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姓毛,为什么让两个女儿姓李?她们长大后才知爸爸心意

逗逗娱 2025-02-25 15:17:37

李敏和李讷,她们可都是毛主席的宝贝女儿。不过,她俩同父异母,打小的成长环境就不一样,性格上也有差别。后来住在一块儿了,有点摩擦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在毛主席的教导下,这俩孩子一直都是互相照应、彼此鼓励的。特别是毛主席去世之后,她俩的感情还是特别好,互相帮衬着。

童年各有不同,父爱也各有差异

1936年7月,毛主席带着党中央机关,长途跋涉了20多天,最后就从瓦窑堡抵达陕西保安。

这里,看着没多少人,冷冷清清的,总共就四百来号人,感觉特别偏僻。可你知道吗?在唐朝的时候,这儿可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要塞!

到达保安之后,毛主席跟他的夫人贺子珍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窑洞里。这个窑洞和别的窑洞一样,是石窑,听说是北宋名将杨继业开凿出来的。

屋子里空荡荡的,就有个方桌,别的基本啥都没有,就还有一张地图,顶重要的奢侈品也就是个蚊帐了。

贺子珍特别勤劳又贤惠,还心灵手巧,能把简陋的家拾掇得整整齐齐的,这可真好。

贺子珍跟毛泽东有着十年的婚姻,生了好多回孩子。眼瞅着第五个孩子马上要出生了,那阵儿贺子珍就一直在家里歇着。到生孩子的时候,邓颖超和康克清听到消息就赶过来了。可能是等了好久好久,最后终于听到孩子哇哇哭。

邓颖超见孩子长得瘦小,就给孩子起了个名叫“娇娇”。毛泽东也特别喜爱这个名字,于是就这么定下来了。

可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党中央搬到延安之后,贺子珍由于种种原因就离开延安去苏联了。当时她把才一岁的娇娇留在了延安。后来,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廖瓦”,但不幸的是,廖瓦夭折了,这可让她整天哭个不停。

张闻天和他的夫人刘英跟毛主席讲,廖瓦就埋在后面的花园,贺子珍天天到坟那儿哭,哭得特别伤心。

毛泽东知道这事儿以后特别震惊,为了让贺子珍心里能好受点,就打算把还不到4岁的娇娇送到苏联去陪贺子珍。

娇娇到了莫斯科之后,不但见到了妈妈,还跟两个哥哥一块儿生活,要知道当时毛岸英和毛岸青就在苏联。

就这么着,娇娇和两个哥哥,还有妈妈贺子珍在苏联生活,一直住到1947年。在这期间,娇娇老是被同学们问:“你爸爸是谁?”娇娇不知道,毕竟来苏联的时候她年龄太小了,对爸爸是谁压根儿就没印象。

直到1949年,娇娇才回到毛主席的身旁。这么说来,娇娇的童年是缺乏父爱的。

但李讷可不一样,打小就在爸爸身旁生活,最多也就跟爸爸分开不到一个月,她还曾经被叫做毛主席的“掌上明珠”。

毛泽东在之前的十年里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一直没怎么好好体验过做父亲是啥滋味儿。1927年他登上井冈山之后,就跟妻儿断了联系,后来他和贺子珍生的孩子里,也只有跟“小毛毛”(毛岸红)有过一小段享受父子情的时光。

现在李讷出生的时候环境相对稳定,这对她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毛主席工作可忙了,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觉都顾不上睡。很多时候,都是韩桂馨帮忙照顾李讷。不过,毛主席忙完工作后,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跟李讷待在一块儿。

李讷回忆说,她小时候特别爱拉着爸爸的手出去散步。她还讲,自己最早学会的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后来毛主席进了城,还对她说:“你小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毛主席把她叫做大娃娃,李讷则称毛主席为“小爸爸”。这父爱多让人觉得美好。

毛主席机智化解两个女儿间的摩擦。

李讷和李敏在解放前从未见过面。毛主席常给毛岸英写信,信里老提到这个妹妹,还把李讷的画寄去让毛岸英收藏。李敏当然也听说过这些事,可她一直不信毛主席是自己的爸爸。直到1949年到了北京,她才晓得,毛主席果真是她的爸爸。

娇娇被贺怡带着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毛主席就住在双清别墅。毛主席一见到娇娇,一下子就把她拉到跟前,又惊又喜地说道:“小鸡蛋都长成大娃娃。”

当时李讷正跟着她妈妈在苏联还没回来,一直等到搬到菊香书屋之后,李敏才见到这个妹妹。

中南海以前叫西苑,它里面水面的面积能占到整个院子面积的70%。打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北京之后,这二十多年都没人管这里。北平解放以后,战士们就对中南海进行了大扫除,周总理给毛主席找到了这么一个很棒的住处。

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有前后两个院子。毛主席住到这儿以后,好多领导人都搬过来了。周总理就住在西花厅,刘少奇和朱德他们都搬到居仁堂东边去了,这真像个大家庭。

李敏来到这儿以后,可感受到了数不清的欢乐。这儿的孩子,除了李讷,还有周总理的侄女等好多人。

李讷没李敏个子高,皮肤也没李敏白,不过到底是比李敏小4岁。这两人住在一块儿,刚开始的时候难免有些不适应。每次两个孩子因为书或者玩具闹别扭了,毛主席就会出面,跟李敏讲,你是姐姐,得让着妹妹。然后又对李讷说,你是妹妹,要听姐姐的话。

李敏在后来的《我的父亲毛泽东》里,回忆起自己对妹妹的那种羡慕情绪时说道:

在我们兄妹几个里,李讷可算是最幸福的。她得到的父爱比我们其他人都要多。她,就是在爸爸身边长大的,就像在爸爸的膝盖下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爸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她的影响那可太大,而且特别深刻,她从爸爸那儿得到的益处也更多。说真的,我还真有点羡慕她。

她记得,李讷那时还保留着延安时候的习惯,管毛主席叫小爸爸。有时候李讷不开心了,就在屋里喊爸爸。在东厢房北侧办公室工作的毛主席听到后就走出来,一把将李讷抱进怀里,问道:“我的大娃娃怎么?”李讷就接着问:“小爸爸想我们不?”毛主席说:“小爸爸太忙,顾不上想。”李讷便不停地踢腿撒娇,直说:“小爸爸坏。”

那可不,毛主席可关心两个女儿之间的关系了。就像他给娇娇取了个新名字“李敏”。李敏还问过爸爸,为啥姓李而不姓毛。毛主席虽然简单解释过,不过这背后,原因有三个。

首先,得解释一下李讷为啥姓李。想当年,毛主席在陕北的时候曾经化名为李德胜,于是,就给李讷取了姓李的这个名字。

第三,说到“敏”,毛主席跟娇娇说过,《论语》里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么出名的句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里也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样的话。不过从李讷名字的出处,也就是《论语》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来看,李敏和李讷的名字应该是取自同一句。

这也体现出毛主席对两个女儿有着相同的爱,怪不得他讲,手心手背都是肉。

所以后来李敏就回忆说:咱们虽是同父异母,可都是爸爸的女儿。爸爸对谁的爱都很深沉、很真挚,他盼着咱们都能成才,对待咱们一视同仁,从来不会偏向谁。

1949年到1959年这十年里,李敏和李讷相处得特别好。到1959年的时候,这两个女儿都长大了。李敏成绩很优异,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李讷,考上了北京大学。

之后,李敏第一个结了婚,成了家立了业,李讷也在1972年步入了婚姻殿堂。哎,时间过得可真快,这两个孩子就这么长大。

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姐妹俩彼此关怀照顾。

1976年毛主席离世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两个女儿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李敏,贺子珍的病情很严重,她就只能去南方照顾贺子珍了,这么一来她的生活就进入困难时期了。不过还好,有刘英那些老前辈帮忙,这才让李敏熬过了这道难关。

还有李讷,她刚离了婚,自己带着孩子住在北京的一个民巷里,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要知道她一个女人,还带着保姆和孩子,日子过得可不容易了。

不过还好,环境变好了,两个人都挺过了那段日子。在这期间,因为母亲的缘故,李讷一直不敢出门。哪怕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也总是唉声叹气的,还自怨自艾地说:“我妈妈是她,谁还敢找我。”

针对此事,李敏多次给她打电话安慰,说道:“别老惦记着那件事,你怎么不提提你爸爸可是人民领袖。”

在李敏的鼓舞下,李讷慢慢从阴霾里走了出来,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当中。

这么多年来,李敏和李讷一直都是互相鼓励着,也互相照应着。这不,她们的孩子也都长大成人。

李敏有一双儿女,儿子名叫孔继宁,这名字可是毛主席亲自取的,女儿叫孔东梅,同样是毛主席给取的名儿。李讷的儿子叫王效芝,他名字里的“芝”字也是源于毛主席的名字。

实际上,这两人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各自的生活。可不管怎么说,她们毕竟是亲姐妹。平常只要有纪念毛主席的活动,这姐妹俩都会露面,凑到一块儿唠唠嗑,那心情可美了。只是,慢慢地,岁月流逝,她俩都已经上了年纪。

晚年的李讷提起姐姐李敏时那是赞不绝口,她说道:“我姐姐可厉害,特有耐心,把两个孩子都教养得特别有出息!”

孔继宁终于圆了军人梦,接着就被派到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以及英国使馆做武官助理。

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硕士。之后就一直在国内做公益,传播红色文化。

说真的,跟李敏比起来,李讷也挺不错的。经李银桥牵线,她和原来在中央当警卫员的王景清结了婚,小日子过得可幸福。

她儿子王效芝可低调了,自己的职业和身份,他对外从来都不说。现在,他已经成家,有自己的小家庭,还育有两个女儿。他给孩子取名叫“瑞雪”和“颢文”。一到毛主席诞辰日,他就会去毛主席纪念堂。

现在李讷家三代人生活在一起,那可老幸福了。她跟李敏的关系也特别好,虽然爸爸已经不在了,可她们一家人的亲情一直都在,一点都没变。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