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的多方面考量
黄鳝是一种很特别的养殖动物。它在南方和北方的分布有所不同,南方的水域环境相对更适合它自然生长,而北方养殖黄鳝就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营造。黄鳝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在市场上的价值很不错。养殖黄鳝有一定的难度,它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
就说这山区养殖黄鳝吧。有个南方山区的养殖户老李,在自家的黄鳝养殖场里就遇到了不少麻烦事。那山区地势起伏大,排水系统要是不好,黄鳝池子里水一多就容易出问题。有一次暴雨来袭,老李那排水系统的毛病就全暴露出来了。雨水哗哗往池子里灌,池子里的水很快就漫上来了,黄鳝到处乱窜,有的直接冲到外面去了,损失不小。
这时候就得考虑黄鳝山区防逃的措施了。山区的地形复杂,和那种平坦地区的养殖场可不一样。比如在重庆的一些山区,那里的土坡比较多。如果排水系统在暴雨时排水不及,黄鳝就可能顺着水流顺着土坡逃走。我们可以沿着土坡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防护网,网孔大小要合适,能让小水珠透过,但是黄鳝就过不去。而且这防护网得固定牢,不然大风天可能就倒了。有些地方可以用那种有特殊纹理的水泥墙来做防护,既坚固又能防止黄鳝攀爬逃跑,这种水泥墙在浙江一些多山丘陵且水域多、养殖户多的地方就有用到。
排水系统的改造也是重中之重。像在湖北的一些山区,养殖场要是规模小点,可以采用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相结合的方式。自然排水就是利用地形的高差,挖一些浅沟,让多余的水慢慢流出去。但要是有暴雨预警,就得提前准备好人工排水设备,像小型的抽水机之类的。而且排水口的位置也很关键,要低于黄鳝池的底部,这样才能保证水能排干净。在一些北方靠近山区的地方,比如山东部分山区,由于地下水位可能相对高一点,排水系统还得考虑防止地下水倒灌的问题,可以在排水口加个止回阀这样的简单装置。
再说说这暴雨应急预案。南方的梅雨季节比较长,像江西、湖南等地的黄鳝养殖场,就要提前做好预案。可以提前把黄鳝转移到地势比较高、比较安全的池子里。就像湖南有个网友分享的,他知道每年六七月雨下得多,就会提前腾出一两个备用的养殖小池子专门应对可能出现的暴雨淹池情况。而北方暴雨相对少但强度可能大,如河北有些山区养殖场就要加固整个养殖区域的围墙、防护网等设施,还要储备足够的物资,像沙袋、饲料等,一旦出现暴雨,这些资源可以马上派上用场。
护坡强度检测也不能忽视。在山区的黄鳝养殖池护坡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而损坏。在陕西一些山区的养殖场,护坡有的采用了植被护坡的方法。不过不同的绿植效果不太一样。像狗牙根这种比较常见耐旱且根系有一定固土能力的绿植,一年左右就能较好地覆盖护坡,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要是遇到洪水冲刷,它的防护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而苔藓这种冷门绿植,在山区阴湿的环境下可以生长,它能很好地附着在护坡上保水,不过它耐寒性差,北方干冷地区冬季可能就死翘翘了,它只能维持个半年到一年的防护期。紫花苜蓿在北方一些山区的养殖场护坡种过,它耐寒性比苔藓好,营养也丰富,能吸引昆虫,增加生态多样性,不过它需要肥力较好的土壤,前期要投入不少肥料成本,生长两年左右能比较稳固护坡。苜蓿叶绿体结构独特,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的能力比苔藓强不少,而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生长。还有黑麦草,在北方山区种植的话两个月就能发芽长起来,它的根比较浅,主要是起到覆盖护坡减少雨水直接冲刷表土的作用,但它耐踩踏能力不强,如果是养殖过程中人员走动频繁的护坡就不太适合。
养殖场里的黄鳝养殖管理也有很多细节。就像江西有个养殖户老张,他的黄鳝养殖场面积有好几十亩。他说这日常管理可不能马虎。每天得早点起来查看黄鳝的状态,看看有没有生病的,有没有缺氧的。水质也得经常检测,夏天的时候水分蒸发快,水里的氨氮含量可能就变高了,这就影响黄鳝的生长。在北方的一些养殖场,比如河南,冬天温度低,黄鳝活动少,就要注意控制喂食量,不然吃不完的食物在池子里会坏水,也会增加成本,南北在黄鳝的日常喂食量上就要根据当地的温度环境有差异。而且冬季还得做好防寒措施,南方可能只是简单的水面覆盖,北方就得考虑加厚的保温棚或者把池子深挖一些,让底层水温保持在黄鳝能承受的范围内,像辽宁的一些山区养殖场就得把黄鳝池子挖到两三米深才好过冬。
黄鳝养殖在散养模式下也有很多挑战。在一些南方的山区农村,有很多农家喜欢在自家池塘里散养一些黄鳝。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科学的养殖管理知识。比如广西的一些农村,有些农户的池塘周围没有设置有效的防逃设施,黄鳝经常爬到田地里去了。而且散养的时候饲料投放也很随机,没有按照黄鳝的生长阶段来。在浙江一些农村有经验的养殖户就会区分黄鳝苗和成年黄鳝的饲料,黄鳝苗需要比较精细的营养饲料,成年黄鳝可以喂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而且散养区域的植被也要合理规划,像湖南有些山区农村散养池周边植被太茂盛,导致蚊虫滋生,容易传播疾病给黄鳝,这就要定期修剪植被,保持环境干净卫生。
从长远来看,养殖黄鳝三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间周期。在这三年里,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比如在云南的山区,一开始养殖黄鳝的时候,可能对当地的土壤和水源情况不了解,按照北方的养殖方式来做,导致黄鳝生长缓慢。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不断摸索适合当地的方式,调整养殖技术,才慢慢有了好的收成。而且养殖场的规模也可能发生变化,在这三年里如果想要扩大规模,就要考虑新的场地规划和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像四川有些山区养殖户在扩大规模的时候,新挖的场地排水系统没规划好,又得重新返工。
不同地区的土壤特性对黄鳝养殖也有影响。在江西的酸性土壤地区,土壤对水中营养物质的吸附和释放特性和北方碱性土壤地区就不一样。江西山区养殖场的土壤可能会释放较多的微量元素,这有利于黄鳝生长,但如果有暴雨冲刷,这些微量元素也可能被过度带走,就得进行土壤改良和防护。而在山东北部的碱性土壤地区,可能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不容易被植物吸收转化,如果雨水把土壤冲到黄鳝池里就可能对黄鳝有毒害,所以护坡植被的选择就要考虑能吸收碱性物质的能力,像柽柳这种相对耐碱的植物可以考虑,它能在碱性环境下生长,改善土壤周围的环境,而且柽柳的根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土护坡,虽然它的生长速度较北方其他杨树类慢,大概两年才能初见成效,但长期来看对护坡很有好处。
黄鳝养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从防逃措施到排水系统改造,从暴雨应急预案制定到护坡强度检测,还有散养模式的管理以及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的应对。我们看到各地的养殖户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的养殖方法。
但是,我们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暴雨的频率和强度可能都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有的黄鳝养殖模式是否还能应对自如呢?这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