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三个大学生的生命戛然而止。当燃烧的电动车残骸还在冒着青烟,我们突然发现:那些在发布会上赢得掌声的"智能科技",可能正在变成马路上的致命陷阱。
家人们,你们还记得车企发布会上那些酷炫的自动避让演示吗?就在那个本该守护生命的智能系统突然"失效"的瞬间,小米SU7撞向隔离带。

雷总,我也是位小米车主,说一个比较大的隐患,小米车在智驾切换到手动控制的过程,当你一踩刹车原来智驾的刹车就会回正,车子就会失去制动,车子会往前窜。
当你继续踩刹车刹到和原来智驾深度一致时,车子才能继续制动,这个时间差在车速很快的情况下车子会行驶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个我感觉可能就是这次出事故的原因之一。
当车主要去接管车子控制权的时候,她会去踩刹车,这个时候智驾切换到车主控制,但这个时候车子制动会失效,车子还得往前窜,当车子深踩刹车和之前的制动深度一致时,车子才算制动介入,这个时候车子已经行驶很长一段距离,车子撞上隔离栏,希望你们核实下这个问题!

而事故更让人揪心的是,被困在车体里的年轻人,连最后的逃生机会都被电子锁死死封住——这个场景,比任何恐怖片都令人窒息。
事故数据表上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方向盘转角,在三个破碎的家庭面前显得如此荒诞。
那些宣称能135码急刹的"救命技术",遇到真正危险的施工路障时,识别率竟不足六成!

网友辣评:“我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如果我是小米智能驾驶工程师,小米没有激光雷达版智能驾驶在高速状态下,夜间根本不让启动,白天启动限速100公里!否则,就是故意sha人。因为摄像头版本的智能驾驶,夜间最高使用限速就是60公里每小时,超过这个速度,视觉延迟系统延迟叠加,反应不过来!”
原来有设计逻辑缺陷,系统就不该让她启动,真是一个敢设计,一个敢用。
行业内部流传着一个黑色笑话:现在买电动车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关键时刻是智能系统救你,还是亲手送你上路。

某车企销售私下透露,他们展厅里展示自动泊车的十台车,起码有三台会在客户面前表演"碰碰车"。这些藏在漂亮参数背后的真相,正在用鲜血书写警示录。
更细思极恐的是,当车头燃起大火时,那些精心设计的机械拉手根本够不着变形的车门。
去年全国有19%的电动车死者,不是死于碰撞本身,而是活活困在电子牢笼里等待死神降临。
去年已有17款车型因这个致命缺陷被召回,可仍有车企在用户手册里用蝇头小楷写着"极端情况可能失效"。

网友辣评:“关键是危机时刻能救命的车门纯机械开关,却没有明晃晃安装在看得见的位置,而是安装在了情急之下、慌乱之中可能会摸不到找不到的(位置)地方。”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玩危险的游戏:用白菜价给十万块的车装上自动驾驶,却偷偷砍掉关键的安全冗余。就像给你配了把会卡壳的手机,还美其名曰"科技平权"。
有工程师爆料,某些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遇到突发状况时,决策逻辑混乱得就像醉酒的新手司机。
小米连夜公布的数据,反而暴露了智能汽车最可怕的秘密——这些冷冰冰的数据随时可能变成车企脱罪的工具。
毕竟控制着行车记录和系统日志的,正是制造这些钢铁猛兽的人自己。去年有起类似案件,车主和车企对着同一组数据各执一词,官司打了整整587天。

但转机或许正在到来。在海外,已经有国家强制给智能汽车安装"数字黑匣子",用区块链技术封存事故前30秒的真实数据。
这就像给每辆车配了不会说谎的行车记录仪,让车企再也不能用"系统正常"的套话糊弄家属。
家人们,下次看到车企吹嘘"重新定义驾驶"时,我们或许该反问:你们重新定义对生命的敬畏了吗?当科技狂奔的速度超过人性底线,我们每个人都是马路上的小白鼠。这件事你怎么看?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听见安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