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为这样的话而感怀:“我努力活在人世间,不为春风里的花朵,不为寒风中的倔强,只为与你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但一转眼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钰姐写了很多古代才女,唯独不敢下笔写天才女诗人鱼玄机,因为她的才情、身世、爱情与结局等都太过悲情了,令人如鲠在喉,心疼泪目。
鱼玄机与李冶、薛涛和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5岁能诗,11岁名满京城,师从温庭筠,姿色倾国,才情高绝,爱过温庭筠,嫁过状元郎,人生应该很美满。

然而,鱼玄机又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物,她贫寒而自负,多情而倔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似乎也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
她嫁给了心仪的状元郎李亿为妾却遭致正妻暴虐,后被丈夫扫出家门当道姑,这还不够惨,后因妒生恨年仅27岁就被判杀婢女而被酷吏处死,最终疑点重重成千古奇冤!
一起看看千古悲情才女鱼玄机的一生。

公元844年,鱼玄机出生于晚唐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个贫寒落魄士人之家,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却未及第的秀才,加之没有儿子,因此把希望都寄托在鱼玄机身上。
鱼玄机不仅自幼天性聪慧,才思敏捷,而且酷爱读书,极富文才,姿色倾国,远近闻名。
清代书画家瞿中溶赞她:“女郎本是长安人,生长良家颜如玉”。还有《唐才子传》赞她“性聪慧,好读书,尤工调䪨,轻质繁缛”。
鱼玄机在父亲的培养下,5岁能诵诗百首,7岁能诗,11~12岁就诗名满长安城。妥妥的出道即巅峰,成为了一名极负盛名的女诗童。

但是,好景不长。
史载不详,后来鱼父去世了,家中顶梁柱倒了,鱼玄机母女生活陷入困顿中,日子越过越艰难,只得住在长安城外的贫民窟里。
而那附近住的多是下等青楼女子,母女二人只得靠给附近青楼娼家做针线活洗衣度日。
如此年少的鱼玄机便流落于烟花柳巷中,这多少对她以后的人生带来了影响。
所幸,这时她遇上了人生中的大贵人-著名大诗人温庭筠,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擅工诗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擅工词与韦庄并称“温韦”,被尊“花间词派”鼻祖。
这时,她还不叫鱼玄机,而是叫鱼幼薇。
当时温庭筠早闻鱼幼薇少年诗名,对这样出身寒门的奇女子很是赏识,因此想考考她是否有真才实学,就以“江边柳”为题,让她作诗。

年少的鱼幼薇稍加思索,挥笔写下《赋得江边诗》: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在唐代四大才女中,钰姐最喜欢的还是鱼玄机的诗。这首通篇不着柳,却句句写柳,同时写景述己,引人感怀,不为写景而写景,十分高妙,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甚高。
温庭筠看后,赞叹不已。
显然鱼幼薇的诗作水平如稍加指点,必能闻名天下。如此温庭筠欣然成了鱼幼薇的老师,教她写诗填词,鱼幼薇在他的指导下,精进不少。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鱼幼薇长成一位亭亭玉立、貌美绰约且暗怀春情的少女了。

一次,她看到新科进士发榜的场景,心中又羡又妒,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参加科考一举夺得功名,因而慨叹之下写下诗句: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鱼玄机如此满怀抱负,令人感慨万千,如果她身为男子,想必命运定会精彩无比。
这时的鱼玄机已是一位满怀春情的少女了,面对亦诗亦友的温庭筠,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难免会产生崇拜而爱慕的情愫。
因此,哪怕自己豆蔻年华,而温庭筠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头子了,鱼幼薇对他的爱慕之情还是产生了。
然而这时温庭筠堪称人间清醒,他虽然是花间词派鼻祖写的诗多是旖丽浓情的,但在师生情上,他十分理性,因而他选择离开鱼玄机,离开长安去外地了。
鱼幼薇的初恋,就此被扼杀在萌芽中了。
但她对温庭筠很有感情,写下了这首情诗《冬夜寄温飞卿》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鱼幼薇对温庭筠的爱,大致源于没有归宿感吧,毕竟在那样一个生活无依的岁月里,温庭筠作为老师给了她温暖的关爱。

由于温庭筠的潜心指导数年,加之鱼幼薇本身资质不错,因此才貌双绝的她名声很快大噪起来,为此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
其中就有一位给她人生烙下深刻烙印的男子李亿。李亿是一位贵公子,中过状元,时任中书门下省里的一个官职补阙,即谏官。
李亿被鱼幼薇的倾国姿色及绝世才华深深吸引了,鱼幼薇也被他的俊朗之姿吸引,觉得他很合自己心意,两人就如胶似漆地在一起了。
为此,鱼幼薇无不感慨地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真情得来不易的感慨,“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渗爱了世间真爱的可贵,令无数为情所困的女子伤心落泪。
鱼幼薇与李亿与的确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夫妻生活,14岁的鱼幼薇也当了李亿的妾。
而但凡美好的东西,似乎都有一种缺陷美。

果然,好景不长。
鱼幼薇与李亿之间的爱情终究是错位了,而悲剧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李亿还有一位善妒狠毒且脾气暴躁的正妻,而他对于这位正妻却也只能唯唯诺诺、敢怒而不敢言。
李亿正室裴氏,出身名门望族,家大业大,娘家势力很强,这与出身贫寒鱼幼薇相比,就是天上地下。而且李亿还要靠妻子势力混迹仕途,因而对她不敢有丝毫怠慢。
裴氏见李亿长久不回家而起了疑心,让李亿去接她回长安,李亿只得乖乖照做,而裴氏一来,就标志着鱼幼薇命运悲剧的来临。
裴氏仗着娘家势大,自己又是正室,善妒泼辣,动辄对鱼幼薇百般折磨。李亿在妻子Y威下屈服了,只得将鱼幼薇赶出家门,还将她送到了长安咸宜观为道姑。

要知道,“唐代四大才女”前两位李冶、薛涛都当过道姑,在唐朝虽然道教是国教当道姑也受人尊崇,但道观却是一个自由交际的场所,因此李亿这是将鱼幼薇往火炕里推。
咸宜观道观还是大唐第一风情女子李冶曾经呆过的地方,而李冶最终结局很悲惨,54岁时被唐德宗下令乱棍打死。
可见进过道观的才女命运几乎都很惨。
公元866年,22岁的鱼幼薇就成了鱼玄机。
名字的改变只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一次将彻底改变鱼玄机的命运,一悲再悲。
也许这次是鱼玄机倾尽全力地去爱一个人吧,尽管李亿把她赶出家门,但她仍对他一往情深。还给他写了好几封深情款款的情书,如《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也许是想唤回曾经来之不易的爱情吧。

诗中写尽了对李亿的相思之苦,借酒浇愁、悲伤无限,被折磨得快不成人样了。她的相思之愁如同长江之水永无停歇,让人想起南起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情诗《情书寄李子安》《秋怨》《秋思》《寄国香》等,几乎都是满诗愁绪,将相思之愁写到了极致。
然而,这些情书最后却都石沉大海了,负心汉李亿或许早将她遗忘至九霄云外去了。
多情自古空余恨,鱼玄机的多情终成空!

被李亿无情抛弃后,鱼玄机虽望眼欲穿,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也逐渐接受了当女道士的无奈生活。
此时的她看透了爱情,一改往端庄,性情大变,每天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等饮酒赋诗,恣意嬉笑。
久而久之,鱼玄机就和当初盛名的才女李冶一样,艳名远播,过起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每天迎来送往的女道士生活。
其实,虽说在当时女道士表面为人尊崇,但在一些清高人士眼里却十分鄙夷。比如在一些古籍中还说鱼玄机“自是纵怀,乃娼妇也”。

为此,有些人还专门从鱼玄机的诗中去找证据,如《迎李近仁员外》: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
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后两句看起来十分明显,也有人说她后期诗词多为此类,言语Y媚,水平不高。
而鱼玄机这样无拘无束的恣意女道士生活也仅仅过了5年,就被当作杀人犯处死了。如此大的人生变故,令人瞠目结舌!
在唐人小说《三水小牍》里记载了鱼玄机因妒杀婢女绿翘的整个事件。据说,鱼玄机身边有一个婢女也是徒弟绿翘,聪明貌美,深得鱼玄机的喜爱。
有一次,鱼玄机外出办事回来,绿翘告诉她:有一位访客来,因您不在,就策马回去了。此访客就是鱼玄机的相好。
鱼玄机见绿翘面色红润,怀疑她私通相好,因此勃然大怒脱掉她衣服鞭笞数百,致绿翘身亡。

鱼玄机很慌乱,将婢女埋在后园里。不久一位客人到后园小解,见苍蝇集于土堆还有恶臭,马上报官。
衙门赶来果真挖出绿翘的尸体。鱼玄机被押解到京兆尹,在府尹审问下招供。当时一班朝士都为她说情,但始终无法挽回,鱼玄机最终被斩首。
而在此记载里,始终没说府尹之名,这就令人费解了。
而在《北梦琐言》里又说府尹是温璋。这温璋可说是大唐的一位杀人不眨眼的著名酷吏,他讲究的是除恶务尽。可见,鱼玄机落到他手里,结局可想而知。
但是鱼玄机到底有没有杀绿翘,还是衙役存心陷害呢。
当代张乘健教授认为说鱼玄机妒杀婢女有编造之嫌,因为绿翘已死,她与鱼玄机的对话并不可靠,而且婢女绿翘说的话义正辞严,不符合天真烂漫女孩子的口气,倒像是京兆尹笔吏之言。
因此,鱼玄机妒杀婢女就是历史一大谜团,也是千古奇冤。
虽说事后诸葛亮,但鱼玄机却实实在在被处死了,年仅27岁。一代著名才女就这样年纪轻轻地死在了酷吏刀下,太惨了。

回顾鱼玄机的一生,真是太悲惨了,出生贫寒之家,5岁能诗,10岁遇上温庭筠,14岁嫁给李亿当小妾开始遭虐,22岁被丈夫赶出家门当道姑,27岁被处死。
人生何其短暂,结局何其凄惨!
她一生爱而不得,爱上老师温庭筠却被对方清醒地遗弃,爱上贵公子李亿却又被正室暴虐还被丈夫赶出家门,当了5年道姑却最终年纪轻轻身首异处,香消玉殒!
虽说一个人的出身高低贵贱无关宏指,但鱼玄机因出身低微在爱情里十分卑微,甚至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在爱情里除了拥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宿命外,更多便是时代的裹挟,哪怕是才情高绝的女人也不例外。
即使是才女也会成为封建卫道者的牺牲品,鱼玄机生活在迎来送往的女道姑生涯里,同时也敲响了命运的丧钟。
如今1100多年过去了,鱼玄机的非凡才华依然闪耀中华文坛,她的那些充满灵性的50多首诗被收录于《全唐诗》里等。
令人感叹的是,鱼玄机的经典名言“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一语成谶,她的命运得到了应证。可悲,可叹,可怜!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