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务员上岗,真的会让下岗人员增加吗?

小俞涉 2025-02-22 05:21:48
AI 公务员:崭露头角的政务新力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政务领域也不例外。AI 公务员的上岗,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焦点。

先将目光投向深圳福田区,这里率先推出了基于 DeepSeek 开发的 AI 数智员工,首批就有 70 名 “上岗” 。这些 AI 数智员工可厉害了,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 95%,审核时间缩短 90%,错误率控制在 5% 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 能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 70% 提升至 95% ;“AI 招商助手” 企业分析筛选效率提升 30%…… 它们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就满足了 240 个业务场景使用,覆盖政务服务全链条。

无独有偶,北京也有 AI 公务员的身影。“小亦” 作为北京的 AI 公务员代表,上岗首月处理咨询超 20 万件,这工作量相当于 10 名人类公务员全年的工作量,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AI 公务员的高效表现,让不少人拍手称赞,也让人们对政务服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但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悄然浮现:AI 公务员的大规模上岗,会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吗?

可能被替代的岗位分析

从目前 AI 的发展态势和应用场景来看,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公务员岗位确实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窗口办事员首当其冲。以往,人们办理证件、咨询政策,都需要与窗口办事员面对面交流。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不断升级,很多业务都能实现自助办理。就像深圳福田区的政务大厅,引入 AI 后,不少原本由窗口办事员承担的工作,如今智能终端就能搞定。数据显示,这些智能终端已能处理超过 70% 的常见业务,这意味着窗口办事员的工作量大幅减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政务大厅真的会变成 “无人超市”,大部分业务都由智能设备完成。

基础文员的工作也受到了 AI 的冲击。写材料、整理文件曾是基础文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但现在,AI 写作软件的出现,让基础文员的 “笔杆子” 技能优势不再。比如,撰写一篇普通的会议纪要或工作汇报,AI 可能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生成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稿件,效率远超人工。据相关统计,在一些引入 AI 写作工具的单位,基础文员撰写材料的时间缩短了至少 60% ,这也使得基础文员岗位需求随之减少。

数据录入员更是直接被 AI “降维打击”。1.2 亿条政务数据喂养的 AI,在数据处理上的速度和准确性,是人工无法比拟的。以往,数据录入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各种纸质文件、表格中的数据录入系统,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现在,借助 OCR 技术和 AI 数据处理工具,这些工作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出错率极低。许多企业和单位已经削减了基础数据录入员岗位,这一岗位被 AI 取代的趋势愈发明显。

巡查员的工作也逐渐被 AI 分担。以往,交通违章巡查、城市管理巡查等工作,都依赖人工。但现在,摄像头与算法相结合,AI 就能自动抓拍违章、识别车牌,实时预警异常行为。在一些城市,交通违章的抓拍和记录,大部分都由 AI 系统完成,人工巡查的比例大幅下降。有数据表明,采用 AI 巡查系统后,交通违章处理效率提升了 50% 以上 ,人力成本显著降低。

话务员岗位同样受到影响。在政务服务热线中,大量标准化问题的解答工作,如今已由 AI 客服承担。像北京某区级政务大厅的 AI 导办员,日均服务 800 人次,相当于 5 名人类员工的工作量总和。某政务服务热线引入 70 个 AI 客服后,大部分常见问题都能得到快速解答,人工话务员的工作量大幅减少。

AI 无法取代的关键岗位

尽管 AI 在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但在公务员体系中,仍有许多关键岗位是 AI 难以取代的。

政策制定与决策岗位,需要公职人员综合考量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各方利益,预判政策实施后的长远影响。以教育政策制定为例,在决定是否推行 “双减” 政策时,决策者不仅要考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一直接目标,还要深入分析对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教育支出、教育公平性以及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这需要对社会现状有着深刻洞察,对未来趋势有着精准预判,还要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 AI 难以企及的。在面对社会观念的多元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复杂因素时,AI 缺乏人类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无法像公职人员一样,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价值冲突中做出恰当决策。

应急指挥与危机处理岗位同样如此。无论是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还是公共卫生事件,像新冠疫情,都需要现场指挥人员迅速做出反应,调配资源,安抚民众情绪。在疫情初期,面对病毒的高传染性、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资源的紧张,公职人员需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迅速制定防控策略,协调各方力量,保障医疗物资供应,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这不仅需要快速的决策能力,还需要具备同理心,理解民众的恐慌和需求,通过有效的沟通稳定社会秩序。在这些关键时刻,人类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是无可替代的。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面对 AI 带来的冲击,政府和公务员个体都需积极应对,寻求转型与发展。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针对可能被替代岗位的公务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政策研究等高阶技能,提升其在不可替代岗位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对 AI 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投入,让公务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AI 技术,实现人机协作。政府还需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受 AI 技术影响的劳动者纳入其中,确保他们在失业期间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适时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进行调整,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因 AI 技术影响而长期失业的劳动者,适当延长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公务员个体也应主动求变,提升自身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政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沟通能力,无论是与同事协作,还是与民众交流,良好的沟通能力都至关重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复杂的政务工作中,团队合作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还可以尝试转型发展,向政策制定、危机处理、公共关系等 AI 难以涉足的领域转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提升自己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素养。

从长远来看,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政务工作的主要模式。AI 承担起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释放公务员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工作,如政策研究、社会调研、人文关怀等。这种协作模式将充分发挥 AI 和人类的优势,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总结与思考

AI 公务员上岗,无疑给公务员体系乃至整个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下岗潮的全面来临。AI 带来的是就业结构的调整,是对人们能力的新考验,也是职业发展的新机遇。

我们应理性看待 AI 公务员的上岗,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才能在新的就业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0

小俞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