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战虽曾吸引全球目光,但当下南海局势的急剧变化,更值得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下为大家梳理近期南海相关消息:
4月18日,美军尼米兹号超级航母抵达关岛,后续计划进一步前往日本,意图长期在中国家门口保持常态化存在,对我国形成战略威慑。4月20日,菲律宾派遣一艘800吨炮艇,悍然闯入黄岩岛12海里范围内挑衅。然而,南部战区迅速出动舰机,成功将其驱离。商业卫星拍摄的黄岩岛卫星图显示,该区域出现大量海上油迹,疑似菲律宾舰艇在对峙中留下的痕迹。
据台媒报道,菲总统府近日颁布第82号行政备忘录,公然放宽自1992年起对政府官员与中国台湾地区交往的严格限制,美其名曰 “扩大台商投资”。与此同时,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宣称,一旦台海局势发生变化,菲律宾军队将 “做好介入准备”。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菲律宾在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妄图在台海和南海问题上搅局,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美国与菲律宾联合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首次开展所谓的 “全面战斗测试”,旨在检验和提升美菲联合作战能力。此次军演从4月21日持续至5月9日,超过1.7万名美军和菲军参与其中,演习模拟了台海和南海岛礁爆发冲突时美菲军队的 “联合应对” 场景。此外,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19个国家的观察员也将近距离观摩演习,这一行为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也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公然破坏。
在此次美菲军演中,美军计划首次在靠近台湾岛和中国大陆的吕宋海峡部署 “海军陆战队远征拦截系统”。该系统搭载的 “海军拦截导弹” 射程达200公里,而吕宋海峡最宽处为350公里。从理论上讲,美军将岸基反舰导弹部署在海峡中部的巴丹群岛,可实现对整条海峡的完全覆盖。这一部署意图十分明显,美菲企图借此全力阻止解放军舰机穿越吕宋海峡,将解放军舰机封锁在台海和南海区域,严重威胁我国的海上战略通道安全。
菲律宾正逐渐沦为美国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的代理人。美国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其中3个紧贴台海。这些基地不仅配备了堤丰导弹系统,还可起降B-52轰炸机,形成了对中国的 “C 形包围圈”,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

据美国媒体4月22日消息,印度率先向菲军交付了第2批 “布拉莫斯” 反舰导弹系统。紧接着,五角大楼证实,正在向菲律宾和台湾岛之间的吕宋海峡部署先进的反舰导弹。这一系列动作表明,美国正加紧在南海和台海周边构建军事威慑网络,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那么,美军为何将重点放在台海和南海之间呢?当前,东海防空识别区已划定,解放军在东海方向建立了常态化战备值班制度。美日深知,东海是中国海空军东出的关键方向,在该方向过度阻拦中国,必然引发中国的强硬反击。美军的活动轨迹紧紧围绕第一岛链展开,从马六甲海峡经南海,再到第一岛链上重要的民都洛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直至菲律宾海或冲绳以南海域。这清晰地表明,美国妄图同时掌控南海和台海。
在南海,美军试图困住中国南海前出的三角区,保障巴拉巴克海峡和民都洛海峡这两条海上通道的安全,进而维持美国海军在该区域的控制权;在台海,通过在临近海域进行针对性演练,对外释放美军有能力干涉台海事务的错误信号。
相较于台湾地区,南海才是美国关注的核心所在。失去对台湾岛的控制,美军最多只是丧失了对中国东出通道之一的巴士海峡的掌控,而这一损失尚可通过巴拉巴克海峡和民都洛海峡进行弥补。然而,一旦失去南海通道,美军不仅将彻底退出西太平洋,更关键的是,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日本和韩国,将因失去核心海上生命线而陷入困境。因此,为实现对南海通道的控制,南沙地区成为美国重点关注的区域。
这已不仅仅是能否阻碍中国海空军走向远洋的问题,而是关乎美国能否在西太平洋立足的关键。这正是美国持续在南沙地区保持军事存在,并时常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的根本原因,甚至美国海军陆战队演练的跳岛战术,也是专门为南沙地区量身定制。
南海已成为中美军事博弈的焦点区域。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南海向西辐射东南亚,向东影响包括台海和东海在内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这里不仅是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主战场,更是中国维护自身基本盘的关键所在。南海博弈的胜负,将直接影响中美战略竞争的最终结果。倘若美国失去南海控制权,其在东亚地区将再无立足之地;反之,若中国无法稳固南海基本盘,整个国家大战略将遭受巨大冲击。
中国巧妙地打出了一套声东击西的组合拳,以海上斗争正面牵制,同时向西成功实现战略突围,通过海陆并进的方式跳出了美国的战略包围圈。在南海博弈中,中国通过吹填作业,已基本掌控南海主动权,南沙铁三角初步成型。目前,南海堡垒区仅差一个关键节点,一旦补齐,美国在南海将再无施展空间。从长远来看,台湾岛是填补这一节点的最佳选择,其次是东沙岛和黄岩岛。
这意味着,在南海整体布局上,中国并非缺乏能力,而是需在长远战略和短期效能之间做出合理抉择。这一考量导致南海堡垒区在东出口方向存在缺口,为美国打造明暗两条线创造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在中美南海军事博弈中,中国已赢得上半场,开创了有利局面,但下半场的激烈角逐才刚刚拉开帷幕。

美国知名军事网站《1945》近期刊登报道称,《中国拥有数千枚导弹,随时可以击沉美国海军》。在美国媒体眼中,美军引以为傲的11艘航空母舰,如今已成为中国导弹的 “活靶子”。为应对这一局面,美国媒体提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将美国航母部署到更远区域,通过空中加油与远程防区外打击武器相结合的方式,延长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打击半径,使其能在中国导弹火力范围外实施打击;二是依靠美军现有的潜艇部队,试图以此 “翻盘”。美媒特别强调,美军现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是世界上最难被发现的核潜艇之一,其装备的 “战斧” 导弹打击能力 “极为强大”。
我们来剖析美国的明暗两条线布局,即水下潜艇活动和海上侦察活动。美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主要包括空中抵近侦察、闯岛闯礁以及航母战斗群和其他兵力群的战斗演练。目前,美军在南海的活动更趋实战化,愈发重视菲律宾岛屿之间的海峡通道,频繁在关键海峡进行快速穿梭演练,实施迂回包抄战术。此外,美军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的路线基本固定,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巴士海峡进入,经黄岩岛向南抵达南沙群岛;二是从圣贝纳迪诺、民都洛或巴拉巴克海峡进入南海,围绕南沙群岛进行巡航和战斗演练。美军重点关注黄岩岛和南沙两个区域,原因何在?
黄岩岛对中美双方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出于对菲律宾及东盟整体关系的考量,未对黄岩岛进行吹填作业,将其作为战略底牌。而美国则企图通过控制黄岩岛,在菲律宾这一核心节点保持军事存在。双方都明白,南沙群岛在南海控制权争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谁掌控南沙群岛,谁就等于在南海控制权争夺中赢得了一半胜利。
因此,美军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分为两条线同步推进。水面兵力群、空中兵力群以及美国盟友,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黄岩岛至南沙一线;而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水下兵力群,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巴士海峡一线构成的三角区。美军此举意在南沙群岛和海南岛之间强行开辟一条水下阻隔带,对南海进行二次分割,以实现其战略意图。
相较于核潜艇,长期在南海活动的美军大型侦察船所带来的威胁常被忽视。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是美国海军监视活动的重点区域,美军海洋监视船和测量船频繁在此开展海上侦察。这片海域水深超过2000米,水文环境极其复杂,是潜艇活动的理想场所。美国试图通过核潜艇实现对南海的二次分割,此区域无疑是最佳部署海域。然而,要在此区域充分发挥核潜艇的作用,对该海域水文情报资料的掌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行动的最终成效。

面对美军清晰的战略意图,中国应如何反制?【兵国大事】认为大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思考:
从现有资料来看,美军核潜艇进入南海的主要通道是巴士海峡,这也是我国运-8反潜机频繁出现在台湾西南空域的关键原因。美军选择巴士海峡的核心因素在于,该路径距离任务区最近且最为安全。若不走巴士海峡,美军只能选择圣贝纳迪诺、民都洛和巴拉巴克这三个海峡,但这些路径不仅路途遥远,还处于我军南沙铁三角的航空兵力覆盖范围内,若非必要,美国不会选择这三条迂回路线。
第一个反制思路,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中国需在台湾岛、东沙岛和黄岩岛三个关键节点中尽早做出抉择,完成南海整体军事布局的最后拼图,彻底填补堡垒区缺口。此方法最为直接有效,但实施难度极大,需要较长时间周期。
第二个反制思路,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建立专门的搜潜攻潜支撑点,同时对美军大型侦察船的活动进行物理限制。鉴于美军在西沙群岛到中沙群岛之间的频繁活动,中国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阻止美军侦察船正常作业。同时,通过全方位的攻潜搜潜作业,大幅压缩美军核潜艇的活动空间,迫使其离开。不过,这一思路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因为我国反潜能力仍有待提升,存在短板。
第三个反制思路,全面加强我国搜潜攻潜作战体系建设。美军核潜艇之所以能在中国家门口肆意蹲守、巡航,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搜潜攻潜作业能力不足,相应作战体系不够完善。要将南海打造为坚固堡垒区,提升搜潜攻潜能力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目前,南部战区的航空反潜力量虽已常态化在南海开展演训,但无论是演训强度还是力量规模,都远不能满足当前反潜作战的实际需求,急需进一步提升。
与应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战略轰炸机相比,潜藏在水下的核潜艇对我国构成的潜在威胁更大。核潜艇不仅能对我国水面舰艇造成威胁,还会限制我国潜艇活动。更关键的是,我国对来自海空的远程打击具备一定预期和实时监控能力,但对美军水下核潜艇的活动难以全面掌握。从地图上看,美军若在西沙或中沙深水区发射潜射巡航导弹,我国一线基地将处于打击范围内。
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已从巴士海峡到台湾西南空域,再到西沙、中沙,积极运作反潜力量,从而掌握部分潜艇在我国周边的活动情况。但必须承认,由于潜艇的隐蔽性,我们所掌握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并非全部。
若我国能够补齐地理布局上的缺口,完善搜潜攻潜作战体系,从根本上消除来自水下的威胁,那么南海博弈将迎来最终胜负。一旦美国失去南海控制权,其水下阻隔带无法发挥作用,南海将不再有美国的战略空间。可以预见,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未来核心将聚焦于激烈的水下暗战。
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建设中国西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对于改善我国地缘环境、扩大战略回旋余地以及加强内陆对外关系的地缘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能源和地缘政治方面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打通这条国际大通道,将使我国摆脱海权围困,同时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依托,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源。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举措将成为中国制约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手段。中国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与东盟构建起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东南亚将成为横亘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重要屏障,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地缘上被拦腰截断。加之美国在南海与中国博弈的上半场已经失利,其印太战略最终恐将沦为一纸空文。

当然,美印曾尝试通过战略调整扭转不利局面。美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与印度一样忽视了地理因素的考量。对中国而言,在地理上具有战略价值的国家并非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而是缅甸、泰国和柬埔寨。
其中,缅甸是中国打通国际大通道的核心区域,泰国和柬埔寨则是绕开马六甲海峡的重要突破口。越南经济实力不及印尼,且在地缘上与中国正面对抗,难以发挥关键作用;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对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这三条海上要道的控制上。
美国拉拢越南和菲律宾,主要是为了在南海下半场较量中增加筹码;拉拢印尼和马来西亚,则是为了维持对传统海上通道的控制。这与中国开辟西南国际通道以终结 “马六甲困境” 的战略思路背道而驰,美国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
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世界上GDP总量过万亿的国家为数不多,而东盟的GDP总量加起来可达三万亿左右,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也为自身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东盟国家虽大多为小国,但整体实力处于中等水平,这为东盟保持中立、不选边站奠定了基础。
毕竟,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市场,对任何国家都具有巨大吸引力,美国也不例外。在安全方面,只要南海局势稳定,东南亚国家便不存在安全威胁,这一点东盟成员国都十分清楚。待中美在南海和台海方向决出最终胜负,美国在该地区将再无影响力。
东盟越务实,美国的影响力和干预效果就越弱。东南亚有望成为中国战略突围的重要窗口,并将这种影响力传导至南亚的印度,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印边境问题、消除中印之间的分歧创造条件。没有印度的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将永远只是空想,无法打通东南亚通道,印太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