家种地纳税。除此之外,还颁布了度牒制度。所有想出家的人必须有度牒,这是僧人的身份证。

寺庙不能随便剃度,只有手握度牒,国家承认了,你们才能剃度。如果谁胆大包天,没有度牒还私自剃度当和尚了,全家充军。
在这种情况下,想当和尚的人越多,度牒就越值钱。唐肃宗时一张度牒是一百缗,缗就是穿铜钱用的绳子,一缗约等于一贯,就是一千文。按照购买力换算,一百缗大约等于20万元。
花20万元给自己买一个和尚身份,这是唐朝的价。到了宋朝,物价飞涨,度牒价格也跟着涨。

宋神宗时期,一个度牒一百三十贯,宋哲宗时期涨到三百贯。有些地区,比如川蜀,涨到了一千贯,与唐朝相比涨了十倍,要花200万才能取得当和尚的入场券。
在这种情况下,度牒就不再是简单的身份证明,它都可以当货币。有门路的家庭,即便不想当和尚也会囤几张度牒,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也会向朝廷要度牒,然后卖了缓解财政压力。苏轼就干过这件事,他第二次当杭州一把手时,杭州遇到天灾,百姓日子不好过。他就撒泼打滚向朝廷多要度牒,卖了换钱救济百姓。

赵构建立南宋后,岳家军北上,但是朝廷没钱。有一次赵构就给岳飞200张度牒,说这是岳家军的军费。岳飞也没办法,只能把度牒卖了给将士发工资。
现在想想,赵员外直接给鲁达一张度牒,真是大好人,也是真有钱。赵员外自己不出家却买度牒,也能看出当时的风气。
孙二娘给武松的度牒,也是一份特别大的人情。她如果把这张度牒卖出去,就不用卖包子了,直接拿钱回家养老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