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地震。
截至3月29日晚,官方统计显示死亡人数已攀升至1644人,失踪139人,受伤3408人,曼德勒省与泰国曼谷的灾情尤为严重。

地震次日,缅甸政府向国际社会发出紧急求援信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证实了这一请求。
中国救援队24小时内抵达仰光,并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援助;而美国虽承诺支持,却因内部矛盾陷入“援助真空”。
为何美国的救援承诺沦为“空谈”?中国的大额援助是否只是“面子工程”?

3月28日地震当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缅甸官员通话,承诺“提供援助”。
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在回应媒体时,仅含糊表示“无法给出具体时间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迅速表态,称“中方愿尽己所能向缅甸提供紧急救援”,并启动应急机制,核查在缅中国公民安全。
29日凌晨,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37人携带112套设备抵达仰光,成为首支国际救援力量;同日16时30分,由82人组成的中国国家救援队乘包机抵缅,携带22吨物资奔赴曼德勒。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同步宣布提供1亿元援助,涵盖帐篷、食品、医疗物资等。
相比之下,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境况却一片混乱。
路透社披露,特朗普政府自1月起持续裁撤USAID人员,截至3月29日,其全球驻外机构已关闭,剩余职能并入国务院,导致救灾反应小组“丧失行动能力”。
前USAID官员萨拉·查尔斯直言:“缅甸不会有美国人的踪影,这为中国打开了大门。”

3月30日美国国内对政府决策的批评声浪高涨,国际难民组织主席杰里米·科宁迪克抨击称,裁撤USAID“放弃了美国数十年的人道领导地位”。
中国救援队在灾区搭建临时医疗站、使用北斗卫星定位搜救的影像,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缅甸网民纷纷以“胞波兄弟”表达感激。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成为此次救援滞后的核心动因。
2025年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冻结所有对外援助90天,要求评估“是否符合美国利益”。

USAID被裁撤前,已裁员60%,总部甚至被禁止进入。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更将USAID称为“犯罪组织”,称其“必须死亡”。
这种政策转向直接削弱了美国的应急能力,USAID前助理署长萨拉·查尔斯透露,洛杉矶和弗吉尼亚的搜救队合约虽被“重新激活”,但商用运输合同仍冻结,导致队伍无法启程。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民主党领袖格里高利·米克斯批评称,此举“用最混乱的方式放弃全球领导权”。
中缅边境线长达2000余公里,两国自1950年代便以“胞波”(兄弟)相称。

此次地震后,中缅边境口岸启动“绿色通道”,确保救援物资快速通关,这种地理与情感的双重联系,成为中国快速响应的基础。
中国并非仅依靠人力与资金,地震次日,中国科学家通过高分卫星提供震区夜间灯光数据,协助联合国制定救援方案;北斗系统为搜救定位提供支持。这种“科技+机制”的组合,使中国在跨国救灾中占据信息制高点。
缅甸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涉及能源管道与港口项目。
及时援助既巩固双边关系,也为未来合作铺路。不过,中国外交部强调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试图淡化战略意图。

质疑声认为,缅甸国内局势复杂,民地武与政府军冲突未息,救援物资可能被武装派系截留。
此外,缅甸基础设施薄弱,山区道路损毁严重,物资运输成本高昂。
但中国选择“风险共担”,云南救援队携带的无人机和生命探测仪,可规避地面冲突,提升效率;1亿元援助中包括食品与净水设备,直接针对灾民生存需求,降低被挪用的可能。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明确表示,援助将“根据缅方需要动态调整”,展现灵活性。
美国的战略收缩与中国的技术化援助,标志着全球人道主义领导权的交替。
而对于缅甸灾民而言,谁在危难中“雪中送炭”,或许比地缘博弈的宏大叙事更为真实。
信息来源:
美国际开发署前官员:缅甸震后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头像——观察者网2025-03-29 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