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在诗歌领域他被称为“诗神”;在大宋词坛开豪放派之风,是“豪放派”词人的开派祖师,后人称为“词圣”;在散文领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之列;在宋代书法界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同样有极深的造诣。
作为中国古代文坛大佬,往往给人以高雅的感觉,但是苏轼是个乐观豁达之人,而且苏轼非常有幽默感,给人感觉就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他也有俗的一面,比如他就是个典型的吃货,在古代文人中,苏轼若称“吃货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苏轼“最俗”的一首诗,彻底暴露了其吃货本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相对于刚才这个版本,另一个版本也着实有趣。全诗如下: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有谁能想到如此简洁、通俗的诗竟然出自苏轼这个大文豪,前两句估计还能忍,最后一句彻底暴露了自己吃货的本质。也许苏轼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首诗能流传后世,当时,苏轼可能只是面对美食,胡乱写了一首诗,全当打趣罢了。
解析(第一个版本):
虽然这首诗内容简洁,通俗易懂,但是诗人还是独具匠心,用了不少典故在里面的。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不像王羲之一样喜欢鹅,而是喜欢竹(看来古代文人都有些小癖好啊)。相传,他曾寄居在一座空宅中,看到空空的宅院,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种竹子,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徽之以“何可”来回答,苏轼效仿前人,用“不可”言说。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阐述。告诉了我们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缺一不可。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以”这两句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翠竹的气节,不畏强暴,傲立于世;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陷于熙熙攘攘,随波逐流。这种人,往往刚愎自用、自恃清高,这种人可谓“俗士不可以医治”。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讽刺和鄙视:“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语,即指竹。“大嚼”,语出曹植《与吴质书》,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一群客人表露自己的志向,有的说想当扬州刺史,有的人说想要腰缠万贯,有的人想骑鹤成仙。说白了,就是有人图名,有人图利,还有人图个长寿,但还有个人与众不同,或者说贪得无厌,他表示他的理想是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的好处梦想着一个人全都拥有。诗意旨在说明:又想种竹以示清高,又要吃竹以尝其味,人间哪里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十全十美的好事。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做人切忌贪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